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
摘 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道德建設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內隱工具。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在道德建設領域不斷探索和創新。理論創新方面表現出引領性和根本性特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方向,提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強調道德興國、立德樹人、生態道德等新理念;道德治理和制度保障方面突出規范性和針對性,堅持德法并重、立破并舉,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道德實踐和教育方面具有豐富性、有效性的特點,抓關鍵少數和重點人群,以黨風、家風為示范,政德、公德、私德、家庭美德齊抓共進,有效提升了公民的思想道德修養。這些創新舉措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的重要體現。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道德治理;道德實踐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近代國人的‘新中國構想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研究”(16CZS052);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支持計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研究”(2017-CXTD-06)。
[中圖分類號] D08 ? ? ?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1)005-0042-011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1.005.004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要求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這一遠景目標對道德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黨和國家加強了對道德建設的重視,在理論闡釋、制度保障、道德治理和實踐養成方面不斷創新。新時代道德建設的理論創新體現在哪些方面?在制度保障和道德治理方面進行了哪些新的探索?道德實踐具有怎樣的邏輯和特點?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和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精神支撐。
一、問題的提出及相關研究綜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對道德建設的重視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集體主義原則和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大力倡導,到確立“五愛”的道德規范;從社會主義建設和探索時期一度突出政治道德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正確的道德理念;改革開放新時期更是提出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提出“以德治國”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根據新的時代特點,在道德建設領域不斷開拓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一)關于道德的功用以及道德建設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從道德規范和道德建設的特點以及道德和法律的關系著眼,分析論證道德建設在治理國家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2001年,“以德治國”基本方略提出之后,引起了學界的極大關注。2001年1月,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提出:“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于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1]羅國杰指出,“以德治國”有利于全社會正確估量道德的社會作用,增強道德建設的自覺性,有利于糾正“市場經濟只能講法治不能講德治”的錯誤觀念;有利于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有利于改善黨風和社會風氣;“以德治國”正是對道德和道德建設的作用給予的高度評價[2]。焦國成認為,“以德治國”的提出,是對治國理論的推進和發展,我國古代社會已經積累豐富的道德治化經驗,如何批判繼承中國傳統的德治思想,并結合新時期的治國實踐正確處理法治和德治的關系,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3]。魏英敏指出,“以德治國”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重大貢獻,她分析了法律和道德的區別與聯系,法律是訴諸強制力量的他律,道德是訴諸良心的自律。她提出要重視道德教育和實踐[4]。進入新時代,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道德和法律在國家治理中的區別與聯系,認為只有法治和德治相互支持,才能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學者指出,道德可以在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地方起調節作用,法律與道德在社會治理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法德并濟可以實現社會治理低成本與高效率的統一[5]。
(二)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道德建設的歷程和經驗研究
羅國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50多年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到1966年、“文革”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到20世紀末和2001年開始的新時期四個時期,總體來說是曲折前進的過程[6]。吳潛濤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的倫理學研究與道德建設進行回顧和展望,他提出,道德建設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要與時俱進,要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相協調、與中華傳統美德相承接[7]。有學者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道德建設的基本經驗概括為:肯定物質利益、注重道德要求的層次性、堅持典型引路、堅持理論和建設方式的與時俱進[8]。有學者梳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道德建設軌跡:1949—1966年為奠基階段,這一階段明確提出“五愛”“集體主義”“為人民服務”等道德要求;1966—1976年為曲折發展階段,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經歷重創,但仍然產生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1978—2000年是逐步完備階段,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四有”新人,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等;2000—2011年是轉型升級階段,提出了“以德治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2012年至今,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進入新時代的階段,強調“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推進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強調“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林溦等將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經驗總結為: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堅持德法并重;將先進性和廣泛性相結合;堅持理論與實踐、傳承與創新相結合[9]。
