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臻
摘 要:公共文化服務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一些矛盾和問題開始呈現并日益凸顯。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發揮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更好地保障人民文化權益,迫在眉睫。文章探討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客觀條件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和優化的策略,著實分析了與農村實際情況相結合的文化建設可行性。
關鍵詞: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群眾文化
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普遍存在的問題
第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比較落后,文化陣地功能沒有充分發揮。根據有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的基本標準和基本要求,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要普遍建成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文化遺產保護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有專業的文化宣傳隊伍,在重大節日舉辦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滿足群眾新時代精神文化需求。但是,截至目前,一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還普遍陳年老化,殘缺不全,一些偏遠的山村還沒有圖書室、文化活動室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沒有文化廣場,沒有文化建設娛樂設施,因地區偏遠,網絡信息也不暢通,群眾文化事業發展艱難。由于受農村基礎文化設施不完善、財政投入不足、文化服務內容不豐富、文化設施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影響,基層農村文化設施效能普遍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大多數的文化服務陣地和設施吸引力不強。一些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沒有專人值班管理,一些設施缺乏管理養護和更新升級,利用率極低,部分文化場所甚至長期閑置。如鄉鎮一級的文化站大都建有圖書室,但大多陳舊破損,農民喜愛和需要的新書很少,即使能正常開放,前往閱讀的人也很少。還有一些農家書屋,因圖書雜志更新不及時,實用性不強,加上沒專人管理,長期處于封閉狀態,最終淪為一種擺設。還有不少村級文化活動室僅掛牌而已,根本就沒有固定活動場所,難以開展正常的文化活動。由于服務功能不完善、服務效能低,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覆蓋面不寬,參與率過低,文化活動水平不高。
第二,農村公務文化服務缺乏專業管理,文藝隊伍人員匱乏,節目不接地氣。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整體呈現年齡和知識結構老化嚴重、專業水平不高、文化素質偏低的特點,在質量、數量和能力等方面,不能滿足新時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要求。有些鄉鎮不重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的建設,沒有專職人員,一人兼顧數職,有的鄉鎮文化站長換位太頻繁,一年有時候換兩三個文化站長,業務銜接不上。由于缺乏專業培訓,沒有專業的老師進行指導,群眾自編自演的一些節目水平不高,不能與時代相銜接。鄉鎮綜合文化站人員配備不齊全,對文化業務不熟悉,各部門文化志愿服務活動也大多集中于城區或鎮駐地,偏遠的農村幾乎沒有老師到場進行指導。農村現在村委管理人員減少,專業文化管理人才匱乏,滿足不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鎮里的文化站工作人員不固定,沒有專業人員管理,圖書室也沒有專門值班人員,難以發揮作用,有時候就是擺設。從現實情況來看,真正適合農民口味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偏少。偏遠的山村里成立一支十幾人的廣場舞隊伍都很難,文化活動更是缺乏。有的村成立了廣場舞隊伍,因缺乏資金,沒有音響,沒有統一的演出服裝,參加活動時,服裝東拼西湊,五花八門。有的村有些文藝骨干雖喜歡廣場舞,但因沒有設施,也難以組織起來文藝演出隊。盡管農村都普遍開展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活動,但因內容老套、不能及時更新節目,節目內容與時代不接軌,不接地氣,群眾的參與率也不高。到村里開展送書下鄉、圖書推薦等活動,也難以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經費缺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受到限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沒有專門的經費投入,有的鄉鎮在年初給預算,但也是空設項目,村級公共文化服務的經費投入更是寥寥無幾。村里的文藝輔導員,沒有工資,缺乏工作積極性,調動不起工作的熱情。廣大農村歷史文化底蘊雖然比較深厚,幾千年的歷史傳承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但由于保護傳承機制不健全,財政投入不足,甚至完全沒有財政保障,農村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受到極大制約,一些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一定程度的毀棄或流失。許多地方除開發利用一些經濟效益較高的民俗類項目外,傳統音樂、傳統舞蹈等類型的非遺項目活化利用的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在保護中開發利用、在活化利用中保護的機制。一些經濟效益較差的非遺項目,在缺乏政府資金保障的情況下,無法開發利用,難以繼承和發展,正面臨著失傳的困境。
