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華 葉欣欣 張靜
[摘 要]為了更準確地了解與掌握農村電商人才孵化狀況,文章對我國首個淘寶村試點縣浙江省桐廬縣進行了調查。調查分別從電商從業者、村民、當地政府工作人員三個層面開展。調查結果顯示,農村電商創業人才素質急需提高、人才孵化體系環境支持度不足、農村電商人才孵化組織程度不高、農村電商人才孵化缺乏過程培育與系統養成等是制約該縣農村電商人才孵化的主要瓶頸,并基于調查結果提出相應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農村電商;創業;人才孵化;調查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4.180
1 引言
農村電子商務作為 “平臺型市場”的產品流通模式,通過在客戶、生產者與提供商之間創建網絡效應以及在多邊模型中促進互動來創造價值,其“無實體規模化”為生活在工業化國家乃至工業區之外的人們提供了經濟機遇[1]。相較于傳統銷售方式,農村電子商務使市場信息更加透明、可有效減少流通的中間環節,從而既可以從農產品銷售的“上行”端解決農產品市場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也能為農民對工業品消費的“下行”端形成規模效應,使農民從產品的雙向流通中均能提高收益。
得益于中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也處于加速度的增長與轉型升級之中。《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9)》的數據顯示,2019年,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7萬億元,同比增長19.1%,高于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速2.6%。與2015年的0.35萬億元交易額相比,5年內增長了將近4.9倍。到2018年,電子商務從業人員達4700萬人[2]。
然而,農村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與農村電商人才的短缺之間的矛盾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緩解,農村電商人才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越來越制約著農村電子商務的可持續發展。中國農業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發布的《2020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現狀與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預計,到2025年,僅農產品上行電商人才需求缺口將達350萬。該《報告》的數據還顯示,目前農產品上行電商人群的文化水平還普遍偏低,仍以中等文化水平為主,其中小學文化占1%,初中文化占50%,高中文化占32.5%,大學文化僅占16.5%。因此,探索如何吸引電子商務人才、留住人才,如何建設農村創業人才孵化體系以及實施鄉村人才振興戰略等農村人力資本積累的有效途徑成為政府、企業、研究者共同的焦點。
正是基于此,本文選取中國首個淘寶村試點縣(浙江省桐廬縣)下屬的18個鄉鎮以及街道的181個農村淘寶服務站的從業人員、村淘服務站以及個體農戶為調查對象開展調查,旨在通過對我國首個淘寶村試點縣關于電商創業人才孵化現狀的了解,探究農村電商創業人才短缺的深層次原因,為進一步研究農村電商創業人才孵化提供經驗依據,從而精準助推人才孵化政策。
2 調查說明
2.1 概念界定
“農村電商”指的是以網絡通信技術為基礎的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應用的總和,包括農業電子商務、農村地區的工業和服務業電子商務[3]。農村電商人才指的是從事農村電子商務活動的人員,主要包括農產品電子商務管理人才、經營人才、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四個類型[4]。“農村電商創業人才孵化”,則特指農村電商創業人才的培育,即根據農村市場需要,對從事農村電商創業人才進行針對性的專業技能培訓與培養,并提供實踐機會,實現人力資源向農村電商人力資本的增值與轉化過程。
