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網絡技術不斷深入人類生產生活的背景下,在國家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部署下,高職院校網絡育人工作路徑亟待優化。通過實證分析,發現當前高職院校網絡育人工作呈現整體效果一般,網絡空間亟須凈化的態勢。以系統觀為指導,從頂層設計、教育主體、教育客體、媒介渠道、傳播內容、教育環境、評價機制等方面著手,提出網絡育人路徑優化措施。
關鍵詞 高職院校 網絡育人 路徑優化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2.06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twork technology deepening in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the deployment of the state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work path of network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s to be optimized.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effect of network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general, and the cyberspace needs to be purified. Guided by the system view,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of network education path from the top-level design, education subject, education object, media channel, communication cont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other aspect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twork education; path optimization
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網絡育人”為“十大”育人體系之一,要求通過網絡育人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守護好網絡精神家園。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再次提出要加強網絡育人,網絡育人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高職院校如何通過網絡育人路徑優化,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增強育人實效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1 高職院校網絡育人的現狀
為更好把握當前高職院校網絡育人現狀,我們通過大量文獻梳理和師生訪談,基于拉斯韋爾的“5W”模式設計出《高職院校網絡育人工作現狀研究問卷》(圖1),并向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包含教學科研崗(輔導員)、教學科研崗(非輔導員)、管理崗、教輔崗等在內的教師及大一、大二、大三全專業學生發放了問卷,共回收有效教師版問卷79份,有效學生版問卷2208份。
1.1網絡育人整體效果一般,網絡空間亟須凈化
調查對象對網絡育人效果認同度一般。在“您認為學校網絡育人效果如何?”一題中, 30.03%的學生回答一般,高達53.16%的教師也選擇了一般。同時,32.38%的學生和31.65%的教師認為目前校園網絡空間很需要凈化,33.24%的學生和44.3%的教師認為目前校園網絡空間需要凈化。網絡育人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1.2網絡育人隊伍水平較好,育人主體較為單一
在網絡育人隊伍水平的問題上,70.97%的學生和41.77%%的教師認為很好或好,認可度較高。在隊伍結構、政治素質、業務水平、網絡技術四個構成網絡隊伍水平的要素中,政治素質認可度最高,網絡技術認可度最低,各要素均衡度不高。調查對象普遍認為網絡育人主體集中在輔導員隊伍,在被問及“您認為目前哪些人在為守護好大學校園網絡精神家園做出努力?”時,70.24%的學生和89.87%的教師在11個選項中選擇了輔導員。
1.3高職學生網絡素養一般,網絡育人參與度低
在探討高職學生網絡素養時,58.23%的教師認為一般,學生網絡素養有待提升。48.1%的教師認為學生既應該是網絡育人的受教育者,也應該與教育者合作推動網絡育人,而針對學生的調研顯示,30.39%的學生沒有參與到網絡育人中來,56.07%的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參與到網絡育人中,僅有13.54%的學生既是受教育者,也與教育者合作推動網絡育人。
1.4高頻媒介師生較為一致,思政引領尚待加強
師生媒介使用習慣較一致,我們設置了11個熱門媒介選項,對選擇使用頻率很高或高選項的調研對象加和,發現排名前五的媒介中,師生有4個相同。評價學校新媒體平臺對思想政治工作的促進作用時,38.36%的學生選擇了很好,40.22%的學生選擇了好,他們認為學校的新媒體平臺相較于其他新媒體平臺,在思想政治的引領上做得好一些。59.49%的教師選擇了一般,他們認為盡管學校新媒體平臺發揮了一定的思想政治引領作用,但還不夠。
1.5教師對學生內容喜好了解度較高,媒體質量差異較大
關于網絡文化內容,當問及學生喜愛的網絡文化產品類型時,師生選擇排序僅兩項發生對調。在回答網絡平臺文化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時,師生的選擇排序較為接近,其中排名第一的均為學校官方微信。調研媒體內容質量發現,師生均認為在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方面最需要提高的網絡平臺是微信和抖音,相對不需要提高的是易班。學生認為校園新媒體中對其學習、生活服務力最強的平臺是學校官方微信,中國大學生在線、學校今日頭條號、其他學生組織新媒體則相對弱一些。
1.6育人氛圍師生感知差異較大,反饋評價機制力度不一
在育人氛圍方面,師生對學校營造的網絡育人氛圍所產生的影響認同度較高,74.68%的學生和56.96%的教師選擇了很有用或有用。問及學校和學院在網絡育人方面的態度氛圍時,師生感受上差異較大,80%左右的學生認為態度氛圍很好或好,但高達一半的教師認為一般。在反饋和評價機制方面,學校對學生端的建設力度大于教師端。關于反饋渠道,31.2%的學生認為有很多,51.27%的學生認為有一些,11.39%的教師認為有很多,54.43%認為有一些;問及網絡成果評價機制,49.05%的學生認為有且比較合理,40.51的教師表示沒有。
2 高職院校網絡育人路徑優化策略
網絡時代的世界是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合成,做好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離不開虛擬世界的成效。構建風清氣正的網絡育人空間,不斷優化網絡育人路徑,需要統籌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促進各個部分協調發展。具體來說,就是既要做好頂層設計,又要把關各個環節,在教育主體、教育客體、傳播內容、媒介渠道、傳播效果、教育環境等方面著好力、使好勁。
