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部分高中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出現 “高比率、高工作量”的兼職情況,主要原因是崗位職責不明確。只有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崗位職責,配齊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才有實際意義。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應根據為學生、教師、家長以及學校行政服務的要求,落實崗位工作職責。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崗位職責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5-0004-04
配齊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是提高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專業性的前提。之所以說是“前提”,是因為學校即使配備了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也不能必然導致“專業性”的提高。這里面除了教師個人的專業能力因素之外,還涉及學校如何使用專職教師,即專職教師的崗位職責問題。
一、“崗位兼職”情況調查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以下簡稱“心理專職教師”),顧名思義,就是在校內專門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但實際情況是:專職未必都能“專任”。
2020年底,我們對寧波市教育局直屬高中學校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崗位入職的全體教師做了一次崗位兼職情況專項調查,調查對象共有教師58名,其中普高33人,職高25人。發放58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58份。
(一)調查概況
調查顯示,有38名心理專職教師兼任了校內心理健康教育以外的其他崗位的工作,占比65.5%。其中兼任語文、思政等學科教學任務的7人,占比12%;兼任校辦、人事、團委、教務等行政工作的31人,占比53.4%。
從工作量情況看,在38名兼任了其他工作崗位的心理專職教師中,有28人的兼職工作量占其總工作量的50%以上。也就是說,當初以心理健康教育崗位入職的58名教師,現在有28人(占比48%)的主要工作已經不是“心理健康教育”了。
學校中學科教師兼課或兼任行政工作,這本是常態,一般的原則是“兼”不能替“專”,否則就是“轉崗”,另當別論。此次調查的高中學校均配備了1~2名心理專職教師,相較其他學科,可謂少數。人數雖少,卻出現在其他學科教師群體中不易發生的“高比率、高工作量”兼職情況,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二)情況分析
進一步訪談表明,高中心理專職教師多數兼職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量普遍不足。此次調查的高中學校對專職教師工作量的核定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個別輔導、小組輔導。
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對全體學生進行發展性心理輔導的重要方式。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下文簡稱《指導綱要》)建議“可利用地方課程或學校課程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由于是“建議”而非“規定”,所以普通高中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安排上差異較大,課時多少視各校的重視程度而定。職高雖然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德育課的必修課部分,但只安排了一個學期的教學課時。《浙江省中小學心理輔導等級站評估指標(2016修訂)》把“每班每月開設心理輔導課不少于2課時”列為基礎指標,但對于多數暫未打算申報“等級站”的學校來說,缺乏約束力。總而言之,雖然教育部的《指導綱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課作為開展心理健康專題教育的重要方式,但在高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上并未落實這一要求,導致各校在執行層面差異很大。調查表明,學校重視度高,則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課時就多,這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大多能達到滿工作量的標準,兼職情況就較少發生。
個別輔導和小組輔導是針對個別學生或部分心理問題類同的學生開展的矯治性輔導,重在幫助他們解決在學習、生活和成長中出現的問題,排解他們的心理困擾。個別輔導和小組輔導是學校心理服務的基本任務之一,因而也是專職教師的基本崗位職責之一,理應是其工作量的組成部分。但是各級相關文件對教師承擔個別輔導和小組輔導的工作量并無具體的規定,所以,各校也就以自己的理解制定各自的標準。此次調查顯示,近一半的專職教師(49%)的個別輔導和小組輔導工作并未計入工作量,理由基本相同:其他學科(比如語文、數學等)教師都承擔學生的課后輔導、評改作業等任務,這方面的工作已經體現在工作量中了,不再另算,心理健康教育也應一視同仁。實際上,在工作量上將矯治性心理輔導與知識性的學科輔導相混淆,是對心理輔導尤其是矯治性心理輔導的專業性質不理解的表現。如果要比較,班主任的個別教育工作或有近似之處,所以《指導綱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但調查顯示,專職教師在崗位津貼和職稱評審的傾斜政策上,都與班主任待遇相差甚遠。
綜合起來看,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時不能完全落實,個別輔導和小組輔導工作僅少量甚至不計入工作量,而學生心理篩查和危機干預等工作甚至都沒有被納入工作量的考慮范圍,因此,高中心理專職教師多數需要兼職才能達到滿工作量。
二、崗位職責框架分析
教師的工作量是依據崗位職責來核定的。上述情況表明,心理專職教師的崗位職責在基層學校層面并非十分明了。崗位職責不明,所謂“配齊專職教師”的意義也就大打折扣了。而且,配備了專職教師卻因為崗位職責不明而不能“人盡其用”,實際上是專業資源的浪費。
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崗位職責應該由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對象、目標和工作任務決定。
(一)對象
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對象應以學生為主體,還包括與學生發展直接相關的教師和家長。因此,為學生、教師、家長提供合適的心理服務應當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所要承擔的職責 [1],具體工作包括:面向學生開展發展性輔導和矯治性輔導服務;維護和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指導教師運用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和技術改進教育實踐;幫助家長了解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指導家長運用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和技術增進親子關系,改進家庭教育方式。
(二)目標
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指導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生活,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強調控情緒、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有心理困擾或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及時給予必要的危機干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2]據此,一些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崗位職責確定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個別輔導和小組輔導。但這樣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指導綱要》所說的“具體目標”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二是提高有心理困擾或心理問題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面分述之。
就前一個目標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課以專業的知識和技術面向全體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重要渠道,卻不是唯一的渠道。因為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看,良好的學校生活才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真正基礎,需要學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要求,在學校制度、校園文化、課程教學、家校合作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將心理健康教育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2]。因此,心理專職教師的一項重要職責是“資政”[3],即從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角度,為學校行政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幫助學校建立各部門統籌協調的“心理健康服務行政體系”,正如美國學校咨詢協會(ASCA)在《學校咨詢項目國家標準》中所指出的那樣:“學校咨詢師應當在學校規劃、學校工作計劃和學校環境中起到核心作用。”[4]