2.2 調查對象的選擇
本文選擇我國首個淘寶村試點縣作為調查對象,主要基于三個因素考量。
首先,桐廬縣是阿里巴巴首個簽訂的農村淘寶試點縣,項目起始于2014年10月15日。 作為首個農村淘寶試點縣,其發展經驗與現狀都更具有典型性。另外,作為與電子商務配套的快遞業,桐廬縣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均為桐廬籍人士初創的快遞企業,在2013年年底占據全國60%的市場份額。
其次,淘寶村作為農村電子商務的主要代表模式之一,具有典型性。目前淘寶村在農村電子商務零售額中市場份額過半,2018年淘寶村和淘寶鎮網店年銷售額超過7000億元,在全國網絡零售額中的份額占到50%(商務部的數據:2018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1.37萬億元)。除此之外,淘寶村自試點以后發展迅速。數據顯示,從2009—2019年,中國淘寶村從最初的3個淘寶村,發展到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310個,而且出現了95個“淘寶村集群”、33個“大型淘寶村集群”、7個“超大型淘寶村集群”、474個跨境電商“速賣通”[5]。
最后,淘寶村成立之初,就考慮了支撐農村電商可持續發展的電商人才培育問題,致力于將淘寶村打造成“互聯網+”的創業平臺,在促進減貧脫貧、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帶動返鄉農民工創業、農村勞動力靈活就業以及大學生到農村創業。據《淘寶村十年:數字經濟促進鄉村振興之路——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09—2019)》提供的數據,2018年,淘寶村帶動就業機會超過683萬個,預計下一個十年,全國淘寶村將超過2萬個,期望能帶動2000萬的就業機會。
2.3 調查設計與問卷回收情況
本次調查分設三個視角即三組調查對象:農村電商創業人才(村淘合伙人)、村民、政府工作人員。共發放問卷2010份,收回有效問卷1637份。其中:①對181個淘寶服務站各選取一名從業人員發放問卷,共發放181份,收回有效問卷181份;②隨機在181個淘寶服務站點附近選取男女各5名發放問卷,共發放1810份,收回有效問卷1437份;③針對政府工作人員,共進行19位工作人員的電話訪談,有效問卷19份。
本調查所涉及調查方法為問卷調查法與結構訪談法,調查所得數據使用SPSS軟件處理。
3 調查結果與分析
3.1 農村電商創業人才素質有待提高
淘寶村模式可概括為:一個村莊中心點、一條專用網線、一臺電腦、一個超大屏幕、一幫經過培訓的技術人員。具體而言,就是阿里巴巴先期投入資金,在試點村選擇一個村民集聚點,鋪設一條網線、配備一臺電腦、樹立一塊超大屏幕(發布信息)、設置一名經過培訓的技術人員。
在淘寶村模式中,經過培訓的技術人員先由淘寶委派,等到村民選取與政府委托的村淘合伙人經過培訓到崗后,就接替原先的技術人員進行信息管理工作。這個信息管理工作人員,就是本文所指村淘合伙人,每個村淘服務點設置一名。村淘合伙人是網店店主,代表的是整個村的村民,每天收集村民的買賣信息,進行網絡操作,完成網上交易。村淘合伙人是一群真正經歷農村電商創業人才孵化過程的見證人,對他們的情況進行調查,能直接考察人才孵化的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從業人員性別結構失衡且兼職普遍,受高等教育程度比例偏低,專業性不夠強,吸納村民從業的能力有限。
淘寶合伙人以女性占絕對比例,達到72%,而且在從業者中,帶孩子的家庭主婦占的比例較大。性別失衡而且兼職普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創業機會的增加以及就業形式的靈活性,但也反映出農村淘寶對男性人才的吸引力偏弱,兼職現象則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工作上的清閑與專業性不足、投入程度低。從村淘合伙人受教育程度看,本科以上學歷占13%,大專學歷占19%,高中學歷占45%,中專學歷占3%,初中學歷占18%,小學學歷占2%,整體上高于全國水平,但大學以上學歷仍然偏低。接受職業培訓情況的調查顯示,85%的合伙人接受過電商相關培訓,15%的合伙人未接受過相關培訓。