(三)關于進入新時代以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特點和創新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有學者注意到了新時代道德建設的新發展,指出在弘揚道德價值、豐富道德內涵、凝聚道德資源、激發情感認同、強化表率作用等方面進行了理論創新[10]。該研究主要側重理論層面的分析。還有學者從國家治理現代化著眼考察了新時代的道德實踐,指出國家治理現代化歸根結底是實現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包括現實活動和理性思維方式的現代化,其中道德約束著人的理性思維和現實活動,提出要加強道德教育和治理,全面提升公民素養[11]。另外有學者針對公民道德建設、大學生道德建設、職業道德建設等內容進行了微觀的研究。本文從道德理念、道德治理和道德實踐三個層面,考察新時代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創新特點,并將其作為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研究道德建設創新的重大意義。
二、新時代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理論創新的引領性和根本性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它是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集體之間關系的一切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是人們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標準,不同類型的道德具有不同的特征,一切剝削階級的道德都是為維護剝削制度、維護少數剝削者的根本利益服務的,其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為個人謀私利;而社會主義道德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是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服務的倫理體系,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決定了必須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同時也決定了道德建設的方向和基本遵循。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社會發展處于新的歷史方位。基于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經驗和規律的深刻把握,黨和國家堅持鑄魂聚氣、守正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回應了新時代如何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新命題。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課題,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礎上的新成果,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引領和支撐。由“三個倡導”“24個字”組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追求和目標貫穿起來,它契合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要求,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社會追求,規定了公民個人的基本道德規范。正如馬克思所言:“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這樣一種理論,抓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成為14億中國人民價值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不斷發揮“以理服人”的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精神內核。
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它是“人們關于價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觀的總和”[13]。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共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理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1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是關乎國家、社會和個人的系統工程,為推進新時代偉大事業凝聚深層次力量。它是繼“五愛”“社會主義榮辱觀”之后,黨和國家在新時代提出的新的道德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創新,是對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化和規范,核心價值體系指出了基本方向和共同理想,而核心價值觀則進一步明確了共同理想在國家和社會層面的目標,它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和要求的深入揭示,為國家、社會、個人在實踐層面提供了具體指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道德內涵的進一步豐富和塑造,黨的十九大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的:“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15]這就提出了繼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價值共識,必將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二)在以德治國的基礎上強調道德興國理念
有學者指出:“無論是發達社會,還是發展中社會,其最根本的問題既不是經濟或政治性質的問題,也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關于道德問題。”[16]道德無論對于個人還是國家,都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完善自我、調節社會關系乃至治國安邦的重要法寶。道德教化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2001年,黨中央提出“以德治國”的基本方略,強調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道德建設作為治國方略首次被明確提出。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考察時提到,“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他指出,只要中華民族以崇高的道德境界作為追求,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就充滿希望。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再次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道德興國”成為新時代的重要道德理念,這是道德功能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新定位。從“以德治國”到“道德興國”,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道德建設的定位創新。
為了充分發揮道德的“興國立人”功能,黨和國家進一步明確了“立德樹人”的理念。2013年2月,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各級學校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對“道德興國”理念的深入闡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17]他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之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立德樹人”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教育本質的新論斷,同時也是道德建設的新理念,是對道德建設功能內涵的新概括。《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進一步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從“以德治國”到“道德興國”“立德樹人”,從國家治理方略到國家興盛發達的必備條件,這是對道德建設地位的提升和超越,有利于推動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建設。
