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筱莉
摘 要 紅色文化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功能。紅色文化中體現的價值觀是支撐中華民族從革命到建設、改革的重要動力,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必須傳承和弘揚正確的價值觀。當前中國進入新時代,大學生肩負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廣大青年必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才能自覺投身到中國的建設征程中。紅色文化對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具有天然優勢,可以成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有效途徑。就目前研究來看,各校都嘗試依托紅色文化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但是沒有形成常態化機制,本文旨在研究依托紅色文化的獨特價值,發揮校園育人的主渠道、開展與社會相結合的實踐、形成多方協作的良好機制,探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常態化建設。
關鍵詞 紅色文化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常態機制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2.024
Abstract Red culture has a unique value and func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values embodied in the red culture ar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support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revolution to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must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orrect values. At present,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shoulder the new mission entrusted by the new era, the majority of young people must have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order to consciously participate in China's construction journey. Red culture has natural advantages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an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all schools try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by relying on red culture, but there is no normaliz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norm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by relying on the unique value of red culture, giving play to the main channel of campus education, carrying out the practice of combining with society and forming a good mechanism of multi-party cooperation.
Keywords red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normal mechanism
0 引言
回顧百年黨史,中國共產黨人和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智慧開展了不懈的斗爭才取得了民族的獨立,我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不怕犧牲、不畏艱難,在苦難中鑄就輝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形成的紅色文化中體現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質、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責任使命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各種技術飛速發展,多元價值沖擊思想,國際局勢比以往更加復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可是人的社會責任感并不是天生既有的,而是在社會現實中對自己的民族產生的認同。當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總體向好,各校也開展了一些研究,但是依托紅色文化構建一種常態化機制還需在實踐中仔細探究。
1當前依托紅色文化構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機制現狀
1.1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形式單一,與紅色文化結合較少
各學校都在進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嘗試,但是基本就是單純依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課堂教學來完成。課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但是如果單純依靠課堂來完成,培育效果不會理想。在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過程中,對內容的選擇受到教師個人素質的影響,而且基本都采用課堂講授法,這種單一的講授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師個人是否具備深厚的紅色文化知識,能不能在課堂上講好紅色文化故事,有沒有形成個人對于紅色文化的正確理解,這些都對紅色文化的傳播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有直接關聯,教師需在紅色文化中找到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精神動力和有效途徑。
1.2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內容局限,沒有體現時代新要求
目前我們對于紅色文化的宣傳和引導主要還是以傳統的內容為主,對于傳統的紅色故事宣傳的力度較大,新時代中我們表現出的對于紅色基因的傳承體現的不多。現階段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新科技新媒體越來越多,但是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卻沒有隨之提升,或者說新時代在傳承紅色基因過程中涌現的時代楷模的宣傳和接受度不夠。紅色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體現出不同的精神力量,在革命年代,紅色文化中主要體現在為了革命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在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主要體現在個人利益服從于集體利益、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當前,我們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砥礪奮進、勇于擔當的進取精神是新一代青年的精神動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長征路,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我們凝聚的抗疫精神就是對紅色基因的傳承,抗疫過程中涌現的大量凡人楷模就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但是在當前的紅色文化宣傳和學習中,對近幾年我們涌現出的英雄人物,民眾能記住的卻不多。
2 依托紅色文化構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育人機制
調研顯示,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總體態勢處于較高水平,但根據之前的問卷結果,依然有部分學生表現出社會主人翁意識淡薄、注重個人利益、理想信念迷失等現象。大學生正處于自身成長的關鍵期,受到網絡上各種思想的影響較大,明白自己的社會責任,卻不愿意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知曉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并不意味著能從內心認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也不意味著能在實踐中承擔起社會責任。
