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作為音樂特長生必修的藝術課程之一,對學生音樂感知力、藝術素養等的培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聽音能力是學生學習聲樂的基礎,更是高中音樂教師教學工作的重心。在新時代背景下,高中音樂教師要秉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對現階段學生能力、認知等多方面的分析,設計多種形式的訓練模式,培養學生樂感的同時,加速其音樂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音樂特長生 聲樂教學 聽音訓練
隨著教育體系的不斷優化,教育部門對高中音樂教師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樂作為一門藝術,相比于其他藝術課程,其概念抽象、知識冗雜,對學生情感認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要求較為嚴苛。現階段高中生年齡小,身心正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高中音樂教師作為學生專業能力發展道路上的“指明燈”,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依托多媒體、微課等互聯網技術,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豐富其樂理知識體系的同時,提高其聽音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學生之間能力的差異,科學分層、合理引導,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所發展,從而推動高中音樂事業的蓬勃發展。
一、聽音訓練對音樂特長生發展的重要性
(一)把握音準,提高識譜能力
音準作為聲樂學習的基礎,更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關鍵。為了對音準、音階有更為系統的認知,高中特長生必須更好地把握音準和節奏變化。同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教學模式,將單音、多音、音程合理轉換,使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感受到其中多樣化的節奏和音準,進而對各個音階的音長、音色、節拍有一個更為準確的認知,并且能夠總結出其中的異同點,為日后識譜、演唱打牢基礎。
(二)強化記憶,加深音樂理解
聽音訓練的本質在于幫助學生感受音的變化,并從中發現單音、多音、音程之間的關系。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多元化訓練的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對旋律變化的理解,而且音樂風格的不同,能夠促進其音樂感知能力的提升,使其對音樂情感傳達把握得更為準確。另外,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聽音訓練,也可以不斷積累豐富的樂理知識,加之自我主觀意識的“催化”,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聽音訓練方式,提高學習效能,實現知識內化與躍升的同時,實現自身藝術素養的提升。
(三)深化基礎,培養創作意識
學生通過階段性、系統性的聽音學習,能夠對樂曲的音準、節奏、創作手法等有一個自我認識和自我理解。教師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學習能力、音樂素養等情況進行知識拓展,鼓勵其進行自我創作。例如教師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高階聽音練習,利用圖片、影像等教學工具幫助學生梳理其特點,培養其創作意識。與此同時,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也增加了多元化的靈感來源,其音樂駕馭能力、創造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為其日后深入學習增添了一份保障。
二、高中聲樂教學中常用的聽音訓練方法
(一)聽音
目前,高中聲樂教學中常用的聽音訓練方法多為聽音、識曲兩個部分,其中聽音主要是讓學生對旋律、音色有一個系統的認知,并掌握其在樂曲中的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根據曲目旋律制訂對應的教學方案,并利用手風琴、電子琴等樂器進行彈奏,讓學生對音階、音符、音組仔細聆聽,品味彼此之間的聯系,并對其中的音準、節奏進行辨別,進而提高對音符的理解記憶能力,為日后的學習鋪路。
(二)識曲
識曲作為聲樂訓練中另一種比較重要的方式,也是學生樂曲創作的基本功。對此,高中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育,根據教學內容以及課程標準,收集國內外著名曲目進行賞析,并讓學生結合簡譜進行賞析。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對某一旋律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掌握識曲的技能。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素養,高中音樂教師還會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播放一些交響樂、古典音樂等曲目,讓學生結合自身的認知談談感想,并在此過程中感受作者精湛的創作手法,領會樂曲旋律、音符的巧妙運用,豐富自身的音樂積累,提高音樂感知力。
三、提高聲樂教學中聽音訓練有效性的具體措施
(一)加強音準訓練,培養學生樂感
高中音樂教師在對音樂特長生開展聲樂教學時要立足于基礎,以音高、音準為出發點,結合現階段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其識譜能力和聽音能力的雙向發展。同時,教師還要把握好貫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使學生掌握音高、音準二者之間的聯系,合理配置、科學指導,通過層次性、階段性的練習,為學生日后深入學習打下基礎。
教師在對剛入門的學生開展聽音教學時,可以從基礎知識入手。例如簡單的單音、音程等。教師講解時可以借助微課、樂器彈奏等方式,使學生對聲樂發音有一個較為清楚的認知。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采用音階、音程的視唱練習,借助不同歌曲旋律,加強學生的知識記憶,促進其情感認知的提升。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原有的教學內容上進行深化拓展,激發學生探究精神,使其發現音與音之間的聯系。例如,教師可以播放某一段旋律,讓學生通過視聽訓練熟悉標準音a。隨后,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增加其他單音,并讓學生判斷這個音在五線譜中的位置。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開設多種形式的曲調填充游戲,幫助學生反復鞏固所學的音,進一步培養其樂感。
