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展
“難!難!難!習作難!難習作!”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總不乏聽到這樣的感慨。就單拿敘事作文這一習作常見內容來說,有人發愁寫不長,有人發愁寫不好,還有人發愁寫不活,今天我們來談一談如何寫活敘事作文。
一、會說:讓文中的人開口說話
每說起敘事作文,老師們總是很困惑,為什么每天身邊發生那么多的事,可讓學生寫一件事,卻總是三言兩語、平鋪直敘?我們一起來看,那些讓人苦惱的、欠生動的習作是否都是這樣的——
做晚飯時,媽媽發現沒有鹽了,叫我去買。我正在看電視,不肯去,媽媽非要讓我去,我只好去。
在這段例文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凡寫不活的故事,故事里的人都是不開口的“啞巴”。媽媽怎樣“非讓我”去?我為什么“只好去”?這之間一定會說很多話,但是到了文章里,這些人就是不開口的啞巴,只言片語,惜字如金。我們不妨來進行場景還原——
終于等到《名偵探柯南》電影播放了,我正看得津津有味呢,媽媽從廚房里走出來說:“兒子,家里沒鹽了,你快到小賣部買袋鹽去!”
“我正看電視呢,我不去!”
“沒鹽不能做菜,你快去快回,回來再看。”
“不行,回來我就跟不上情節了!”
“你今天晚上要不要吃飯?”
“我還不餓,就看電……”
“視”字還沒有說出來,媽媽拿起遙控器,按下了紅色鍵。我正看到緊要關頭呢,情急之下就喊了起來:“我就不去,就不去,你把電視給我打開!”
“你再跟我這樣說話!”媽媽虎著臉,把遙控器扔到了沙發上,向我舉起了巴掌——
“我去,我去,我去還不行嘛!”
一見媽媽真發脾氣了,好漢不吃眼前虧,我馬上軟了下來……
言為心聲,寫好對話,不但可以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可以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因此,寫活敘事作文,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切實認識到故事中的“人”原來如此會“說話”。我們可以經常開展 “5分鐘辯論”活動,即針對某個話題,如“老師說錯話了,我該不該指出來”等,引發學生辯論,錄音5分鐘,然后逐字逐句播放,讓大家做記錄。按照200字/分的正常語速計算,五分鐘就是1000字,還不包括提示語和描述性語言。當逐句記錄寫到手軟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會發現并且有這樣一個強烈的意識,我們叫“人物一開口,敘事咱不愁”。
二、會看:讓文中的人用眼觀察
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這段文字:“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在執教《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時,我們往往會設計“依文繪圖”的環節,單憑幾行簡單的文字,學生是如何畫出一幅“雪地捕鳥圖”的呢?“掃”“支”“撒”“拉”“罩”,大量的動作分解把捕鳥的過程清晰地描述了出來,一幅捕鳥圖也就鮮活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其實,生活中每件稍縱即逝的小事,只要“放慢鏡頭仔細瞧”,都會發現一連串的動作,比如:
老師端起杯子,打開蓋子,撮著嘴,輕搖著腦袋吹了吹,抿了一口茶,瞇著眼睛,咂了咂嘴,蓋上蓋子,把杯子放在桌子上……
所謂“動作一出手,畫面跟著走”“老師喝了一口茶”這件司空見慣的小事,因為“動連著動往下說”而變得鮮活、立體起來。在日常的習作指導教學中,我們可以把“一個動作,多個細節”作為一種專項訓練,就正在發生或熟悉的事情進行場景定格或還原,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把精彩的、有特點的動作捕捉下來,形成語言,豐厚文本。
三、會想:讓文中的人動腦思考
人,是一種心理活動非常豐富的個體,比如,看到烏云不由自主地加快腳步,那是因為想到了“烏云黑,大雨來”。面對“疏忽”這個發現內部語言最大的攔路虎,如何引導學生透過習以為常的事情表面體察內在的心理活動?“猜字謎”,推薦給大家。
比如,十八口(打一字),學生們有的說“杏”,有的說“呆”,還有的說“困”……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發答案時所產生的一系列想法;學生們會說“十八不就是個木嘛,口在上為呆、在下為杏……”這樣的想法人人都說得出來,我們要引導學生進一步細化內心的語言,繼續追問:十和八一定是“木”嗎?……
在剝繭抽絲般的層層追問下,學生們的內心語言會漸漸變得細膩和多元。當然,不同的字謎,有的是學生能猜出來的,有的是猜不出來的,猜出來的寫猜出來的過程,猜不出來的就寫猜不出來的過程。比如,九十九(打一字)。
九十九,什么東西啊?九加九?九乘九?上面一個九?中間一個九?那還有一個十呢?到底是什么啊?九十九,九十九,一百,一百減一……一百減一?“百”減“一”,哈哈,想出來了,拿掉“百”字上的“一”橫,一個“白”字!慢著,別得意,再驗算一遍,九十九,等于一百減一,百,拿掉上面的“一”,剩下一個“白”字,對了,肯定對了!
這是猜出來的,再看一看沒猜出來的學生怎么寫——
九十九,打一字?我怎么感覺“老虎吃天——無從下手”呀。豎著拼嗎?上面“九”,中間“十”,下面“九”,那不成怪胎了嗎?要不,橫著拼,“九”加“十”加“九”,沒見過這字呀,可惜沒帶《康熙字典》,或許上面有這個怪字。九、十、九,加在一起,二十八,“十”和‘八是一個“木”,二十八就是“二木”,兩根木頭,“林”?太棒了!可是,誰能替我證明,“九十九”等于“二十八”呢?
兩段文字,猜的過程同樣跌宕起伏,那種絞盡腦汁、反復思考的畫面鮮活地浮現于文字之上,也正因為有了這段心理描寫,人“活”了,故事“活”了,文章“活”了,我們叫“內心活動巧記錄,敘事鮮活又生動”。
在敘事過程中,將稍縱即逝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用文字有條理地定格下來,這是寫作的真功夫,需要教師適時地指導引領和專項訓練。說、看、想三步走,讓敘事作文活起來,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