紅色文化中所體現出的責任擔當和價值追求作為一種正確的價值引導本就應該大力弘揚,承擔社會責任是紅色文化中的核心要義,紅色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育人資源,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如今發展壯大,始終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將責任和擔當放在首位,所以構建依托紅色文化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育人機制尤為重要。
2.1 紅色文化進課堂,注重學生主體性,使學生對理論產生認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他強調教育現代化的方向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高職院校在大學生中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相關課程,旨在培養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課程的開設總體上要求學生提升政治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而紅色文化在黨的不同時期激勵人們浴血奮戰、開拓創新,得到了人民群眾的積極肯定,堅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信念,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能增強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形成的理論產生認同。
要做到紅色文化進課堂,首先需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渠道來完成,教師結合教材,找到紅色文化與教材中知識點相契合的地方認真備課,考慮當代大學生的知識特點、關注話題及專業特色設定教學的內容,創新教學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之前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學生之所以對紅色文化接受度不高,主要原因是課堂的講授基本以教師為主,學生結合當前實際對紅色文化進行探討的過程不多,教師教授時采用的教學方法也是傳統的講授法,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體現,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根據調研結果,我們改進了多種教學方法,一是在學生中開展“我是四史宣講員”活動,發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查找資料,準備匯報內容,由小組以講授、朗誦、紅歌、小品等多種方式進行展示,并組織學生開展互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邀請當地黨史館宣講員進課堂,充分挖掘當地的紅色資源,直接進入課堂進行宣講,并在課后開展討論。三是教師需提高自身素質,深入學習紅色文化,構建特色精品課堂。教師的紅色文化素養對大學生紅色文化的學習有直接的影響,習總書記說過,當年他上初中時,一位政治課老師講授焦裕祿的事跡時數度哽咽,給同學們帶來了巨大的心靈震撼,這節課在他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記,對他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的個人素質對紅色文化的傳播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2紅色元素進校園,增加教育的靈活性,做到潤物細無聲
校園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皆具備育人功能。將紅色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對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以往重視培育學生的專業技能,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常常忽視。然而,對于一個民族而言,恰恰是社會責任感能體現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今后走入社會也才能將對國家和社會的熱愛融入自身的努力奮斗中。
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體現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要利用好學校的整體布局,如教學樓的墻面、走道等,將紅色內容的圖片、名言、故事張貼出來進行宣傳,建立紅色文化宣傳角,讓學生一走進校園,就能感受到濃厚的紅色文化氣息,了解到黨在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光輝歷程,感受革命前輩為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怕犧牲的可貴品質。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競賽活動,如通過校園廣播站播放紅色歌曲,宣講革命故事,舉辦紅歌競賽、紅色微劇本展演等,不斷深化紅色資源在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使學生在校園中處處都可學習。再次建設獨特的班級文化,通過教室的黑板報設計、制作紅色主題手抄報、召開紅色文化主題班會、紅色書籍讀書分享會等,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在紅色文化的學習中汲取努力奮進的力量。
3 完善以紅色文化為引領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實踐機制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有這樣一段話: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見,社會責任感的培育中需要特別重視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才是大學生真正走入社會和認識了解社會的重要途徑。在相關調查中可以看出學生熱衷于參與實踐,但是對實踐效果不滿意,學校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悟歷史,獲得責任認知,但是很少思考如何進一步外化為具體的責任行為。而對責任行為的考察才能看出大學生是否具備社會責任感,也才可以看出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偶爾的短暫的行為,還是長久的內心真實的穩定的行為。
3.1貼近學生實際開展實踐,回應學生關切的熱點
所有的教學都建立在社會和時代的基礎之上,如果要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就必須帶領學生走入社會,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只有在實際生活中找到具體的案例,才有可能讓學生對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紅色基因有情感共鳴,才有濃厚的興趣對時代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思考解決方案。教材中的內容如果沒有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學生很難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因此,依托紅色文化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就是要通過活動的設置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在參與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落到實處。一是注重學生的情感認同。例如組織學生擔任當地黨史教育紀念館的義務講解員,在對紅色文化講解的過程中,對這段歷史產生認同,進而激勵自身的奮斗。二是回應學生對時代的關切。如抗疫精神中展現出來很多平凡的英雄,同舟共濟的守望相助,攻堅克難的英勇戰斗,體現了新時代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學生希望詳細了解,教師也應該仔細講解。三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紅色文化的宣傳。學生不是不喜愛這些內容,而是不喜愛這種學習方式,之前大火的《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等節目,讓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讓很多年輕人都開始關注文化遺產,這種方式就是時代需要的年輕人喜愛的方式。
