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興
內容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許多需要學生記憶的東西,比如識字寫字,古詩背誦等等,這些都需要借助記憶和遺忘的規律來具體指導學生進行高效率的記憶,同時防止短時間內的遺忘,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艾賓浩斯 遺忘規律 小學語文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試圖設法保持和提高記憶力,防止遺忘,然而遺忘還是不可避免的到來。可以說記憶和遺忘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他們之間既不可分離又存在著斗爭,保持記憶和防止遺忘其實是一個問題。我們知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許多需要學生記憶的東西,比如識字寫字,古詩背誦等等,這些都需要借助記憶和遺忘的規律來具體指導學生進行高效率的記憶,同時防止短時間內的遺忘,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記憶的加工過程及遺忘規律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觀點,我們知道,學習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作為信息加工的結果,使個體獲得了知識并貯存在記憶中。來自外界環境中的大量的刺激信息首先進入人的感覺器官,感覺記憶作為第一個信息貯存庫,將來自環境中的刺激信息直接保留,直到它們受到注意并得到進一步的加工。短時感覺儲存中的信息只有在受到注意后才能進入意識,注意是對刺激的有意識關注,是將心理活動指向并集中到某些刺激。對感覺記憶中的信息的加工是從注意開始的。注意是外界信息進入人腦的門戶,只有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得到人腦的進一步加工。進入感覺記憶的信息,只有一部分信息受到注意,大部分信息因未受到注意而迅速消失。這少部分受到注意的信息便成為選擇性知覺的對象,得到進一步的知覺加工,使信息獲得意義并進入工作記憶。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是第二個信息貯存庫,其中保留著的是個體正在有意識地思考著、使用著或工作著的信息。只有進入工作記憶中的信息,才能得到進一步的加工并進入長時記憶中貯存。然而,工作記憶的有限容量,使信息的進入和加工都受到限制。進入工作記憶的信息只能保留很短的時間,為了將其中的重要內容轉移到長時記憶中去,需要復述和組織。復述是指在工作記憶中重現信息。組織是指對要記憶的新信息,按照項目之間的相似性或項目之間的關系歸類,并形成一定的結構模式的過程。來自工作記憶的信息,經過維持性復述、精制性復述和組織后,都進入到長時記憶中貯存,長時記憶是一個長期的信息貯存庫。信息一旦貯存到長時記憶中,當需要的時候積極地從長時記憶中檢索信息,將信息激活并轉換到工作記憶中使用。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早對記憶進行了系統研究,得出了遺忘的一般規律。遺忘就是我們對于曾經記憶過的東西不能再認起來,也不能回憶起來,或者是錯誤的再認和錯誤的回憶,簡單地說是指記憶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有效提取。經過研究,艾賓浩斯揭示遺忘規律的曲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這條曲線告訴我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丟掉幾個,轉天又丟幾個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后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候后,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則。觀察這條遺忘曲線,我們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后,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
二.影響記憶、造成遺忘的因素
影響我們記憶、造成遺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記憶材料的性質和數量
一般認為,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遺忘得慢,有意義材料比無意義材料遺忘得慢。與概念或原理相對應的觀念,能保持很長一段時間,與具體事實相聯系的知識遺忘的較快。在學習程度相等的情況下,一次記憶的材料越多,遺忘越快,材料少,則遺忘得較慢。
2.學習的程度
原學習的牢固程度是記憶保持的決定性因素。原學習程度越高,遺忘的就越少。對所學習的材料達到恰能背誦之后,還繼續學習一段時間,稱之為過度學習。心理學實驗證明:在達到100%的學習程度以后,再繼續多學幾遍并不是浪費,而是很有必要,過度學習無論從保持量還是防止遺忘的數量來看,都要好于恰能背誦的學習。因此,學習不要滿足于剛剛記住,但過多的過度學習也是不必要的。實驗證明:150%的過度學習是最適宜的。
3.自我參與的程度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食物或自愿進行的事情,就會進展迅速,保持率也高。反之,學習自己不感興趣或不愿意做的事情,學習效果和保持率就很低。由此可見在第一次學習中學習者的動機和自我參與的程度對記憶的保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4.目的性的高低
研究發現,有目的的學習比偶然性的學習記憶的效率更高。
5.加工程度
學習時是否對所學材料做認知加工,對遺忘有重要影響。單純地復述材料,保持的效果較差,遺忘較多。經過學習者精制和組織的材料遺忘得較慢。
6.內外的干擾
