摘要:對于中小學音樂教師來說,應該了解中小學生處于變聲期的嗓音特點,并開展針對性的聲樂訓練和保護,要將歌唱心理教學方法運用到實際的聲樂教學中,解決變聲期青少年聲樂練習中出現的問題,以使青少年的聲音實現良好過渡。
關鍵詞:聲樂練習 變聲期 問題 解決方法
中小學音樂教師教學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掌握一定量樂器的彈奏能力,具備較強的自彈自唱能力,并提高自彈自唱的表演質量;二是擁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讓學生在觀摩中得到啟發,有一個學習借鑒的對象;三是具有因材施教能力,針對每一名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更有效的教學方式;四是具有聲樂評價能力,使自身更具專業性。變聲期是每個青少年都要面對的問題,變聲期遇到的常見問題是中小學音樂教師需要解決的一類問題。
一、變聲期概述
(一)變聲期的生理特征
變聲期指的是14歲到16歲的青少年由童聲轉化為成人聲的一段必經的生理過程。是咽喉在較短的時期內急劇增長所引發的一種生理現象。變聲期可分為變聲早期、變聲中期和變聲后期。
變聲早期:在這個階段中,聲帶可呈現出輕度充血,分泌物逐漸增多,聲門閉合,開始出現不嚴的現象。此時說話聲音、歌唱聲音依舊為童聲,但明顯感覺到嗓音控制得不自如,甚至偶爾會出現怪音,有時失去高音和亮音。
變聲中期:這個時候嗓音出現較為明顯的變化,男生相對來說比女生明顯一些。在這個時期聲帶多出現充血狀況,分泌物增多,聲帶也相對變長。音色顯得比較低暗,沙啞,發高音變得困難,發音也出現不受控制的現象,聲音逐漸向成人聲轉變。
變聲后期:在這個時期,喉部組織已經發育完成,聲音開始從沙啞轉為明亮,出現中低音,并且時有高音的出現,發聲由最初的不穩定逐步轉變為穩定,音調和前階段相比有顯著的提高。按照一般情況來說,變聲后的男生音調降低一個了八度,女生音調則降低了1至3個音。
(二)變聲期的心理特征
處于變聲期的學生因與之前的聲音發生了質的變化,在心理上產生了成人感,并且渴望變換一種社會角色,包括身心狀態、自我內心世界、獨立精神的加強與渴望、情緒的敏感多變。集中表現在:不穩定的情緒,與人交往中產生距離感,由于對自己生理所出現的種種變化認識不夠全面,而產生迷茫、自閉等一些消極情緒,導致在唱歌中聲音的不受控制,跑調,講話時的低沉粗糙。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有個女學生性格比較內向,心理素質較差,剛來學習聲樂時,由于演唱得不好,經常緊張,著急,咽喉發干,總是唱到中間想咳嗽,從而加劇了咽喉充血。
二、變聲期常見的問題
(一)心理障礙
俗語說:“慟泣失聲,暴怒失音。”其實人體的發聲等一系列活動是受心理所支配和協調的,因此,注意控制極端情緒。處于變聲期的同學都會有煩惱、自卑的心理傾向,由于聲帶的不協調,害怕去唱高音,不敢張嘴唱歌,對聲樂原有的積極性降低了。而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主要有:(1)焦慮膽怯,自信不足。因聲帶增長,充血,喉部不適,說話音色變暗,高音唱不上去,產生焦慮膽怯、自信不足等心理障礙。(2)自暴自棄,消極抑郁。因聲帶水腫,閉合出現問題,聲音沙啞,喉部有異物感和灼燙感,因此產生歌唱心理障礙。
(二)訓練方法中出現的問題
有些教師在訓練的時候,常常讓學生用假聲來練習發聲,這樣容易使發出的聲音抖動,而經過較長時間氣流的來回沖擊,使得聲帶在這一時期中出現閉合不好的現象,較為嚴重的結果則會產生聲帶的小結。所謂假聲就是聲帶基本屬于不震動的狀態,面部的肌肉松弛,感覺唇舌間無力,只是一味地把嘴張大。
(三)生活習慣產生的問題
變聲期也是學生身體生長的時期,很多青少年不注意飲食衛生,愛吃煎炸、辛辣的食物,有些青少年甚至有抽煙喝酒的惡習,這些都會對變聲期造成很大的影響。
青少年往往不能夠正確了解自己,遇到自己喜歡的歌就去模仿,不管音域是否適合,只是拼命嘶吼,時間持續過長,導致了聲帶充血,水腫等現象。
運動過量,有些青少年在變聲期喜歡刺激和劇烈的運動,這樣就會導致過度的疲勞所引發的聲帶充血和肌肉僵硬。有些青少年沒有良好的作息時間,睡眠嚴重不充足,也引發肌肉疲勞等一些癥狀。
三、應對變聲期問題的方法
(一)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變聲期的青少年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紐約專家卡洛琳為了解青少年在變聲期內聲音及心理的一些變化,對以前曾經參加過合唱隊的幾名同學進行訪談式的調查。這三名學生的經歷各不相同,但都非常喜歡唱歌,都曾經參加過合唱團,他們的聲音變化略微明顯。訪談中卡洛琳發現,在解決變聲期青少年心理問題上,要積極引導,及時和學生溝通情感,多談心,多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對演唱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使青少年用坦然的心態去面對青春期,從而往良性的方向發展,而如果放任其在心理上存在陰影,不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會影響其以后的發展。
(二)科學合理地進行聲樂訓練
