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
內容摘要:結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案例,在闡述情境化識字教學內涵的基礎上,從開發字源情境,感受象形之趣;創設聯想情境,探尋形聲之法;依托生活情境,激活語用表達;立足文本情境,滲透文化傳承四個方面就情境化識字教學模式的路徑作初步的探議,以提高識字教學效益,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 情境化識字 教學課例 模式路徑
識字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起點與基點。新時代新課標新課改背景下,賦予識字教學以新內涵與新價值。從學科育人的高度俯視,識字教學不僅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和書面表達提供必要的支撐,更承載著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重大責任,即發展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體悟與傳承”四維核心素養。
然而,反觀當下的小學語文識字課堂,片面低效的問題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在操作層面還缺乏具體的實踐路徑。如果還是固守著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機械的記憶,反復的默寫來強化識字訓練,不僅不會提升識字效率,反倒會減退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甚至會對學生思維和情感的發展產生十分消極的影響。為此筆者在課程改革實踐中,一直堅持尋求與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方式與路徑,以解脫識字低效的困境。下面結合課例就情境化識字教學新模式的路徑作初步的探議。
一.情境化識字教學的內涵
情境化識字教學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通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直觀為主體的識字情境,引起學生積極飽滿的情感體驗,進而幫助學生提升感知、理解和運用漢字的能力。情境化識字教學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的想象,使學生在建構知識的同時,獲得思維品質和心理機能的協同發展。
二.情境化識字教學的初步探議
在漢字中,95%以上是合體字,其余5%是獨體字。獨體字雖然數量不多,但從使用頻率上來看卻是最常見的漢字。這些字往往是組成合體字的偏旁部首或基本結構,所以教好獨體字,對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益意義重大。獨體字中又以象形文字居多。大部分的象形文字雖然歷經千年的演化,但其鮮明的表形特征卻留存了下來,讓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漢字所指的具體事物及其寓意。
在教學象形字之前,教師應對字源進行專業化的考證,力求從漢字的本源出發,還原其本來面目。同時,通過教學語言和肢體行為來渲染故事的情境,引領學生沉浸于神奇的漢字世界,從中受到感染與熏陶,體悟到中華民族博大深淵的文化與出類拔萃的智慧。
【課例1】倉頡造字,邊講故事,一邊繪“字畫”
識字啟蒙課上,教師可為學生講述倉頡造字的神話。黃帝時期,有一個史官叫倉頡,傳說他額開慧眼,能辨識世間萬物。他仔細觀察鳥獸的足跡,受到啟發,就創造出了文字,也就是最初的象形字。教師一邊講述故事,一邊手繪“字畫”:紅“日”( )藍天,遠“山”( )近“水”( ),“鳥”( )在飛翔,“象”( )在吸水,“森”“林”“草”地,一片翠綠。一位馬“夫”( )騎著“馬”( )兒,穿“竹” ( )林,過“田”( )野。他用“刀”( )砍“木”( ),造出一葉小“舟”( )……
【感悟】圖形記憶更加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規律。抽象的漢字符號通過形象化地演繹,每一個字仿佛都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學生腦海,整個學習與記憶過程充滿無限的情趣。學生在如此生動的識字情境中學得更加輕松,更加快樂。
三.創設聯想情境,探尋形聲之法
合體字中,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它的構字結構雖然復雜,不過還是有規律可循的。教學設計時,老師可以根據形旁、聲旁所處上下、左右、內外的不同方位,來創設適切的互動情境,讓學生通過想像與聯想的方式,主動探尋和解構漢字的組合密碼,掌握漢字構成的基本法則,以利于舉一翻三,增進漢字運用。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識得了漢字,更經歷了積極的思維訓練和主動的漢字積累過程,這對于改進學生的學習策略,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概括和類比鑒賞等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也就是說,通過識字讓學生變得更加聰明起來。
【課例2】課例設計:《識字5》
1.觀察動物圖畫,認讀詞語卡片。(蜻蜓、蝴蝶、螞蟻、蝌蚪、蜘蛛、蚯蚓)
2.指導學生學習形聲字。
①提取詞語中的生字:蜻、蝴、螞、蝌、蜘,學生認讀。
②學生交流識字的方法,小結“認字讀一半”。
蜻(青)、蝴(胡)、螞(馬)、蝌(科)、蜘(知)
