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秀萍
【摘 要】就歷史教學而言,給學生的印象是:死記硬背,與現實無關且無用的,更不用說學生的能力了。事實上,歷史正是培養學生能力的良好陣地,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們要將加強對學生們的能力培養和對學生們的學習方法指導作為日后工作的重點。在老師的引領、講解中了解歷史背后的文化習俗,規律更迭,經過長期的實踐證明,現階段我國歷史課程的教育還停留在應試教育,很少涉及到對學生們歷史綜合素養的提升,這一現象與我國制度模式聯系緊密,為實現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提升需要在舊的教學模式中開拓創新。
【關鍵詞】初中歷史;能力培養;自主學習
歷史學科有它獨特的屬性,是與人們實際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初中歷史是學生們最早接觸歷史學習的起點,對學生們以后學習歷史的心態、興趣、方法有著重要影響。本文主要從教學理念、學習氛圍、學習方法、評價機制這幾個方面,對新課程改革下形成中學歷史教學學生能力的培養提出幾點筆者的看法。
一、進行歷史縱橫比較,提高整體綜合素質
歷史學科是一項謹慎科學的學科,許多歷史事件內部存在一定的關聯,和其具有的獨特性質。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歷史事件之間的縱向和橫向比較與聯系,培養學生們可以利用分析比較橫向、縱向情況下歷史事件的特征。初中階段的課程學習是知識層次逐漸遞增,學生思維邏輯能力增強的過程,在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學習中,學生構建系統化的歷史學習架構。
例如:“日本明治維新”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們進行多方位的橫向比較,包括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國際大環境,通過對比讓學生們總結并分析出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維新運動之間的成敗原因?;诖?,學生們對19世紀末日本和中國重大改革的歷史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知,這培養了他們以后在分析世界重大事件的橫向觀察能力,對歷史事件進行橫縱對比的教學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們對待歷史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們對待事物運用綜合辯證法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
因此,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結合角色扮演的教學新模式去引導學生;將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融入平時的教學中,讓學生感悟歷史,并結合一定的歷史課堂小活動,引導他們進行深入的歷史學習,設計一定的巧妙提問,加強學生們思維的邏輯性,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要求學生們在生活中發現歷史、感悟歷史,并運用在生活中體現歷史的特點,加強學生們的歷史素養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在講課中力爭做到教材內容具體化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課程內容的主要問題設計成幾個看似簡單卻蘊含著知識點的小問題,學生們通過回答一些蘊含知識點的小問題,加深了對本節知識點的理解記憶,并且具體化后的教學內容很利于初中階段學生們的理解。在以往教學中,因為教材內容過于專業化和復雜化,一些學生經常感到學習歷史很困難,難以學習,難以理解,難以記憶,并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要根據教科書的教學重點,將內容具體化,通過內容解析,學生感到容易理解、容易學習和容易記憶,在一些多媒體教具的幫助下,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通過對小問題的逐一理解,掌握課程內容的主要問題。教材具體化的關鍵在于科學合理。對一些問題的分析,我們必須堅持以教材內容為核心的主題。
例如:在“青銅器與甲骨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將一些有名的青銅器的產品圖片進行展示,這時提出相關問題,例如,當今所知商代最著名的青銅器是什么?那最精美的銅器又是什么?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青銅器的出現說明了什么?通過一系列問題,學生們經過自己的直覺和聯想,找到正確答案,得出正確結論的同時,也對文明發展產生新的認知,特別是將人民和歷史的關系深刻記憶,教材內容的具體化方法不僅成功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實現了學生對內容理解的最佳效果。
三、學習質疑方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運用多種質疑方法,因為方法是所有行動的前提,掌握了方法,事情也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師的示范下,學生學會了提問的過程:一個接一個的提問和回答問題,也就是說,在學習過程中,他們經常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提問。
例如,在新課程的導入點、關鍵點和難點,國內外的熱點,特殊的地點和整個課程的結束,提問的對象可以是歷史現象、人物、概念、材料、結論等。在申請時,主要使用以下方法:
1.審視驗證法
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要求學生們抱有質疑、審視的學習態度,在學生們進行探究討論后,及時為學生們做出合理的解答。
2.聯系比較法
它是指在交往史上事物的縱橫聯系和比較中發現和解決的問題。譬如統治者要想通過殘酷的手段實現帝國統治,就必須被歷史消滅,這是不是一個真理?有些問題可以通過比較來解釋。
3.材料補充法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應該引進史料,介紹國內外新的研究成果,采用新的研究方法補充教材。
4.過程揭示法
在歷史教學中,通過解釋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找出教材中沒有指出的問題,揭示其原因或本質,逐步提高質疑層次,學生的提問能力逐步培養和提高。根據學生思維素質的發展和提問能力的高低,又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從提出問題到得到問題;從只能提單一的問題到能提各種類型的問題;從只能提膚淺的問題到能根據學習目的提深刻的問題;將看似雜亂的問題進行有機的統一。
四、結合歷史,觀察生活
