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崔啟威 鄭憶
關鍵詞:產教融合 技工教育 IC人才
集成電路產業是泛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信息產業的基礎,在國民經濟發展全局中具有特殊地位。
IC為integrated circuit的縮寫,中文意思是集成電路,IC人才包括IC設計、晶圓制造、晶圓測試、IC封裝測試、IC組裝及其配套產業鏈中各個環節不同崗位的專門化人才。
當前,集成電路產業正面臨著重大機遇與挑戰,IC人才的儲備對產業的轉型升級與持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將技能人才的培養與產業發展對接從而向企業輸出高質量人才,是技工院校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海寧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及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皮革、經編、家紡“老三篇”是海寧市的傳統支柱型產業,然而隨著經濟與技術的發展,“老三篇”陷入了發展困局,且此種產業布局已不適合海寧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因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勢在必行。
基于此,海寧市委、市政府決定發展壯大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與高端設備產業“新三篇”,并謀劃泛半導體、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的“戰略三篇”。由此可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在海寧市經濟發展的謀篇布局中具有重要意義。
海寧市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產值已于2019年突破百億元大關,發展勢頭良好,但同時也存在著產業鏈短、產業體量小、產品附加值與規模效益低、集約化優勢欠缺等問題,而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質量人才的缺乏。
《海寧市關于加快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18-2022)》指出,海寧市要打造省“集成電路專業設備和半導體器件產業基地”,搶占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制高點,力爭到2022年,集成電路相關行業規模以上產值達到200億元。然而,海寧市預計“十四五”期間每年的用工缺口均在2000人以上。
為此,海寧市政府在海寧技師學院下新設了集成電路技術學校,與海寧市經濟開發區、集成電路產教融合聯盟及企業聯合成立產業學院,實現人才、技術、場地等各方資源共建、共享、共用,以此培養對口人才。
通過調研,學校歸納出集成電路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一是開設集成電路技術專業的學校較少,師資隊伍薄弱,人才培養路徑的可借鑒經驗少;二是因集成電路產業鏈龐大,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難度大;三是人才培養目標大多定位于集成電路的設計,產教融合深度、廣度不夠,應用型人才相對短缺;四是尚未形成可行的人才評價體系。
二、培養IC人才的重要意義
泛半導體產業已成為海寧市的重點培育產業,集成電路關鍵裝備和材料領域是泛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集成電路相關產業已提升至核心產業地位。因此,培育IC人才可切實解決泛半導企業生產經營所需的產業技工型人才缺乏的問題,對海寧市新經濟要素的發展將起到強勁的推動作用。
第一,這是實現海寧市新型產業布局和破解經濟發展困局的必然要求。海寧市“新三篇”和“戰略三篇”的發展都離不開集成電路產業的支持,而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是高技能人才的供給。IC人才就是針對集成電路產業培育的專門性人才,因而此舉符合海寧市產業發展大局的需要。
第二,高質量IC人才將助推相關企業做大做強,從長遠來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產業發展態勢。海寧市集成電路產業目前正處于發展前期,大規模的企業布局和完整的產業鏈都尚未形成。集成電路產業的用工崗位缺口目前主要集中于IC設計、IC封裝測試、IC組裝等,IC人才所需掌握的技能與這些崗位的要求相匹配,因而能有效解決企業用工短缺的難題,幫助企業抓住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機遇期。
第三,IC人才能通過提供智力支持等方式提升集成電路產業相關企業的核心技術能力,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當前,用戶對集成電路相關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IC人才能通過有效推動企業技術研發和創新的方式,幫助企業突破技能升級的瓶頸,打造出符合市場要求的高質量產品。