(二)調整理論與實踐配比,完善學生樂理知識
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開展教學工作時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聽寫音程,使得學生實際學習過程中思維發展受阻,對樂理知識的認知停留在書本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教學工作的實效性。為此,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以學生發展需求為前提,合理設置課程體系,進而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音樂的魅力。以聽寫“大小73六度”為例,首先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將大、小六度展示給學生,并結合相關旋律讓其進行區分,在對基本的音響、音程分辨熟練之后,教師可以通過聽寫來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聽寫完畢后,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利用不同的樂器進行單音、和弦的彈奏,并讓其利用小型樂器,如三角鐵、木琴等進一步熟悉音程,教師還可通過情境的引導,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三)立足基礎樂理,提升和弦訓練效率
樂理知識作為學生深度學習的基礎,更是其聽音訓練的重要參考。為此,高中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立足于基礎,將理論知識貫穿于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培育。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彈奏包含大、小六度的曲目,并讓其借助圖片、影像等教學工具進行分辨。當學生能夠熟練分辨音響、音程后,教師還可以借助微課、慕課等教學平臺設計多種形式的音樂游戲,強化其分辨能力。教師還可以合理穿插一些音程和弦供學生進行練習,拓寬其聲樂視野,促進其音樂感知力的提升,從而提高學生和弦訓練效率。
(四)依托和聲常識,提高學生聽寫能力
音樂教師在開展聽音訓練時要注重聲樂知識的有效滲透,通過對教學內容、課程標準、學生發展的深度解讀,創設多種形式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了解聲樂知識的同時,實現聽寫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教師在講解“大譜表四聲部和弦連接”的相關知識時,為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梳理,教師可以選擇與其相關的一些曲目,向其講解和弦排列的相關知識,并借助信息技術進行簡單演奏,使其感受和弦旋律的變化。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滲透密集排列法和原位正三和弦的相關知識,為學生聽音練習過程中提供記憶方向和理論依據,促進其聽寫能力的提升。教師在開展聽寫訓練時還要對聽寫的內容進行劃分,結合學生能力的不同,采用分層階段式的聽寫模式,由簡到難,有效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例如,教師可以從最簡單的正三和弦開始,根據學生聽寫能力合理增加副三和弦、四六和弦等和聲,并通過大小調的交替練習,使學生的聽寫能力與理論基礎得到雙向提升,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五)巧借網絡課堂,助力學生多元化發展
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提出,使信息技術逐漸成為教師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富的教學資源與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也為高中音樂教師提供了許多新的思路。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高中音樂教師要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搭建線上教學平臺,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有效延伸,拓寬學生音樂素養的同時,增強其對音樂的理解、認知,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制訂線上線下評價體系,并將其滲透到每個音樂課堂教學環節中,從課前預習到課后復習,從課上學習到課下拓展,對學生音準把握能力等進行多角度分析,并針對其薄弱項制訂專項訓練方案,保證學生學習新鮮度的同時,促進其能力提升。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采用線上小組合作學習、線下分層結對等方式,充分發揮“先進分子”的帶頭作用,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其音樂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四、結語
由此可見,聽音訓練作為學生學習聲樂的基礎,需要長時間地進行練習、鉆研,把握音準、音程之間的關系,并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深度學習,培養自身樂感的同時,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能力之間的差異,依托大數據、多媒體等互聯網技術優勢,提高教學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實現學生音樂素養的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倩倩.視唱與聽音訓練方式探析[J].黃河之聲,2019(06):84.
[2]李紫凈,朱偉.基于聲音可視化的聽音訓練方法初探[J].演藝科技,2018(10):21-24.
[3]孫曙葵.淺析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進行聽音訓練的方法[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92+100.
[4]張子輝.聽音訓練——將理論轉換為音響的教學[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5(01):57-58.
[5]沈向陽.走出困境——關于識譜教學問題的思索[J].中國音樂教育,1994(06):32-33.
(作者簡介:常彩霞,女,本科,甘肅省慶陽環縣第二中學,中一,研究方向:高中音樂教學)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