2.1 謀劃頂層設計,構建長效機制
通過頂層設計與長效機制推動全校實現理念一致、功能協調、結構統一、資源共享。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政治領導,提高在高校網絡育人工作中的政治站位;加強黨的思想領導,提高育人主體對網絡育人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樹立“三全育人”理念;加強黨的組織領導,加大對育人資源具體運轉的管理協調,優選配齊各類教育資源。
二是突出激勵考核。職稱評審引領,將網絡育人成果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職稱評審條件;優秀先進評選引領,在優秀教職工表彰中,設立網絡育人專項或將網絡育人業績納入評選指標;考核獎勵引領,在年度業績考核中加入網絡育人項目,體現網絡育人獎勵。
三是注重培育創新。專項資金支持,劃撥專項資金支持網絡育人工作開展;專項計劃支持,設置網絡育人研究專項課題、精品項目、輔導員工作室等計劃支持;典型案例打造,在網絡育人研究與實踐項目中選樹典型,重點培育,產生示范激勵效應。
2.2 提升隊伍水平,豐富育人主體
優化構成網絡隊伍水平的各要素,調動校內師生,聯動校外主體,壯大網絡育人力量。
一是把牢政治方向。把好政治關,把政治素質作為隊伍選拔硬約束、硬要求、硬杠杠;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通過理論武裝統領網絡育人工作,增強隊伍“四個意識”,確保正確方向;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對隊伍思想變化的動態分析,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二是提升技術技能。著力技術提升,廣泛吸納熟悉網絡技術的師生,加強技能培訓,重點提升技術水平;加強業務培訓,促進隊伍掌握網絡傳播特點和規律;關注網絡素養,提高隊伍信息洞察力和敏銳度,提升對網絡信息進行理解、分析、處理、評價的能力。
三是豐富育人主體。打造網格化隊伍,構建以學工隊伍和學生骨干為主,全校教職員工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格局;選塑網絡名師,遴選線上線下有影響力的名師,或技術技能強、或學術造詣高、或網絡業務精,打造“意見領袖”;聯動家社力量,與政府、企業、教育機構、媒體、家庭共同營造良好網絡大環境。
2.3 提高學生素養,引導學生參與
制定提升學生網絡素養方案,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間性特點,引導學生成為網絡育人主體。
一是構建網絡素養培養體系。構建課程體系,遞進式加深課程內容,傳承中小學內容體系;構建課內外活動體系,針對形勢變化設計網絡素養活動體系;構建融合創新體系,將網絡素養融入其他課程,融入第二課堂,融入實踐之中。
二是發揮朋輩榜樣作用。發揮骨干作用,優化學生干部隊伍,發揮骨干先進帶頭作用;樹立優秀典型,發掘在網絡文化、技術等領域有所建樹的學生,激發學生積極性;開展朋輩教育活動,將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相結合,潛移默化感染學生,使其重視網絡素養提升。
三是提升學生主體自覺性。完善激勵機制,對于積極參與網絡育人工作的學生給予一定獎勵;加強師生交流,通過網絡名師的講座、與學生的座談等,同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交流,使學生認識到網絡育人的重要意義。
2.4 發揮平臺作用,加強思政引領
分平臺制定優化措施,把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推定網絡育人良好生態形成。
一是遴選優質平臺。確定遴選指標,統籌考慮平臺政策傾向、使用率、吸引力、服務力等綜合因素,篩選合理指標;全面深入調研,甄別重點平臺,選出一批優質平臺;實施重點打造,在人力、財力、物力上重點支持優質平臺打造,將其打造為有廣泛影響力的平臺。
二是主動搶占陣地。瞄準常用平臺,在遴選的優質平臺之外,還有一些學生經常使用的平臺,需要加大關注力度;展開精耕細作,逐步在這些平臺發布主流聲音,奏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
三是強化思政元素。堅持“互聯網+思政”理念,強化網上意識形態工作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激勵“互聯網+思政“創新,讓思政元素滲透網絡平臺。
2.5 把握客體特征,打造精品內容
遵循“內容為王”建設規律,既要產出優質內容,又要把控風險。
一是注重用戶體驗。貼近學生興趣,積極研發青年學生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網絡文化精品;強化內容創新,緊密結合時代熱點、時代精神,凝練產品特色。
二是細分平臺內容。細分內容風格,或嚴肅,或活潑,分平臺進行特定或綜合風格定位;細分內容形式,如抖音以視頻為主,微信以圖文結合為主,要根據平臺進行細分;細分內容類別,對內容類別如:新聞型、知識類、故事類、勵志類、案例類、研究類等進行統籌策劃。
三是深化輿情管理。展開輿情研究,提升網絡輿情發現力、研判力;加強輿情把控,堅持正面宣傳與輿論引導、風險防范與應急預控相結合,提升網上輿情處置力。
2.6 濃厚育人氛圍,強化評價機制
抓住氛圍營造和評價機制軟硬“兩只手”,營造良好網絡育人環境。
一是加強網絡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體現先進文化的要求;加強網絡道德文明建設,自覺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風;加大網絡文化作品供應,不斷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
二是立足虛實兩個維度。立足虛擬網絡維度,研究網絡特點,把握網絡規律,解決網上問題;立足現實世界維度,把線上線下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考慮,強化互動性、共享性。
三是抓好師生兩條評價線。抓好教職工網絡育人評價機制線,在教師端用大勁,使大力,切實調動廣大教師網絡育人工作積極性;抓好學生網絡文化評價機制線,樹立“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繼續鼓勵學生提升素質、發揮才智貢獻優秀網絡文化內容。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背景下,優化高職院校網絡育人路徑,不能僅從某一點、某一線出發,它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在頂層設計、教育主體、教育客體、媒介渠道、傳播內容、教育環境、評價機制等各個環節理順關系鏈,找準著力點,從而守護好高職學生網絡精神家園。
資助基金: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度立項項目 “高職院校網絡育人路徑優化研究”(項目編號:062047,主持人:劉逸舲)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 5511831.htm.
[2] 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