3.2在實踐內容中深入挖掘,讓學生產生情感認同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組織,之前各校開展的活動沒有形成長期性和穩定性,沒有形成各校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缺乏合理的安排,活動的目的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活動也就是形式主義,參觀完就沒有深入探討和思考了,這樣的活動沒有使學生的內心真正得到感悟,效果也并不好。
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形成積極的責任意識,但是必須要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活動中真正產生情感體驗并學會思考,活動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深入挖掘本地紅色資源是很好的方法,例如在組織學生參觀了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后,讓學生深入調研、走訪自己家鄉的紅色資源,探尋背后的故事,最終形成調研報告,拍攝微視頻,制作微劇本等等,這樣才能將紅色文化的內涵進行延伸,在身體力行的實踐和考察中,感受歷史賦予的精神力量,感悟我們從苦難走向輝煌展現出的本民族的強烈責任感,切實提升社會責任意識。
4 注重以紅色文化為依托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多方協作機制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需要多方合力,以紅色文化為依托能更好的發揮價值引領作用,抵制當前價值多元化帶來的沖擊和誤區。新時代的大學生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堅定“四個自信”,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必須首先重視以學生為本,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成長經歷,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承擔社會責任。
4.1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之間有效的溝通形式
培養社會責任意識,要堅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也是為了將來學生能很好的服務于社會,自覺投身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去。社會責任教育不能脫離社會實際,只是簡單美化生活,而忽視社會問題的責任感教育是培養不出真正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的。在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下,社會中的很多問題都直接暴露出來,要把問題拋給學生,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切實的解決問題,才能真正使社會責任感的培育落到實處。
當前要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需高校、家庭、社會協同發揮作用。在傳統的思維里,大部分家庭覺得教育主要是學校的工作,忽視了作為家庭的培育效果,與社會也沒有形成良性互動。在大學生的培育過程中,過分追逐功利性,在金錢觀、幸福觀的培育上容易出現偏差,為國家和社會無私奉獻的英雄楷模宣傳不夠。很多高校與家庭的溝通也有限,對于學生的教育經歷和真實想法并不完全了解,在這樣的環境里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容易浮于表面,雖然在行為上表現出了一定社會責任感,但并沒有在思想上形成穩定的責任意識,因此,高校在構建多方協作機制時應考慮多方因素,可以讓家長參與管理,讓學生加入社區,將三者進行有效的鏈接。
4.2 學校各部門和各課程都需通力合作,注重連續性、系統性
高校的部分教師容易產生誤區,認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責任,專業課教師只負責學生的專業技能的掌握。長期以來專業課教師只注重專業技能的學習,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關注較少,而且專業課教師由于專業方向不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不一定全面,教師本人對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不一,在依托紅色文化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方面做得不多。然而高校要體現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要培養能擔當時代責任的新人,必須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培育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
現在全社會都在探索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依托紅色文化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成為一個很好的途徑。這些紅色文化是我們黨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總結創造出來的優秀文化,有很強的感染力,但是如果僅僅只是學習這些文化,而不用這些優秀的文化去研究中國的實際,去解決當前的問題,這種學習是沒有意義的。要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需要專業課教師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同向同行,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責任感教育,形成教育合力,而不是斷斷續續、不連貫、不系統的培育內容。同時學校也要重視其他活動的開展,突破以往形式化、固定化的培育方式,選擇貼合實際的榜樣形象。例如在2020年疫情大考中,很多學生對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非常喜愛,所以注重聯系大學生生活實際,體現時代精神,回應時代的訴求,才能更好的引導大學生更加主動的去了解社會,參與社會,使他們真切感受到社會責任感與生活息息相關,與自己的未來息息相關。
5 結語
依托紅色文化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一個重要的方面。紅色文化體現了時代性、民族性、傳承性,在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情感及責任使命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高度契合。新時代又賦予了紅色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作為寶貴的精神力量指引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新時代大學生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必須在社會責任感培育上下功夫,構建合理的機制,并且在具體的實踐中,不斷完善、優化機制,讓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
基金: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資助項目:2019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基于紅色基因傳承的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C44);2019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隊伍建設項目(項目編號:19GG2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1-09.
[2] 桑利娥.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價值依云與實踐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07):151-155.
[3] 宋儉,廖玉潔.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0(07):24-29.
[4] 鄧安能.論構建紅色文化助推立德樹人教育機制[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8(03):13-16.
[5] 姜艷麗.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機制研究[J].才智,2020(24):152-154.
[6] 王薇.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培育機制研究[J].文化產業,2021(05):56-57.
[7] 艾楚君,楊超.新常態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機制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7(02):76-79.
[8] 李清宇.大學生加強紅色文化教育的路徑研究[J].智庫時代,2020(0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