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攝影攝像課程在綜合性大學與專業藝術院校均有開設,但在專業學科定位與教學設置上有所不同。本文對于攝影攝像課程的教學模式的創新進行一些探索、梳理與總結。
關鍵詞:攝影攝像課程? 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
一
教育部在2012年調整了本科專業目錄,首次在一些高校設立新專業。其中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將電影攝影專業更名為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早在2001年就重新確定了電影攝影的專業培養目標,由原來培養電影攝影師改為培養有影視制作能力的職業攝影師,并將教學重心由“重技術”轉向到“重敘事”上,并在“重敘事”基礎上向“重造型”方面推進。在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的常規教學規劃中,大學一年級新生先以圖片攝影拍攝為主進行學習,通過《攝影造型基礎》《造型藝術構思》等造型課程訓練學生對于靜態影像的技術控制,敘事表意與造型技巧。對于動態影像進行學習和拍攝訓練始于大學二年級。這樣學生在大一打好堅實的實踐基礎,大二階段循序漸進,進入電影攝影專業領域。
二
在綜合性大學和理工科為主的部分院校中開設的大一階段的攝影攝像技術課程,尚未把靜態影像與動態影像分開教學。兩門教學目的和專業學科需求完全不同的課程放在一起教學,容易給授課教師帶來了一定的教學定位難度。部分院校會將攝影攝像課程分為兩學期授課,例如攝影攝像I在第一學期以圖片攝影的靜態影像為主,攝影攝像II在第二學期以影視攝影與制作的動態影像為主,這樣起到學科轉換和專業知識過度的作用,使學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
三
講故事是一個古老的手藝,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王競教授在《故事片六講》中提出:“有些人以為自己在講故事,或者至少生活在故事中。比如把自己的活動、吃過的故事曬進微信微博,在網上發表陳詞濫調的心情故事……看似在講述,其實恰恰是在追隨別人的故事。以為自己在講故事,這有時會成為一種幻覺。看看每年報考電影學院、想成為電影導演的數以千計的考生,其中只有極少數人具備成為故事講述者的天賦。但是人們往往是在過了很多年、自己有過慘痛的人生教訓之后才認識到這一點。對我來說,判斷一個人能不能成為導演,不是看他是否具備講故事的技巧(盡管這也是必須的條件),而是看他是否具備從生活中發現價值和意義的能力。”
詹姆斯·卡梅隆在中國的一次講座中表示電影包括了技術和故事兩大部分,在學習了技術后,同時要記住電影是關于人類的故事,是人性的,需要用你的心靈與觀眾去溝通。如果創作者沒有自己的生活,那么拍攝出的只是關于別人電影的電影。王競和卡梅隆的觀點,首尾相連,簡而言之,影像敘事作品需從生活中提煉出價值與意義。而這種生活從哪來?從屬于自己的生活里獨有的經歷中來,最終回到生活中去與觀眾進行心靈溝通,形成一個閉環。
四
以上觀點帶出一系列的教學問題:什么樣的故事適合去影像化?怎么用影像去講故事?影像敘事需要哪些造型手段?造型手段如何更好的幫助敘事?