(三)《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創新理念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的印發是在2001年《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推行以來道德建設成就和問題雙重考量基礎上的一次創新。
首先,《綱要》的創新體現在指導思想方面,深刻把握新時代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務、主要目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論述。其次,《綱要》的創新體現在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提出要將其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融入法治建設,引導全社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日用而不覺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再次,《綱要》的創新體現在全面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四個著力點”上。《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綱要》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個人品德的內容,倡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好品德,由此在重視公德建設的基礎上,提出了私德建設也具有同等重要性。
《綱要》立足新時代新矛盾,提出綠色發展、生態道德等新理念,指出“綠色發展、生態道德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18]。《綱要》提出要引導人們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黨的十九大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都是對當前自然生態領域突出問題的科學回應。“綠色發展”“生態道德”理念的提出對重建生態倫理秩序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道德建設在理論創新方面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道德建設提供了價值引領。“道德興國”“立德樹人”理念為新時代道德建設明確了戰略定位。《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新時代道德建設和治理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遵循。
三、新時代社會主義道德治理的規范性和針對性
道德治理是指執政黨和政府協同社會組織及全體公民,綜合運用各種手段,解決各種道德問題,為國家健康發展營造良好氛圍的重要舉措。道德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維度。道德治理效能的實現,除了個人的自律,還需要國家的有效治理和引導。道德治理需要有教育引導、法律約束和社會賞罰的推動。新時代,黨和國家正確處理道德和法律的關系、以法律規范體現道德理念,對道德領域突出問題進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道德治理體系,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治理共同體。
(一)德法并重:以法治的力量引導人們崇德向善
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道德就有了可靠的制度支撐。新時代道德建設在治理與引導過程中,堅持德法并重,把道德理念融入法治建設。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對古今中外治國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內在要求,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要求。”[19]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法安天下,德潤人心。他指出,要把實踐中廣泛認同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相關立法有效保障了道德理念和實踐的有效推行。比如針對社會上出現的詆毀英雄、污蔑烈士的失德行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國家通過立法來維護民族英雄,對損害國家利益、污蔑民族精神的行為進行法律制裁,為確立正確的道德理念提供有力支撐。
2018年5月,中共中央印發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該《規劃》要求社會主義法治體現中國人民的道德認同,反映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法治成為道德理念的制度保障。
(二)立破并舉:開展道德領域專項教育與治理
我國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官德失范” “誠信缺失”“網絡道德錯亂”等問題,亟須治理和規范。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是道德建設的一項新探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推行社會主義道德理念的過程中,堅持立破并舉,深入開展了道德領域專項教育和治理,有效保障了道德建設的發展。
第一,黨員干部官德失范的治理。孔子曾言“為政以德”,可見官德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加強了對于官德失范的治理力度,采取“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嚴厲措施。
首先,制定實施系列黨內法規。如《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等,要求黨員干部嚴格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履行廉潔自律的道德準則。其次,完善中央巡視制度。修訂《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對腐敗分子特別是官德敗壞人員追查到底,嚴厲懲治。再次,利用權力監督平臺和網絡舉報平臺,有效督促黨員干部的純潔、自律。黨的十八大以來對腐敗現象的打擊和治理,使黨內風氣和行政機關的道德風氣極大改善,黨員干部的官德得到有效治理。
第二,誠信缺失的治理。誠信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但不少人為了追逐利益,做出各種不誠信行為。針對這一問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通過各種途徑大力宣揚講誠信的道德理念,對不誠信行為進行嚴懲。
首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以及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修改〈關于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的決定》,為司法公信提供制度支撐。《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和中央文明委《關于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意見》,提出建立完善國家統一征信平臺,建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其次,加強輿論監督和誠信信息網絡建設。建立由政府、銀行、保險公司、信用中介機構等聯合組成的輿論監管網絡,實行誠信“黑名單”制。再次,以政務誠信帶動社會誠信。政府誠信評價機制,將政務工作全程納入信用管理系統平臺,最大限度保證政府信息公開。通過以上措施的施行,使誠信缺失狀況得到有效改善。
第三,網絡道德領域的治理。針對新時代網絡道德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進行了專項治理和引導。《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專門針對網絡空間道德建設提出了嚴格要求。
首先,建立和完善網絡行為規范。如各大網站微博全部實行實名制,打擊不負責任的網絡謠言,遏制“僵尸粉”等虛假營銷行為。國家出臺了一批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保證依法管網用網。其次,加強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督管理。在網絡監管部門和公安機關共同治理下,一些所謂的微博大V因傳播謠言受到相應的懲罰。再次,通過學校、廣播電視等方式教育廣大網民遵守網絡法規,遠離不良網站,自覺維護網絡空間道德。總之,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逐漸形成依法管理、平臺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的網絡道德建設格局。
黨和國家充分利用法律和輿論等手段,對于道德失范行為進行相應的懲治,法律的規范性和治理的針對性,有效發揮了新時代社會主義道德治理的機制保障,形成了法律和道德良性互動的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的重要體現。