關于電子商務的熟悉程度,40%的合伙人認為自己非常了解,60%的合伙人表示熟悉程度不夠。來自政府工作人員的調查結果也提到,村民文化基礎差,在電商培訓中對知識的接受與消化存在困難,而且接受培訓意愿較弱,這些都是下一步政府需要主動參與的。村民對村淘服務站的服務基本上持認可態度。調查顯示,77%的村民認為村淘服務站服務周到,20%的村民認為服務人員態度一般,僅有3%的村民覺得不好。村淘吸納村民從業處于較低水平。有13%的村民想做合伙人但沒有物質條件支持,39%的村民對農村電商不是很了解但得不到培訓,25%的村民已經在學習相關內容,但也有23%的村民覺得村淘沒必要存在。
3.2 人才孵化體系環境支持度不足
從人才孵化的專業技能供給環境看,政府承擔電商人才的推薦,企業提供培訓。但整體而言,目前的專業技能培訓供給處于不足狀態。調查中發現,從業人員將專業知識不夠列為阻礙創業成功的首要因素,尤其是綜合性經營管理知識。有24%的從業者認為專業知識不夠是阻礙農村電商發展的首要障礙,41%的人認為缺乏綜合型人才是最主要的障礙,26%的從業者認為缺乏技術型人才,23%的從業者認為缺乏管理型人才,10%的從業者認為缺乏應用型人才是目前需要加強培訓的。
從業者對創業人才孵化環境的需求還包括創業資金、社會關系、合適的創業項目、國家政策、創業團隊等。有17%的從業者認為目前阻礙創業成功的因素是缺乏啟動資金,而目前創業者的創業啟動資金主要來源于自有資金:26%來自個人存款,23%來自銀行貸款,23%來自家庭支持,23%來自合伙融資,2%來自風險投資。高度依賴自有資金的創業環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很多有創業愿望而沒有創業資金的人才進入以及做大做強創業項目。除了創業啟動資金,缺乏社會關系(17%)、找不到合適的創業項目(15%)、國家的優惠政策不能有效落實(14%)、缺乏良好的創業團隊(13%)也是目前創業環境中較需要的供給。從業者對政府支持的期望更傾向于創業資金的支持。占28%的從業者希望獲得政府財政經費支持,14%的從業者希望獲得創業保障支持,19%的從業者希望獲得科技資源共享,14%的從業者希望獲得公平市場環境政策,4%的從業者希望獲得其他的支持政策。
對農村電子商務創業人才培育的具體環境而言,村民的參與積極性以及農村產業特征是人才孵化過程中必須考慮的環境支持。村民的網購意識不強,網購習慣還沒有真正養成。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村民的購物方式還是以線下為主,線上購物僅占37%。村民去村淘的頻率數據也顯示村淘對村民的吸引力不足,有10%的村民每天都會去一趟村淘服務中心,一周去一次的占20%,半個月去一次的占23%,一個月去一次的占22%,三個月及以上去一次的占25%。這主要源于村民對網購的信任度不高。調查顯示,有34%的村民擔心所購物品有質量問題,24%的村民擔心物流售后問題,11%的村民覺得商品的描述與網上提供的圖片不符,9%的村民找不到自己想要購買的商品。除此之外,還有13%的村民覺得物品價格高于心理價位,其余的村民認為支付操作麻煩、不習慣。淘寶村模式的設計中已經充分考慮了村民購物傳統、村民的電子設備操作不熟練、信息搜尋困難等問題,但在實際操作中,類似的問題還是存在,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尤其是網購商品的信任問題。正是因為目前農村電商營商環境的特殊性,在關于農村電商創業與傳統創業之間的關系上,從業者更傾向于根據農村實際的營商環境循序漸進,以兩者結合為主來過渡與轉型。69%的從業者認為,應該選擇電子商務與傳統方式結合創業更符合農村實際。只有29%的從業者傾向于只通過電子商務創業,僅有2%的人更傾向于傳統創業。
3.3 農村電商人才孵化組織程度不高
在農村電商還離不開政府推動的發展階段,作為農村電商創業人才孵化體系推動力的主要一維,政府工作人員對農村電商創業的認知直接影響其在推動農村電商創業人才孵化的積極性。此次調查顯示,當地政府工作人員比較支持并積極配合農村電商創業,并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也認識到目前發展農村電商創業尤其在人才孵化上還存在著較多的障礙,但目前對于電商創業人才孵化組織體系的構建還沒有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電商人員的培訓主要以企業為主,還沒有與各種協會、學校進行協同,導致目前的電商從業人員專業技能薄弱,更無法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儲備。