人們常說:“歷史是一面鏡子”。而我們去學習歷史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并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便是將歷史與生活相結合,因為所有的歷史囊括了先輩們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正是如此我們才要吸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并將歷史與當今社會相融合,使歷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將歷史和現實生活相統一,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最終目標。所以在學習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觀察歷史學習在生活中起到的積極作用,并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一個歷史現象:社會的穩定,是任何一個朝代和統治階級經濟穩定發展的前提因素,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原則,不僅在過去,而且在今天。此外,不同朝代的歷史、治國方式、實踐方式也不同。
例如,夏戒、紂王、隋煬帝等暴君傲慢、自大、奪取權力的政治,是一個國家滅亡的結果;但是,漢文帝、漢景帝和唐太宗都實行了放松療養的政策,使得這個國家的繁榮成為一個歷史寓言。在教學實踐中,正確地引導學生認識這一歷史事實所蘊含的辯證法則,即“贏人心者勝于天下,失人心者敗于天下”。并且強調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支持,這也是我們祖國今天繁榮昌盛的原因,加強了學生們的祖國歸屬感,提高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同時教師要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出學生獨有的邏輯思維能力,讓他們適應面對問題獨自思考、獨自解決的應變能力,這樣教師才能培養出一種對發展社會具有正能量影響的創新型人才,而這樣的目標也是全體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
五、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對問題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沒有發現問題,便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事實上,歷史教學要將發現問題、理解問題、運用問題、解決問題作為教學目標。教師要在問題中完成對學生們的因材施教。
例如:我們的先輩是如何改寫歷史的?當今的社會又是如何形成的?如今的社會和歷史社會有什么關聯和區別?又是什么歷史原因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將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融入于教學中,并讓學生充分的理解和探討,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觀點寫成小論文,鍛煉了學生們寫作能力的同時也使他們掌握了學習方法的重點,提高了自己,樹立了獨立的人格和世界觀。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歷史本身和歷史學科都不局限于某種僵化的模式。
歷史教師應該向學生展示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展示其他國家歷史文化中科學合理的東西,尊重多樣性的價值觀,尊重多民族發展的歷史,同時承認其他國家,更好地自我意識,更好地發展自己,強化自己。但是如果因為某種觀點和思維方式的不同,而產生了意見的分歧,不同的歷史文化和歷史素養,很容易將學生們帶入消極不好的道路上去,并且閉塞的歷史眼界也不能完全貼合當今社會國際化的趨勢,同時也阻礙了學生們對待歷史學習的高漲熱情。
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改換全新的教學模式去培養學生們,包括會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并要求教師創造性地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歷史,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歷史教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比教學生們知識的意義要重要得多。
六、構建全面、科學的評價機制
科學的教育理念中,歷史教學評價是一種對教學質量,教學過程進行一個全面檢驗的系統過程,它充分的融入了學生們的日常學習中,對歷史教育教學的指導和質量控制起著重要作用?!稓v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完善對學生們綜合素質評價的評價體系,將歷史教學評價充分的體現出來。”歷史教學評價機制要將學生們平時對待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充分展示出來,要注重平時而不是僅僅根據最終成績的高低論英雄。
在評價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們的知識范圍,學習方法,情感心理,要充分的觀察學生們學習能力強弱和對歷史學習的態度,允許學生們有個體差異的同時也要平等的對學生們進行教育,記錄學生們日常學習的表現,及時輔導學生們并督促學生們進行自主性學習的培養,促進他們對待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完善他們對歷史這一學科的認知,在教學中逐漸探索出適合自己班級的合理且科學的學習評價機制。
七、結束語
現階段的自主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時代的變革。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初中歷史教學的靈活性和有效性,這對于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和學生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具有深遠的影響。但是,如何培養出學生們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需要提前做好工作,全面的對學生們進行有教學意義、目的的一些訓練和引導,這不但要求教師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作為基礎,還要適當轉變教學模式,完善且靈活使用教學方法,加強對于學生們學習方法的指導,全面結合評價機制,創設出適合學生們進行輕松、愉快學習的學習情景具有良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