③觀察字形上的共同點:都有“蟲”字旁,都與蟲子有關。
④造字游戲,加深感知:出示“蟲”“國”“吳”“公”,學生組合出新的字來(蟈、蜈、蚣)。
⑤學生自主交流帶有蟲子旁的字。
【感悟】在學習形聲字的時候,要避免以簡單的概念輸入來替代學生的主動思考與觀察。對于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點,可以通過巧設遞進式的聯想情境,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礎上,逐步地建構起形、音、義之間的密切聯系。一旦學生獲得了形聲字的解構密碼,就掌握了這一類字的學習方法,就能主動識得更多的形聲字。
四.還原生活情境,激活語用表達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生長起新的經驗。學生在學習之前并非是一張白紙,原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生最寶貴的學習資源。尤其是漢字,作為學生的母語基因,對于每一個入學的兒童來說都不陌生。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在生活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在學習過程中,精心還原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在詞匯表達與運用中,激活漢字符號的記憶,加深對字義內涵的理解。
【課例3】課例教學節錄:《世界多美呀》
生1:老師,碧澄澄是什么意思呀?
師:碧澄澄的小河你們一定見過。閉起眼睛,聽,小河水嘩啦啦地唱著歌。我們踮起腳,探出身,往小河里仔細地看。看呀,看呀,我們都看見了什么呢?
生1:我看見碧澄澄的小河里小魚正在吐泡泡。
生2:碧澄澄的小河里,小蝦在打架,還有一只烏龜趴在鵝卵石上休息。
生3:我看見水草在碧澄澄的小河里跳舞,舞姿很優美。
師:現在,你能猜一猜,“碧澄澄”是什么意思了嗎?
生1:我想,“碧澄澄”是說河水很干凈,一眼能望到底。
師:對,以后我們看到這樣湛藍而明凈小河,就可以用上“碧澄澄”這個詞來夸一夸啦。
【感悟】生活是學生識字、說話的源泉,識字和寫話教學一定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一個字(或一個詞)只有在真切的生活場景中,才是富有生命,富有美感的。同時,學生在想象、聯想說話的過程中,創生出自己的語言表達,進行著積極的語言建構與運用,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五.立足文本情境,滲透文化傳承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要培養學生從小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深厚感情。因此,識字教學的落點不能僅僅止于認讀和書寫,教師要做有心人,認真地研讀識字教材,立足文本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感受到一方漢字的意蘊深厚,傳承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課例4】在學習《梅蘭芳學藝》一文時,筆者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扮演梅蘭芳,在拜師儀式上向師父行禮。行禮時指導學生緊扣十指,平展雙臂,頭垂于手,保持神情肅穆。之后,啟發學生觀察“拜”的字形。“拜”字左邊一只手,右邊一只手,但右手上又多出了一橫。通過剛才的情境表演,學生恍然徹悟,原來這手上一橫就是頭,頭垂于手,是弟子對師父懷有的恭敬與誠意的表現。一個“拜”字流淌著禮儀之邦尊師重教的文化源流。
【感悟】角色扮演教學法,其實質就是情境教學模式的一種。可以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的模仿中建構知識與技能,體驗過程與方法,內化情感態度價值觀。同時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在學生與教師、文本和作(編)者的對話中,或產生情感共鳴,或擦出火花。教學實踐證明,這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特別是文化體悟與傳承、審美鑒賞與創造的有效路徑。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情境化識字教學要求教師擁有開放的教學視野,融通的教育情懷,新穎的教學模式,精湛的教學藝術,用智慧燃“情”造“境”,充分運用兒童學習的心理、漢字構成的機理、文本創設的語境和文化浸潤的傳統來構建一個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識字課堂,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情感更加充沛,思維更加敏捷,讓師生的心智都飽滿起來。這就是新課標師生共同成長發展的理念所在。
參考文獻
[1]江蘇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辦公室,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義務教育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框架·小學語文(試行)[M].江蘇省鳳凰出版集團,2019.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滄浪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