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蓉 李娟 王重力 劉嫻

摘 要 結合具體教學案例,著重介紹了應用Rubistar設計調查活動的分析性量規(guī),探索分析性量規(guī)在生物學探究活動中“教、學、評”的應用,為一線教師提供更具操作性和實用性的參考。
關鍵詞 形成性評價 分析性量規(guī) 調查活動 Rubistar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2.060
Abstract Combining specific teaching cas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Rubistar to design investigation activities of analytical rubrics, and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analytical rubrics in the "teaching,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of biological inquiry activities, providing first-line teachers with more operability and practicality Sexual reference.
Keywords formative evaluation; analytical rubric; survey activities; Rubistar
評價是生物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饋學生學習情況、調控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中對學生學習全過程進行持續(xù)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fā)展性評價。[1]教師可以借助評價信息的反饋來改善、改革教學活動。[2]形成性評價打破了傳統(tǒng)測試僅注重檢測學生知識目標達成、輕視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缺陷,有效地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調控學習過程,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yōu)樵u價的主體,有助于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合作精神。
分析性量規(guī)在形成性評價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分析性量規(guī)是指評價者對描述的每一條評價指標的質量作出判斷,根據(jù)質量的好壞制定成相應的等級。[3]分析性量規(guī)能給學生提供更詳細的反饋,學生通過自評判斷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xiàn)分別屬于哪一個等級,他們能清楚地知道要進入更高等級需要做哪些努力,有效地激勵了學生努力學習。[4]
本次實踐研究以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二節(jié)“調查周邊環(huán)境中的生物”為例,應用Rubistar設計分析性量規(guī)來指導學生進行調查。
1 教學內(nèi)容分析
“調查周邊環(huán)境中的生物”選自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二節(jié),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學生在初步學習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通過調查,對周邊環(huán)境中的生物進行觀察、描述和歸類,進而了解生物的多樣性,也為學習第二章第一節(jié)“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打下基礎?!读x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初中生物學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期望學生能對生物學產(chǎn)生更濃厚的興趣,能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好的發(fā)展,能在責任感、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和環(huán)境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5]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調查”,“調查”是指為了達到設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計劃,收集研究對象某一方面情況的材料,并做出分析、綜合,得到某一結論的研究方法。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如何組織和實施調查活動。本節(jié)的調查活動是學生進入初中后學習《生物學》的第一次探究活動,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較高的積極性,但由于調查活動是在戶外進行,學生活動范圍較大,教師無法時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活動過程,通過設計調查活動分析性量規(guī),可以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不僅為學生調查活動提供了行為參考,也對學生的認知、情感、技能和成果進行了實際考查。