就農村電商創業的認同而言,政府工作人員表示非常認同的占62%,表示認同但認為需要結合環境因素的占36%,表示沒有任何看法的僅有2%。至于是否鼓勵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問題,占98%的政府工作人員表示應該鼓勵,只有2%的人持保留意見。政府工作人員認為,目前農村電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來自村民參與熱情不夠,68%的政府工作人員認為村民的積極性一般,30%的人認為村民是熱情的,2%的認為村民積極性低迷,需要進一步加強工作。村淘的集聚效應還沒有完全釋放,36%的政府工作人員認為村淘已經起到了集聚村民關注,53%的人認為還沒有,但有這樣的趨勢,11%的人認為沒有這樣的趨勢。至于村淘的交易成功率,占74%的政府工作人員認為成功率一般,23%的人認為是高的,極少數認為成功率很低。主要障礙是村民間推廣的困難占41%,交通物流困難占30%,供貨商供貨速度慢占25%,其他困難占4%。訪談中,政府工作人員認為,當地政府做得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不夠主動,還處于提供場地與人才推薦,沒有主動提出相關措施參與農村電商項目的建設。另外,他們也認識到,農產品銷售供貨困難、銷售渠道物流困難,這些都是目前農村電商人才培養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3.4 農村電商人才孵化缺乏過程培育與系統訓練
目前從業人員普遍認識到自身專業技能上的不足,自身所接受的培訓不足以應對不斷變化的需求。村民對村淘的服務功能要求日趨增加。調查顯示,69%的村民覺得應增加農產品價格查詢以及收售農產品的功能,27%的村民覺得應該增加醫院掛號預約功能,4%的村民覺得需要增加貸款服務功能,33%的村民提出村淘可以提供收售農產品功能,這樣才能更好地致富農村,光靠拉動消費無法提供良好的“生態”循環。而提供醫院掛號、農產品價格查詢等真正地為村民服務功能,才會吸引更多老百姓關注與加入。某種程度上,村淘的單一“下行”功能服務已經不能滿足村民對村淘的需求,村民更感興趣的是農產品的“上行”服務功能,但農產品“上行”服務功能,相比于已經較為成熟的消費“下行”,對電商人才更具有挑戰性。除此之外,農產品“上行”需要更多的相關行業的專業技能協作,比如農產品標準化、產品設計、物流、包裝、質量監督等。
4 政策建議
農村電商人才孵化并非單一的電商培訓,而是一個由素質、組織、環境、過程四個要素共同組成的整體的人才培養系統。人才孵化的素質主要指被孵化的電商人才的素養,除了專業素質與業務素質之外,還應包括社會公共素質與心理素質等全面素質的養成;組織層面包括組織主客體、組織結構、組織運行模式、組織效率等因素;環境層面則涉及政策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也涉及宏觀環境與微觀環境;人才孵化過程則有長期與短期、應急與可持續之分,也有孵化過程的控制、管理與監督之別,更需要各個孵化過程之間形成相互銜接而又靈活的養成機制。
從農村電商人才素質角度看,農村電商人才孵化不但要形成長效與短效結合的機制,還要形成專業人才與全能人才結合的機制。本次調查結果,與目前我國農村電商普遍存在的人才數量與人才質量雙重短缺的共性問題基本一致,也與普遍存在的農村電商吸引力不足與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的共性問題一致[5]。從業人員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非專業化甚至性別失衡,既揭示了目前我國農村電商人才的現狀,也對農村電商人才孵化提出了要求,加強專業技能的培養,同時通過全能型人才的培養,吸引與帶動更多的電商從業者參與。農村電商培養,既要激勵學歷教育,又要兼顧短期技能培訓;既要培養電商專業人才,又要培養一定比例的涉及經濟、管理、營銷、物流、農業科技、產品設計、包裝等多專業的全能型人才,才能激活農村的消費與生產雙重功能,從而帶動農村電商的潛在從業意愿者。