四、新時代社會主義道德實踐的豐富性和有效性
新理念的提出,對新時代道德實踐活動提供了理論的指導和方向的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實踐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興國立人”為基本定位,以《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重要遵循,以落細、落小、落實為具體要求。
道德踐行需要政府主導和全民參與,涉及各主體和各領域,政德、公德、私德、家庭美德等方面都是新時代社會主義道德實踐的重要著力點。政德是領導干部及從政人員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操守;公德是維護社會和諧、處理社會關系和公共事務的行為規范;私德是公民個人的品德要求;家庭美德是優良家風、家教的傳承和實踐。新時代社會主義道德實踐,強調豐富道德建設的主體,注意抓好關鍵少數和重點人群,以學雷鋒等志愿服務為依托,以黨風、家風、道德模范為示范提升全民道德素養。
(一)抓關鍵少數:要求領導干部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的道德取舍深刻影響著普通民眾的價值判斷。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立政德,就是要求領導干部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首先,“大德”是國家意識形態之德,“明大德”要求領導干部樹立牢固的理想信念。新時代的世情、國情、黨情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領導干部必須經受住各種大風大浪的考驗,在任何時刻都要堅定理想信念,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其次,這里的“公德”是公職人員的宗旨之德,有別于一般公民的“公德”。“守公德”要求領導干部強化宗旨意識,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以人民為中心”成為領導干部“守公德”的基本遵循。另外,私德是公民在私人領域的品德,“嚴私德”要求領導干部管好自己私下的生活圈、交往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領導干部要做到廉潔齊家,在提升自身德行的同時要管束好自己的伴侶和子女,防止以權謀私。領導干部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關鍵少數”,對他們的道德要求真正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則。
(二)抓重點人群: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實踐
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基本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思政課教學緊密融合,思政課教師精心設計相關教學環節,比如制定“我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言”的教學專題、號召和組織學生參加“日行一善”等道德實踐活動。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和關鍵課程。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這次座談會明確了思政課的關鍵地位,提出要把握青少年處于“拔節孕穗期”的特點,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學校教育應該“努力做到每一堂課不僅傳播知識而且傳播美德,每一次活動不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20]2020年9月1日,《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進一步凸顯了黨和國家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視,凸顯了思政課在立德樹人中的地位不可取代。再次,愛國主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的基本要求。《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通過加強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引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使之成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新人。通過以上舉措,加強青少年的公德和私德教育。
(三)抓志愿服務:以志愿服務推動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日趨規范。各地結合當地實際,著力普及志愿服務理念,培育志愿服務文化。《關于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的意見》《社區志愿服務方案》的頒布實施,加強了志愿服務的制度化。志愿服務的深入開展極大提高了群眾參與道德實踐的積極性,涌現出“郭明義愛心團隊”“南京青奧會志愿者”“鄰里守望”等志愿服務團隊。近年來,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學雷鋒精神,充分發揮黨員志愿服務的示范引領作用,不少省份發起了“做志愿表率,為黨旗增輝”志愿服務活動。以政策宣講、文明創建、治安巡邏、環境維護等為內容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志愿服務者與社區實行“一對一”結對,深入了解社區居民的實際困難,廣泛征集具體、實際的“微心愿”,開展一系列細、小、實的志愿服務活動。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級黨組織、各學校、各社區紛紛組織志愿服務團隊,積極協助交通要道體溫檢測及登記、支援一線醫護人員、在線心理疏導和醫療咨詢、協助防疫物資生產、幫助隔離人員購買生活用品等,廣大志愿者不辭辛勞、真情奉獻,譜寫了感天動地的新時代志愿者之歌。
(四)抓黨風、家風:以黨風、家風引領積極向上的道德風尚
首先,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營造積極的政治生態。《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必須把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作為基礎性、經常性工作。這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21]。2013年以來,中共中央紀委連續印發了《關于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剎住中秋國慶期間公款送禮等不正之風的通知》《關于嚴禁元旦春節期間公款購買贈送煙花爆竹等年貨節禮的通知》等,開展反“四風”活動。2014年以來,各級黨組織積極開展了“三嚴三實”活動,要求黨員干部在修身、用權、律己方面以身作則、嚴格落實。2019年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凈化了黨內政治生態。
其次,弘揚良好家風家教,建設良好的社會生態。良好家風、家規、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不論時代和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緊密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良好的家風、家教,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22]。近年來,弘揚家風、家訓活動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起到重要的作用,中華傳統美德也得到傳承和實踐。
此外,用楷模的力量激勵人人向善的道德風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德模范是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旗幟,要深入開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活動,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激勵人民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鼓勵全社會積善成德、明德惟馨”[20]。時代楷模身上有一種崇高的精神,對道德建設起著巨大的推動和引領作用,他們用高尚的人格播下了真善美的種子。新時代,在道德模范的實踐和帶動下,樂于助人、甘于奉獻,立足本職、追求真理,弘揚正氣、勇于擔當,不畏艱苦、報效祖國等高尚品格激勵著人們不斷提升道德素養。
通過推行一系列道德實踐活動,新時代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戰役中,全國人民互幫互助、協力配合,涌現了一大批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逆行者”,鑄造了偉大的“抗疫精神”。