1.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
聲樂教學首先要培養青少年正確的聲音概念,提高他們對聲音的鑒別能力,這是關系到青少年能否唱好歌的前提條件。比如放錄音給學生聽,這是很多聲樂教師采取的方法,這樣對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音樂記憶力都是有好處的。在此基礎上,音樂教師必須有扎實的演唱基礎,通過講解和示范等方法,使學生體會到怎樣的聲音是松弛、自然、圓潤而富有共鳴的,運用“正確”和“錯誤”兩種唱法進行對比,讓學生多聽、多想、多比較,提高學生的聽辨能力,加深學生對聲音的認識能力和鑒賞能力。
2.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
人體的聲音是呼吸器官、喉部器官和共鳴器官協調一致而發出的。呼吸在歌唱中起到了動力的作用,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沒有好的氣息基礎就沒有強有力的呼吸支撐。針對變聲期的青少年,應堅持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進行訓練,要求學生在唱歌時盡量把氣吸到橫膈膜以下,保持氣息穩定。練習要從自然的深吸氣與慢吐氣開始,然后再進行緩吸緩吐、急吸緩吐、急吸急吐的練習,體會歌唱呼吸的部位和運動狀態。也可以從現實的感受去理解呼吸,例如:聞花、吹氣、吹花等一系列動作,從而能找到呼吸支點,歌唱就不會感到吃力。這樣就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又能安然度過變聲期。此外,通過仰臥起坐、慢跑等體育運動,也可以加強肺活量對氣息的控制能力。
3.哼鳴與輕聲的訓練
輕聲和哼鳴都需要聲音在“高位置”,高位置特別指頭腔的共鳴,聲音的高位置是共鳴的最佳選擇。歌唱的時候其實發自聲帶的音符非常微弱,只有通過共鳴才能夠有人們聽到的聲音。通過共鳴靈活地調節與運用,就產生出了聲音的強和弱的對比,明和暗的各種變化。共鳴的運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氣息對聲帶產生的種種摩擦,這樣就減輕了對變聲期青少年聲帶所造成的壓力,同時也對聲音起到了一種美化效果。
4.加強真假聲結合的訓練
青少年發聲歌唱應采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歌聲中有真有假,真中帶假,假中帶真。通過調控真假的比例關系,把各個音區相互統一起來,從而解決變聲期中遇到的換氣問題,使發出的聲音具有表現力,音域上也變得寬廣,音色上較為柔美清亮,更能使聲音得到適應。具體的做法是,青少年學習真假聲結合的時候,首先張開嘴,打開喉咽,先唱真聲,然后找到唱真聲的感覺,慢慢地使咽壁靠后,但聲音不能虛,要實,帶有核心感的鼻咽腔不能丟。唱高音區的時候想象真聲的感覺,唱低音區的時候要想假聲的感覺,目的是在高位置不變的情況下帶共鳴入低聲區。
(三)變聲期的生理保健
1.注意日常生活起居
不吃或者少吃刺激性食物,忌生冷和辛辣,更加不能吸煙喝酒。要注意保暖,特別要注意冬天的保暖,盡量不要穿低領的衣服,注意脖子的保暖,避免口腔、喉部受冷。做好感冒預防準備,要及時治療傷風感冒,其間要停止練聲,女性月經期可少練或停止練聲。
參加適當的運動,要特別注意勞逸結合。運動可以鍛煉身體素質,增強身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適當跑步、仰臥起坐也可以增強肺活量,增強對氣息的控制能力。
2.注意正確用嗓
注意合理用嗓,切勿大聲喊叫或唱歌前奔跑,以免導致呼吸不暢。每次用嗓時間不宜過長,應控制在15分鐘左右,且音域不能過高或過低,否則會出現聲帶充血、水腫等現象,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甚至不能說話的現象,因此,一定要保證嗓子每天得到很好的休息。
注意正確用嗓。不能因為怕嗓子受傷而就不去用,這樣的做法也是錯誤的。要正確運用聲樂訓練方法,盡量以聽音、輕聲模唱的方法,練習音準、節奏感、樂感,要運用科學的方法訓練,這樣才能順利通過變聲期,唱好適合的歌曲。
四、結語
實踐證明,變聲期是每個青少年必須經歷的一個重要環節,不能以消極或過于樂觀的心態去面對,要運用科學的訓練方法,使青少年順利度過變聲期,并在接受能力強的時候掌握發聲技能,使其成人后嗓音更加健康、成熟、完美。變聲期的聲樂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有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才能使青少年順利發聲。這些都需要教師在聲樂教學中找對方法,循序漸進,合理而巧妙地幫助學生認識和解決變聲期遇到的問題,重要的是減輕青少年的精神負擔和思想壓力,使青少年能夠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劉篤.談變聲期的聲樂訓練[J].藝術評論,2011(05):
113-117.
[2]何杏軍.變聲期的音樂訓練[J].快樂閱讀,2011(10):56-58.
[3]邵建忠.變聲期的聲樂訓練應加強真假聲結合[J].藝海,2009(06):125.
(作者簡介:許寧玲,女,碩士研究生,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