從組織角度,農村電商創業人才孵化需架構起由企業、政府、學校、協會的四維培育體系,加強“政、校、協、企”合作。目前,我國農村電商人才發展模式主要有兩大類:其中一類由政府主導,還有一類為電商推動[6]。近年來的發展趨勢是將以上兩者結合,地方政府積極與企業、協會、學校合作培養農村電商人才,并涌現出諸多如園區、基地等培養模式,各個地方也不斷摸索適合本地實際情況的培養模式。諸如天津市依托電商行業協會組織,整合高職院校學科優勢成立的天津市跨境電商學院模式、廣東省首創的訂單培養與現代學徒制模式、山西省的“村播計劃”對接活動模式、江西省的電子商務行業講師庫模式、河南省的電子商務研究與培訓基地模式、湖南省的“農家學院”模式等,都是值得借鑒的組織模式。目前,桐廬縣的農村電商人才孵化還沒有形成系統模式,電商培訓主要由企業承擔,而且企業承擔的培訓持續性不強,一次性培訓無法適應發展需求,目前從業人員與潛在的有培訓需求的村民,都表現出培訓效果與培訓需求的供需脫節。究其原因,一方面來自從業人員自身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則來自供給方的供給不足。作為人才孵化組織的供給方,需從三個方面加強孵化效率。首先,政府在人才儲備、人才吸引、人才推薦上需要更為主動與深入,針對目前村民甚至從業人員培訓意愿不高的現狀,需積極主動尋找背后的原因,準確掌握需求,尋求有效供給。其次,作為企業,在培訓村淘合伙人時,需根據培養對象的基礎,因材施教,才能提高供給效率。最后,政府在人才選拔后,需繼續承擔起人才養成的實踐環境的配給,包括配套資金、人才標準、經營監督等,而且承擔起與學校、協會溝通與合作的責任。
從環境角度看,農村電商孵化體系構建要充分考慮宏觀政策環境與農村資源稟賦之間的結合。在國家宏觀政策大力支持發展農村電商的宏觀背景下,農村老齡化、婦女化、空心化的現實人才困境與農村農產品 “上行”銷售中的困境,都極大地阻礙了農村電商人才孵化的推動力。針對村民村淘積極性不高、參與率低下、從業者缺乏熱情的現狀,需通過激發村民對農產品“上行” 銷售的熱情,使得村民在村淘過程中,既獲得“下行”消費的利益,又能從“上行”銷售中獲益,在雙向獲益的刺激下,村民的積極性才能提高。因此,探索農產品品牌打造、網紅推廣、短視頻直播、小程序電商、拼多多等創新模式,將能促進農產品“上行”銷售的場景化,促進“賣難”問題的解決。結合場景化實地環境的實踐進行農村電商創新人才的孵化,更可能獲得成功,也更可能吸引在外的人才回流。因此,如何打通生產、加工、網絡平臺、質量認證、售后服務等各類參與主體的暢通,形成協同環境,為電商人才孵化體系構建一個可實踐、全流通的學習環境,是電商人才孵化的實踐保障。
農村電商人才孵化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培育機制,是一個終身教育過程。終身教育不僅包括培訓與學習,還應包括從業過程中的監督與激勵。培訓效果的考核、人才標準的認證、從業職業道德的規定、繼續學習的要求、人才激勵機制的規范,都應成為農村電商人才孵化體系構建應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2019年世界發展報告[R].2018-06-01.
[2]《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8)》,交易額達1.37萬億元[EB/OL].(2019-06-29).https://www.sohu.com/a/323731773_100208863.
[3]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化研究所.中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7)[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4]胡永盛,費漢華,吳加權,等.江蘇省農村電商人才培育研究[J].江蘇農村經濟,2018(5).
[5]淘寶村十年:數字經濟促進鄉村振興之路——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09—2019)[R].2019-08-30.
[6]中共農業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2020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現狀與發展報告[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