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華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的蓬勃發展,課程也在不斷深入改革,對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設計開展的所有教學活動都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學習本位。傳統的初中化學作業不僅耗費時間,而且學生完成的效率及質量不顯著。基于學生本位,初中化學作業方式也需要進行改變,教師對初中化學作業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對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其成績等意義重大。文章基于學生本位,針對初中化學作業設計提出了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學生本位;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策略分析
一、前言
初中階段教育中涉及的學科較多,而化學作為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一門基礎學科,對其進行學習和掌握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社會中廣泛應用。這就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和作業設計的理念和方法,基于學生本位,在教學中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布置以學生為主,設計較為人性化的作業。因此,作業設計在教師教學活動中是重要的構成部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教學有直接關系,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時刻考慮以學生為本,設計多樣化、趣味性的化學作業,進而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二、綜合考慮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及能力
教師首先要理解學生本位的深刻含義,把握班級學生整體的學情,在設計化學作業時綜合考慮學生對化學學習的實際情況及學習能力。綜合考慮學生情況是保障學生積極完成作業的前提條件,符合學生本位理念的基本要求。對于初中生來說,初三才開始學習化學,而初中階段的化學教學目標及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及相關的常識,為今后更深層次的化學學習打基礎。因此,教師在設計化學作業時要以學生的實際學情為出發點,確保作業的內容和學生化學水平及能力很好地適應[1]。例如,在初中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作業設計中,首先,教師要明確本單元教學的目標及任務,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從接觸化學開始就已經接觸到一些物質的符號,如O2、CO2、H2O、N2等,學生的主要問題是在學習中把元素當成組成化學物質的基本成分,本單元內容及知識點是初中化學的理論基礎,通過單元的學習要讓學生用微粒的觀念學習化學,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經過本單元的學習,大部分的學生都能理解“元素的含義”,能準確區分“元素”與“原子”的概念,因此在設計化學作業時,就可以根據學生整體的學習情況設計關于“化學用語”與“元素分類”方面的知識點。例如,設計一些選擇題、填空題或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選做題。這樣設計不僅符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還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一些能夠發展思維空間及綜合探究能力的題目,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適當地學會挑戰,使學生自主分析能力及解題能力得到培養。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對于課堂中反復強調的既是基礎也是重點知識的,可讓學生將“化學符號”用漢語標注,幫助理解,同時化學作業數量可根據學生情況適當布置,確保學生按質按量完成。
三、按照教學內容設計課后開放性的作業
初中化學開放性的習題作業設計主要是培養學生發散性的思維,這類習題作業由于具有不確定的結論、探究性的過程和模擬性的情境等特點,能夠檢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及實踐應用精神。因此,在初中化學作業的設計中,不管是形式或內容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設計開放性的作業習題,同時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或環境,使“化學生活化”,促使學生真正能將化學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融合,提升綜合學習的能力。這種作業既體現出學生本位,也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及對化學知識靈活應用的能力。作業能讓學生深入了解化學,將其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十分關鍵。例如,初中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八單元“金屬和金屬材料”教學結束后的作業,教師可設計“分析鐵銹是怎樣產生的?怎樣去除?有什么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作為課后作業,學生想要完成這個作業,首先要掌握“鐵”的相關知識,如鐵的性質及其與哪些物質容易產生反應,其次還要讓學生了解“鐵”反應后產生何種物質。這類作業題目的設計看似簡單,但其中涉及的化學知識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會將與之相關的知識及內容在腦海中進行回憶,如“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外觀有金屬光澤的紅棕色粉末,溶于鹽酸等”,學生可想到去除鐵銹的物理方法主要是砂紙打磨,化學方法主要是增加稀鹽酸或稀硫酸,同時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反應現象即鐵銹溶解,溶液為黃色,最后產生無色氣泡。這種作業習題的設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要對相關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對學過和已掌握的知識起到回顧和強化鞏固的作用,能增強教學與學習的效果。
四、分層設計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在初中化學作業設計中,教師除了考慮班級整體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教學內容及知識點,還要基于學生本位,考慮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由于初中化學教學和學習重點是基礎的化學知識,不同學生在學習中對化學學科的態度、感興趣程度、學習能力及掌握知識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在設計化學作業時不僅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還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分層次設計化學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2]。教師要準確把握基礎知識和能力拓展內容的設計比例,確保設計的作業能滿足全班學生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分層設計作業。例如,初中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化學式和化合價”教學結束后,教師可設計層次性的作業,第一,正確寫出氧氣、水、錳酸鉀的化學表達式并分別計算分子質量;第二,正確計算水中各元素及高錳酸鉀的質量比;第三,正確計算高錳酸鉀及氯酸鉀中鉀元素的相對質量分數。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完成布置的全部作業,中等層次學生及知識有待加強的學生可選擇其中的兩個完成,而學習能力及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的學生可選擇其中一個完成。這種作業難度適中,學生針對自身的情況自由選擇能力范圍內的作業,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按質按量完成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促使學生向著難度高層次的作業習題知識進行自主探究,提升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學習需求及身心發展需要,尊重其個體差異,設計有層次的作業,真正將學生本位的理念體現在作業設計中,盡量避免“一刀切”,設計布置的作業要有基礎、提高及拓展類的習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及發展的需求,使得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完成符合自己水平能力的作業,收獲成功,有所進步。
五、創新多樣化形式評價學生完成化學作業的情況
傳統的化學作業設計及評價,教師過于重視結果,而忽視學生完成的過程及方法,這種評價方式偏離了學生本位的理念及方法。最終正確結果可能是學生真正掌握了該題的知識,學會解題的方法,也可能“歪打正著”。其實錯誤結果也不能完全否定學生對于知識及方法的掌握情況,也可能是“過程失誤”。因此,教師在對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評價時,需要針對學生的方法、過程、結果等進行綜合評價,這才是科學合理的。由于不同的學生對于同樣的題目有解題方法、解題思路及思維能力的差異,而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因此教師的評價應主要是正面的鼓勵性及肯定性的評價,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例如,學生很好地完成,可用“思路準確、解題規范,望堅持”“你太棒了”,可利用一些表情包或鼓勵圖案進行批閱評價;作業中有過程或絲微偏離時,可用“真可惜,小小失誤,望今后踏實細心,繼續努力喲”等加以鼓勵。將形成性和結果性的評價進行結合是我國教育評價理念的一大成就,教師在針對化學作業進行評價時,可在批閱中和學生進行交流,觀察其學習情況,合理評價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作業結果評價與學生整體評價有一定的比例,教師應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進行結合,對于常規法有效性予以肯定的同時,對于非常規法的科學性也不能予以完全否定,尤其針對化學作業習題,非常規法解題相對于常規法更加具有優勢。另外,對于這類非常規解題,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教師要加大表揚或予以獎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總之,教師評價作業完成情況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基礎知識、解題思路及方法、作業完成速度及質量等客觀因素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確保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總的來說,初中階段化學這門基礎學科對于學生的學習及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基于學生本位,對初中化學作業進行有效設計不僅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時也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及對知識靈活應用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設計的作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多設計開放性及層次性的化學作業,同時對作業評價的方式進行創新,體現評價的多樣性,使學生在完成化學作業的過程中提升其學習的積極性,達到預期理想目標。
【參考文獻】
[1]吳大挺,黃建偉.初中化學作業設計與實施策略探索[J].基礎教育研究,2020(11):80-82.
[2]馮進.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化學有效作業設計[J].天津教育(上旬刊),2020(6):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