2 應用Rubistar設計分析性量規(guī)
Rubistar是一個幫助教師快速輕松地開發(fā)高質量評價量規(guī)的免費網(wǎng)站。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應用Rubistar開發(fā)專屬量規(guī),也可以直接下載已有的模板或在線修改后下載。下面應用Rubistar制作“調查周邊環(huán)境中的生物”中調查活動的分析性量規(guī):
第一步,輸入網(wǎng)址http://rubistar.4teachers.org打開網(wǎng)頁,點擊注冊,填寫個人信息完成個人信息填寫,注冊成功后跳轉到登錄頁面進行登錄。
第二步,選擇科目進量規(guī)設計,生物選擇“Science”。根據(jù)教學需要選擇一個專欄進行評價量規(guī)設計,這里以“Lab Report”評價量規(guī)為例。
第三步,設計專屬評價量規(guī)。Rubistar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國際常用的評價標準,可以通過下拉菜單直接選擇評價內(nèi)容即可生成一套評價量規(guī)。當然,教師也可根據(jù)自己的需求輸入各項評價內(nèi)容和評價指標。評價等級通常設計為三個或者五個,用阿拉伯數(shù)字“5、4、3、2、1”表示,數(shù)字越大代表的等級越高,完成度越好。本次量規(guī)設計成“5、3、1”三個等級。設計完成后點擊“Submit”提交和預覽評價量規(guī)。注意,在填郵政編碼時,作為國際游客,要輸入“99999”。
第四步,預覽形成的量規(guī)后點擊打印或進行下載,生成的Excel表格可再次進行修改。設計好的量規(guī)可以保存在賬號方便下次使用,也可以貢獻到網(wǎng)站供他人參考借鑒。表1為根據(jù)“調查周邊環(huán)境中的生物”教學目標,應用Rubistar設計的學生調查活動分析性量規(guī)表。
3 調查活動分析性量規(guī)的課堂使用
(1)發(fā)放量規(guī)。每個學生一份,按要求填寫個人信息。
(2)小組學生共同學習量規(guī)要求。
(3)教師講解量規(guī)。根據(jù)學生自學和小組互學存在的疑惑進行講解,確保活動前每個學生明白分析性量規(guī)各個等級的要求,并會熟練使用量規(guī)。
(4)加入權重換算成分值。通常分析性量規(guī)只能得到每一個評價項目的等級,難以獲得最終等級。例如,表1中的六個評價項目中都得到等級“5”,那么學生的最終等級就是“5”。但如果學生在三個項目上得到等級“5”,在兩個評價項目上得到等級“3”,在一個評價項目上得到等級“1”,就很難獲得最終的等級。因為這六個評價項目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所以最終等級不能是各項等級的平均數(shù)。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為每一個評價項目加入權重,把等級換算成分值。每項分值=項目權重*100/5*學生本項目獲得的等級。例如,第一個項目“調查目的”和第五個“儀器使用”權重為10%,那么等級“5”的分值=10%*100/5*5=10分,等級“3”的分值=10%*100/5*2=4分,等級“1”的分值=10%*100/5*1=2分;其他四個項目的權重都為“20%”,同理等級“5”的分值為20分,等級“3”的分值為12分,等級“1”換算的分值為4分。各項的分值相加就得到最終分值。按照這樣的方法可以分別得到自評、互評、師評的各項評價等級和最終分值。給分析性量規(guī)加入權重換算成分值的方法,不僅保留了分析性量規(guī)通過劃分等級清晰地列出了每個等級下的具體指標,讓學生能夠清楚自己的表現(xiàn)還有哪些不足,同時學生還能獲得一個可量化的最終分值。
(5)學生上交量規(guī),教師總結,并根據(jù)量規(guī)結果做相應的教學調整。
4 分析性量規(guī)在調查活動中的應用價值
分析性量規(guī)作為一種真實性的評價工具,是連接“教、學、評”三者之間的重要橋梁。調查活動分析量規(guī)作為學生的“行為指南”, “教”學生“學會”怎樣調查周邊環(huán)境中的生物,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能力。學生可以根據(jù)興趣,利用“行動指南”調查小區(qū)、公園等周邊環(huán)境中的生物,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借助評價信息的反饋來改善、改革教學活動,提高教師評價的公平性。
然而,設計一個好的量規(guī)需要較多的時間、人力與經(jīng)驗,且成本較高。利用Rubistar現(xiàn)成的模板或在線制作評價量規(guī),可以根據(jù)不同教學需求重復修改,適用于評價多類型學習活動,有效地提高了量規(guī)設計的效率和質量,減輕了教師的負擔。
課題來源:云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專項課題 立項編號:JKY201902
參考文獻
[1] 莫雷.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 鐘啟泉.教育評價:為了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日本教育學者梶田叡一教授訪談[J].全球教育展望,2007(06):3-7,86.
[3] Angra A,Gardner S M. The graph rubric: Development of a teaching, learning, and research tool[J].CBE—Life Sciences Education,2018,17(4):65.
[4] Matshedisho K R. Straddling rows and columns: Students(mis) conceptions of an assessment rubric[J].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2020,45(2):169-179.
[5] 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