二、提升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
發展思路
第一,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配套,保障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正常發揮。農村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完備,根據城鎮化發展趨勢和城鄉常住人口變化,實現各社區及行政村的文化大院、文化小廣場、社區科普教育講堂全覆蓋。社區、行政村都整合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嚴格按照一個鄉村大舞臺或文化小廣場、一個多功能廳、一個村情民俗展室、一個社區書屋、一個文化長廊“五個一”標準,建設、改造、提升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必須配備圖書室、電子閱覽室、多功能廳、健身室、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鄉村大舞臺,經常舉辦文藝演出活動。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大多數鄉鎮部門對農村文化基礎建設投入不足,雖然有些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已經建成,但是缺乏專業人員管理,不能合理利用,服務效能沒有具體發揮作用,成了擺設。在文化藝術指導上缺乏資金和專業人才的指導,無法正常開展文化活動。因此,各級部門要高度重視,提高農村文化基礎建設水平,進行文化指導,要長期投入文化使用資金,保證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逐漸得到完善和合理利用,讓其發揮最大的服務效能。
為了進一步保障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有效發揮,首先各級部門要主動參與文化振興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投入物力、人力、財力,鼓勵引導群眾,積極參與農村各種文化活動的開展。其次,全方位打造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根據當地實際的風土人情建立適合當地特色的圖書室、閱覽室、文化活動室、健身室、多功能培訓廳、非遺文化展室、歷史文化展室、道德講堂、儒學講堂等,免費對外開放,根據農忙時節和春夏秋冬四季時間的變化,采取錯時開放制度。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保證值班人員在開放時間正常值班。要經常舉辦有關紅色文化、國學文化、歷史文化、健康養生、科學育兒、科技致富等群眾需要的知識講座,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提高群眾的參與度與自主性。
第二,加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打造高質量農村文藝隊伍。在對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后可知,實現標準化與個性服務化統一存在著較強的可行性。為了加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腳步,應當定期或者是不定期開展公益性文化服務,不斷提高服務質量。與此同時,還應當對地區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深層次的開發,并在此基礎上對文化產品以及服務內容進行大膽的創新。借助以下幾種措施積極鼓勵藝術表演團體開展公益性演出,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高品質的文化服務:政府購買、演出補貼、票價補貼、運營補貼等。主動發展和公共文化服務存在一定關系的產業,如科普培訓、旅游休閑、書法美術等,并在此基礎上科學指引企業將目光放在文化產品服務的深度挖掘當中,以此來緊跟時代的步伐。
從客觀的角度來講,以下幾個地方均屬于進行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農村基礎文化站、文化活動中心。要令領頭羊的作用得到全面發揮,吸引更多的農村基層群眾參與文化活動,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全面提高農村基層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養。進一步放寬準入政策,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借助于項目扶持、稅費減免等各種政策,科學指引社會力量采取以下幾種方式主動加入相應的建設當中:捐贈物品、贊助活動、興辦實體等。積極培養以下社會組織:文化類行業協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鼓勵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成立行業協會,發揮他們在行業自律、行業管理、行業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制定和完善文化類社會組織管理規范,明確多功能定位,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加強政府管理和社會監督,嚴格執行信息公開制度,實現依法管理、依法運營。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務與政府服務、市場服務相銜接,參與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機制健全的文化志愿者服務體系,建立文化志愿者數據庫。建立和完善文化志愿者服務組織,動員組織專家學者、藝術家、優秀運動員、文藝愛好者等社會知名人士參與文化志愿服務,提高社會影響力。每個文化服務單位至少成立一支志愿服務隊伍,圍繞服務內容、人員、時間,開展不同的文化志愿服務活動。每個村組織文藝愛好者成立一支文藝宣傳隊伍,鎮文化站要組織村級文藝宣傳隊伍的培訓 ,要不斷提升各種文藝表演宣傳技能,打造出過硬的文藝宣傳隊伍。