五、結語
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及堅強領導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堅持守正拓新,根據新時代、新問題進行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在理論創新方面,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性和立德樹人的根本性,凸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遵循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要求。在道德治理方面,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進行專項治理,突出法治對道德建設的規范性和保障性作用。在道德實踐和教育方面,體現出道德主體的豐富性、道德養成的有效性,通過重點人群和重要領域的示范引領,從政德、公德、私德、家庭美德等各方面抓起,使公民道德素質顯著提升,使整個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氛圍。這些創新舉措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有力的道德支撐。
在今后一個時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需要在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上下功夫。要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實施文明創建工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任重道遠,需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提升全民道德風貌,加速推進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實現,為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揮更大效能。
參考文獻
[1]? 全國宣傳部長會議在京召開? 江澤民與出席會議同志座談并作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01-01-11(001).
[2]? 羅國杰.關于“以德治國”的理論思考[N].光明日報,2001-04-03(001).
[3]? 焦國成.論作為治國方略的德治[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4):1-7.
[4]? 魏英敏.“以德治國”與提高全民道德素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133-139.
[5]? 王偉.法德并濟:社會治理的最優選擇[J].齊魯學刊,2015(6):73-77.
[6]? 羅國杰.新中國道德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齊魯學刊,2002(2):5-10.
[7]? 吳潛濤.新中國成立60年來倫理學研究與道德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倫理學研究,2009(6):1-3.
[8]? 張運霞,呂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道德建設的基本經驗[J].社會主義研究,2007(3):123-125.
[9]? 林溦,楊義芹.社會主義道德建設70年的回顧和展望[J].道德與文明,2019(5):113-116.
[10] 張艷清.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創新發展[J].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18(3):44-51.
[11]? 楊毅.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的道德實踐[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0(5):7-13.
[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13]? 黃凱峰.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新取向[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2.
[14]?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5-05(002).
[15]?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人民日報,2020-11-04(001).
[16]? 德尼·古萊.殘酷的選擇:發展理念與倫理價值[M].高铦,高戈,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
[17]?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002).
[18]?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9-10-28(001).
[19]?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1.
[20]?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84,158.
[21]? 葉紅云,張偉.以政德建設涵養政治生態[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9(2):101-112.
[22]? 習近平.在2015 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2-18(002).
The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Wang Yuling
(School of Marxism,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46)
Abstrac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roposed to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Mor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an implicit tool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re constantly exploring and innovating in the field of moral construction.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t shows leading and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dheres to the direction of socialist mor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uts forward new ideas such as tak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guide, emphasizing moral rejuvenation, moral cultivation and ecological morality; In terms of Moral Governance and system guarantee, it highlights standardization and pertinence, attaches equal importance to both morality and law, and carries out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moral field Special governance; The mor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chness and effectiveness, focusing on the key minority and key groups, taking the Party style and family style as an example,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political morality, public morality, private morality and family virtue, and effectively improving citizen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These innovative measures are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moral governance; moral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