內在的心理狀態和外內的環境都會對記憶效率產生影響。在內心愉悅、放松,外在無干擾的情況下,就容易記憶,相反在內心焦躁、不安,外在環境嘈雜的情況下,記憶效率就會大打折扣。
三.運用記憶規律,促進知識保持
在小學語文背誦教學運用記憶規律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古詩文的背誦以及防止遺忘的發生,其意義是重大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注重學生的參與程度
學生的參與程度是記憶保持的重要保障,因此語文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對古詩文學習的動機。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興趣、愛好發生發展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師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不僅是讓學生記憶、背誦的現實需要,更是讓學生感受中國古代燦爛、輝煌的文化,承續國統,光大國粹,修養身心的歷史需要。而那些簡短的、朗朗上口的古詩詞正是文化的載體。同時,研究表明與學生自身的態度、經歷、信仰密切相關的學習材料,往往比與此關系不是那么密切的中性材料更容易記憶。因此語文教師要把學生和語文知識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內心里接受語文,接受古詩詞,那么背誦起來就容易多了。
2.記憶材料的合理搭配
在小學語文背誦教學中,語文教師一定要講究方法。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需要背誦的古詩詞有上百首,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有選擇性,難易合理搭配,從易入難,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學生進行記憶、背誦。過難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敷衍應付,過易則使學生感覺沒有挑戰性,感覺不到成功后的自我滿足感。因此語文教師要把長詩和短詩,容易理解的與難理解的交錯學習,既讓學生有信心又不至于驕傲自負。
3.及時復習,嘗試回憶
根據遺忘先快后慢的規律,為了防止遺忘首先就要及時復習。許多學生認為,剛學完沒必要復習。但若過了很長時間再去復習,結果已經遺忘得差不多了,記憶已發生了“大塌方”,這時再復習,幾乎相當于重學,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趁熱打鐵,及時復習,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作為學生,應力爭做到當堂復習和當天復習。不要等到考試了才想起復習,搞突擊,開夜車,這無疑于“臨渴掘井”,經果只能搞得自己“焦頭爛額”。作為語文教師也要適時提醒學生做好日常復習,可以通過課堂提問,不定期抽查,周末小考等形式督促學生及時復習。
學生在記憶過程中或已經記住之后,嘗試進行回憶,背誦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要背誦好古詩文,關鍵要在朗讀上下功夫,反復朗讀課文,做到讀得順暢、流利,瑯瑯上口,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感情。這個時候合上書試背,嘗試對記憶內容進行回憶,往往能發現自己哪些地方背住了,哪些還不熟,然后再有針對性的記憶,經過反復嘗試,就能很快記住要背的內容。
4.適當過度學習
過度學習又叫超額學習,是指在學習達到剛好成誦以后的附加學習。比如學習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如果讀10分鐘剛好能背誦。在能夠背誦之后增加的學習(如再讀5分鐘或再讀5遍)便是過度學習。研究表明,如果我們學習需要長期保持的材料,適當的過度學習是必要的。而過度學習的量以比剛達到成誦的學習量增加50%為宜。過少不足以阻止遺忘,過量又可能引起厭煩情緒。學生一般不懂這個道理,往往學到剛好能背誦就停止了,再增加學習時間就會感到厭煩。針對學生這個特點,語文教師應不斷變化學習形式,盡量做到既保證適量過度學習,又使學生不感到單調和厭煩,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5.教給學生記憶術
記憶術是指給沒有意義的材料人為地賦予某些意義以幫助記憶的方法。這些方法在外語單詞、歷史年代、人名、地名等機械性程度高的材料的學習中是很有效的。在小學語文誦讀教學中也可以借鑒。比如環境連結法,語文教師通過設置生動形象的場景,讓學生通過直觀畫面來背誦,講要記憶的全部事項與鮮明的環境陳設形象連結起來。如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可以制作這樣的課件:太陽將要落山了,一個風塵仆仆的游人騎著一匹瘦馬,迎著蕭瑟的秋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道旁是纏滿枯藤的老樹,還有要歸巢的烏鴉,一座小橋下溪水流淌,溪邊人家炊煙裊裊,而游人卻在天涯,想到凄涼的秋風和只身一人,只覺得肝腸寸斷,禁不住潸然淚下。通過這樣的聯系,學生就容易記憶和背誦了。此外還有關鍵詞法,歌曲記憶法,聯系記憶法和編成順口溜記憶法等。
此外,據有意義的材料記憶快和不肯遺忘這個特點,要讓學生做到理解記憶,防止死記硬背。同時要做適當的練習,以鞏固強化記憶的東西,對于學生的練習,語文教師要及時予以反饋。
總之,要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記憶效率,防止遺忘,必須運用心理學的記憶遺忘規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具體、合理的指導,這樣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喻屯第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