就后一個目標而言,應根據學生心理問題的篩查鑒別和干預流程來作具體分析,主要涉及四個工作環節,構成“心理專職教師”的四項工作職責:心理篩查與評估、心理問題干預、心理高危轉介和危機事件處置。可見,以個別輔導和小組輔導為主要方式的心理問題干預,也只是其中的一項工作職責。
(三)任務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具體包括哪些工作任務?廖全明、黃希庭[5]提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應包括三個子系統:“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矯正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心理咨詢服務體系、預防突發事件治療學生心理疾病的心理疾病治療與危機干預體系”,分別對應三項工作任務: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面向部分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學生的心理咨詢服務和面向心理疾病學生的預防和干預服務。
俞國良、侯瑞鶴[6]強調“評價是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基礎”,開展“心理健康自評和他評”工作,“收集服務對象相對完整和全面的信息進行準確評估,是提高后續服務工作效果的前提”。學校教育活動總是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展開的,“心理評估”就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所作的“學情分析”,有利于學校掌握本校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了解學生階段性的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并據此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心理問題預防、干預工作。
因此,從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工作任務來看,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心理健康狀況評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與咨詢、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是“心理專職教師”應當承擔的工作職責。
綜上所述,中小學“心理專職教師”的主要崗位職責是:服務學校行政,在學校規劃、課程建設和學校環境等方面發揮專業核心作用;服務學生,根據學生的不同服務需求,開展心理篩查與評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和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服務學校教師,維護和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教師運用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和技術改進教育實踐;服務學生家長,幫助家長了解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增進良好親子關系,改進家庭教育方式。
三、基于崗位職責的工作內容
根據上述“四個服務”的崗位職責要求,我們可以將學校心理專職教師的工作內容細分如下。
(一)服務學校行政
1.協助學校建立由心理輔導室、教務處、政教處、年級組等各部門協同的學校心理健康服務行政體系,在學校制度、課程與教學、師生管理、校園文化等方面整體規劃和實施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并在其中發揮專業核心作用。
2.定期分析師生心理健康狀況,提出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階段工作計劃和重點舉措。
3.根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負責規劃和實施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明確各年級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目標、內容、方式和途徑。
4.協助學校建立校園心理危機管理機制,制定學生心理危機預警、預防和干預制度。
(二)服務學生
1.開展學生心理篩查與評估。綜合運用“自評和他評”“動靜結合”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心理篩查,“靜態篩查指的是新生的心理普測,動態篩查指的是班主任、心理委員、學科教師、寢室長等渠道的動態信息上報”[7]。匯總篩查信息,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2.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學習輔導、生活輔導、生涯規劃輔導和個性心理輔導。
3.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學生心理社團、學校心理健康活動周、學生心理科普體驗活動、校園心理劇等形式多樣的校園心理健康宣教活動。
4.負責學校心理輔導室的規劃與運作,提高心理輔導室的使用效率;根據師生的個性化需求提供科學、規范的心理評估和多形式的心理輔導服務。
5.學生心理問題評估。在心理篩查的基礎上,對檢出對象作進一步的訪談和測評,確定學生心理問題的類型、程度,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方案。
6.面向心理困擾或心理問題學生開展個別輔導和小組輔導,幫助他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7.針對評估出的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協同班主任和家長做好轉介工作,負責與專業的心理診療機構對接轉介學生的心理檔案。
8.協助學校做好心理危機事件的處置工作。包括及時開展學生極端心理危機事件發生后的師生心理援助工作,重大突發性危機事件中的心理危機預警和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評估、干預與轉介。
(三)服務教師
1.多方式、多途徑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及心理調適方法,維護和提高全體教職員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2.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識培訓,提高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服務意識和能力。指導學科教師、班主任等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技術改進教育實踐。
3.通過講座、工作坊等形式開展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的學習研討活動,增強教師對學生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的基本識別能力和基本應對能力,同時提高教師的心理危機預警能力。
(四)服務家長
1.面向學生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術,幫助家長了解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改進家庭生活方式和孩子教養方式。
2.開展親子輔導活動,增進良好的親子關系。
3.通過講座、工作坊等形式有針對性地幫助家長科學應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知曉心理援助的渠道。
四、結語
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6年)》的頒行,尤其是《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實施以后,逐步配齊中小學心理專職教師已經成為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那么,一所學校應當配備多少心理專職教師才算配齊?目前我國中小學尚無統一的標準。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學校咨詢師與學生的人數比為1∶350”,即使這樣,學校心理咨詢師服務的效能也可能“因被塞入與輔導無關的事務以及輔導工作的負荷過重而被削弱” [4]。因此,是否能夠全面落實“崗位職責”,既是核定學校心理專職教師工作量的依據,也是衡量學校心理專職教師是否“配齊”(是否夠用)的重要指標。也就是說,只有明確并落實崗位職責,配齊學校心理專職教師的要求才具有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吳增強.學校心理輔導實用規劃[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2]教育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 年修訂)[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尹曉軍. 試論中小學心理輔導室的資政職能[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62-65.
[4] Stanley B Baker,Edwin R,Gerler Jr. 21世紀的學校咨詢(第四版)[M]. 王工斌,焦青,伍芳輝,等譯.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5]廖全明,黃希庭.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模式的構建[J].心理科學,2009,32(2):274-277.
[6]俞國良,侯瑞鶴.論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及其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5(8):125-132.
[7]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中小學心理危機篩查與干預工作手冊[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9.
(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寧波,315000)
編輯/劉 芳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