圍繞用攝影或攝像講故事的四大造型元素:光線、光學、運動、色彩,建議在每個造型元素的講授中,教師把知識點講授完成后,可以安排小組作業。
例如如何只用光線元素做一個短片拍攝訓練,光線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光線在演員面部所占光比,受光面、背光面與陰影的比例如何參與敘事。光線如何敘事抒情。如何只用光學的元素做一個作業拍攝訓練,采用什么焦距段,什么光孔和景別去塑造人物性格。光學鏡頭與景別機位搭配如何敘事抒情、表情達意。
如何只用運動攝影的元素去做一個作業拍攝訓練,是采用晃動的肩扛攝影,或是有呼吸感的手持攝影,或是使用斯坦尼康穩定器去跟隨攝影,還是可以采用鋪設軌道,攝影機放在軌道車的移動攝影方式,亦或是選擇將攝影機裝在搖臂上進行俯拍或仰拍,或者是橫掃的運動攝影方式去呈現影像敘事的不同規定情境的特質。
如何只用色彩的元素去做一個作業拍攝訓練,如何采用色溫冷暖去塑造影片氣氛,如何通過色彩的冷暖關系去塑造人物性格、人物關系,然后呈現一個故事。
最后可以將四個造型元素,分配不同的比重,綜合使用進行一個作業的訓練拍攝表達。
以上四個造型元素可以適用于圖片攝影和視頻短片。圖片攝影例如用十六張圖片以組圖形式講述一個故事,但在運動造型元素上有所限制,可以使用運動模糊的形式表現靜態攝影中的動感。
視頻短片可以設置為1-3分鐘的作業,時長不宜過長。學生講述故事的類型配以何種造型技巧,每種造型技巧的比重分配較為合適,教師給與適當的指導。
教師采用翻轉課堂的方式去布置作業考核:攝影攝像課程作業建議可以采取考核作業項目競爭制,每位同學都要準備一個影像故事選題的策劃案。策劃案包括前期場地選景素材、故事大綱、主題立意、人物設定、故事影像敘事所需要使用的攝影攝像造型技巧:光線、光學、運動、色彩,如何使用,及使用比例說明。
學生自主選擇故事主題、內容,教師鼓勵學生選擇生活中自己發生的有獨特感受的故事,在與學生課下溝通時,鼓勵學生自己去提煉出自己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秉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創作原則與創作思路。
在同一個班級,教師要注意對學生因材施教,要善于發現同一個班級里不同學生具備的不同長處。例如有的學生喜歡前期攝影攝像拍攝,習慣用影像去思維,可以拍攝出很生動的敘事影像。有的同學喜歡表演,喜歡出境在別人拍攝的畫面中,渴望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有一定的鏡頭感與表演欲望。有的同學文學基礎很好,喜歡用文字講述一個優美的故事,文案策劃與執行能力很強。有的同學導演意識很強,有強烈的作者意識,喜歡模仿電影中的視聽語言,分析電影中關于影像美學的哲學思考。有的同學喜歡做后期,如影像視頻工程、片頭特效、調色、字幕欄目包裝。根據學生不同的藝術稟賦可以開設一些在攝影攝像學科內不同的專題案例去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攝影攝像課程作業鼓勵學生在課堂中走上講臺給全班做闡述,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競選自己的故事項目。全班每位同學都參與投票是否加入他的小組,班長統計全班每位同學的選票,投票分數排名前十位的同學即為作業小組的組長,組長有權利去自由挑選自己的組員。按照每個小組最少一人,最多不超過四人根據全班人數進行分組。
分組完成后,組長定好拍攝周期,期間約定每隔多久時間將部分拍攝素材提交教師,教師給作業小組成員一定的指導意見,教師在拍攝進程中和拍攝項目結束時都給學生提供參考與修改意見。
成片完成后,小組作業在課堂上進行放映點評,小組成員分工演講闡述自己在作業中的創作理念與職能分配,與全班同學交流反饋影像敘事作業的完成度,檢驗實踐成果。教師最后進行點評。
五
攝影攝像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空間很大,需要進一步去探索和研究,專業性院校與綜合性大學的教學模式與方法的創新也不盡相同。例如王競教授曾經邀請著名演員馮遠征在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開設了表演課程,攝影系的學生同樣需要借助學習表演,去理解人物塑造,去理解身體在鏡頭前的表演與呈現方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雖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如果教師能在攝影攝像課程中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生點燃自己學習能力的熱情,那么對教學模式的創新就貢獻頗大了。
參考文獻
[1]王競.故事片創作六講[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8.
[2]張燕嬰譯注.論語·雍也篇[M].北京:中華書局,2007.
作者簡介
邱禹明,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藝術傳媒學院教師、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電影學院博士研究生。曾參加高校教學比賽,獲得2016年北京市“創想杯”多媒體課件制作與微課程應用大賽一等獎。所導演的紀念澳門回歸二十周年紀錄片《莫義記》,獲得2020年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屆“學院獎”紀錄片單元教師組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