第三,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融合發展,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和服務供給。倘若想要促使基層共同文化服務和科技達到融合發展的目的,那么就要將目光放在科技需求上面,并在此基礎上對文化服務進行大膽的創新。與此同時,還應當在全面了解實際狀況的基礎上構建與之相匹配的示范基地,對各種服務手段加大創新力度,從源頭上令服務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對以下幾個機構的數字資源加以整合:數字圖書館、數字美術館、數字農家書屋等。這樣做是為了和我國數據庫相吻合。定期或者是不定期推薦相關建設試點,并在此基礎上對各種社交軟件進行充分利用,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對現有廣播電視傳輸覆蓋手段加以運用,以建設農村“村村響”和改造現有廣播電視設施為主,完善應急廣播覆蓋網絡。利用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組織開展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大力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新空間。
應當采取針對性的手段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持續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等機構免費開放。與此同時,還應當通過農村道德講堂以及社區道德講堂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鄉村儒學講堂”服務活動。推進傳統文化傳承弘揚與時政相結合、與文化惠民相結合、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鼓勵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體驗生活,創作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優秀文藝作品。開展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動,組織開展秧歌節、廣場舞培訓、廣場舞比賽等形式多樣、群眾參與度高的健身文化活動。組織精品進基層、進社區、進農村,拉近精品藝術與基層群眾的距離,形成多層次文化交流格局。
第四,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運行機制,保障公共文化服務健康穩定和諧發展。應當在全面了解具體狀況的基礎上,構建優化黨委領導、部門協同、統籌推進的管理制度。除了要把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開展狀況主動地滲透到相應的考核內容當中之外,還應當將之滲透到與之相匹配的考核體系中。對相關績效考核機制進行適當的優化,持續完善群眾評價機制以及反饋機制,盡可能早日構建出相應的評價平臺以及反饋平臺。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統籌協調,加快工作進程。加強財政保障,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將足夠的資金投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建設之中。對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模式進行大膽的創新,同時還要對以下幾種措施進行充分利用:政府采買、定向資助、項目補貼等。不僅如此,除了認同涵蓋文化企業在內的所有機構加入公共文化服務之外,還支持以下幾個區域的設施建設:偏遠地區、貧困地區。對相關保障機制加以優化,旨在從源頭上確保基層城鄉居民可以享受相關文化服務。除了上述工作要落到實處之外,還應當將目光放在基層文化隊伍的建設上面。對選人用人機制加以優化,盡可能構建一支技術水平過硬、綜合能力強的人才隊伍。加大公共文化服務專業相關人才培養培訓力度,加強基層鄉土文化人才建設,每年選拔優秀的鄉土藝術人才,納入當地鄉村之星序列管理并給予補助。探索實行多種形式的用人機制,發展壯大社會體育指導隊伍,建立城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崗位,配置由公共財政補貼的工作人員。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階段,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發揮面臨更大的挑戰,這就要求相關人員緊跟時代的腳步,對工作作風加以優化,積極創設出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令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理念有所轉變,調動群眾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讓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發揮最大的服務效能。
參考文獻:
[1]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21-02-25].http://wenming.cn/specials/whcc/ccfz/
yw/201702/t20170224_4078001.shtml.
[2]山東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方案[EB/OL].[2021-02-
25].https://www.mct.gov.cn/preview/special/7433/7435/201805
/t20180517_832828.html.
[3]李旺珍,吳現剛.試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涵與特征[J].理論月刊,2016(5):144-147.
[4]田曉麗,毛壽龍.論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及其模式選擇[J].江蘇社會科學,2008(1):90-95.
作者單位:
山東省沂水縣黃山鋪鎮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