綜上所述,在海寧市經濟結構轉型之際,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緊缺,為適應本地需求,學校積極探索IC人才培養路徑,并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三課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三課融合”的IC人才培養模式
“三課融合”是基于產教融合理念、針對集成電路技術專業教學所實行的具體操作實踐,分為課崗融合(上課與崗位群)、課產融合(上課與生產實際)、課證融合(上課與考證及評價)。
(一)課崗融合
實行課崗融合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提出課程標準與企業崗位的技能標準相對應、課程內容與實際操作的內容相對接,課程環境與企業崗位的實踐環境相適應三個實踐原則。
學校對本地企業開展調研,邀請企業專家剖析各自企業各崗位的技能需求點,找出各類崗位的技能需求共性,將集成電路產業的崗位技能確定為基本理論、通用能力及專用能力三個維度,據此制訂出校內課程標準,精準掌握企業需求。
通過校企共建培訓模塊開展協同育人,提供個性化學習動態資源。學生在校完成基本理論與通用能力訓練后,分批分點在不同企業中完成專用能力的實踐學習,完成課程內容與實際操作內容的對接,強化技能教學效果。
實行模塊化項目式工學一體化教學,營造課程環境與企業生產崗位的同位性。基于集成電路產業的技術復雜性,為有效突破“創新鏈”育人瓶頸,學校積極與科研院所展開合作,共同打造人才培育共同體。
(二)課產融合
課產融合即上課與生產相結合的簡稱,旨在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的生產環境,把課堂建在車間,把車間建成課堂。
根據區域內的企業定位制訂學生的生產崗位與生產內容,學校構建出了與企業生產環境相似的教學環境,幫助學生快速完成從學生到準職業人身份的角色轉換。
在挑選合作企業時,學校先對行業協會和政府人力資源部門提供的崗位人才需求情況報告進行分析,再由專業教師和行業專家組成一支評估團隊,對企業在集成電路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展開調研。
結合學校對集成電路專業人才的培養計劃與目標定位,對企業是否適合開展工學一體化教學、課程標準與崗位技能標準是否匹配、課程內容與企業產品技術要求是否匹配、企業是否具有與學校合作開展技能自主鑒定的條件等方面開展綜合評估,最終確定企業名單,保障課產融合的高效性。
同時,學校深入挖掘典型工作任務,不斷進行教學任務改革與再開發,實行練產合一的培育方式。
(三)課證融合
課證融合分三方面融合,即上課內容與鑒定內容的融合、上課過程與鑒定過程的融合、生產崗位與鑒定工種的融合。而單純的校內鑒定較為片面且認可度有待提高,學生最終是否適應崗位需求還需得到企業認可。因此,為提升技能鑒定的科學性,學校建立了行業(產業)協會性質的認定機構。
學校引入第三方(行業協會、企業等)開展學習成果的評估與鑒定,目前已與臺灣嵌入式暨單晶片系統發展協會、施耐德電氣等合作,將符合行業認可的單晶片能力認證中心引入校內,建設了考評基地。
實施協會、學校、企業三方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機制。學校培訓教師成為協會的考評導師,與企業導師共同組成考評組,將企業項目作為考評內容,針對學生在企業的實踐情況、課程內容的學習情況、考評內容的完成情況等展開多元評價,判斷學生掌握崗位技能的情況,合格學生頒發企業崗位能力證書及人社部門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與此同時,學校、行業協會及企業三方共同針對項目進行定期評估,對實踐項目的結構、功能、環境匹配性、可操作性、可持續性進行系統的價值研判,確保企業項目的科學性,從而保障“三課融合”人才培養的質量。
四、結語
學校深刻理解“專業鏈、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四鏈合一理念,明確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為政府、行業、企業服務,因而“三課融合”育人模式的創建深深扎根于海寧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及企業用人需求。
如前文所述,學校將此考量貫穿于培養路徑、考核方式、政行企校聯合培養機制等方面,提升了IC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三課融合”的IC人才培養模式,為技工院校解決集成電路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不準、培養目標不明、操作性不強等問題提供了新方法,同時也為提升專業教師的科教、產教、創教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2019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9.
[2]王龍興.2019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的狀況分析[J].集成電路應用,2020(2).
(作者單位:海寧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