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娟 孫璽菁 馬翠玲



【摘要】為實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本文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為例,探索適合軍校學員的線上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教員應利用線上學習資源與平臺,把學員的思政教育融入專業知識中,在課堂上引導學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員鑄起堅實的思想堡壘.
【關鍵詞】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上教學;課程思政
2020年受疫情影響,教育部印發《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采取政府主導、高校主體和社會參與的方式,共同實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學,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全國各大高等學校在較短的時間內組織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上線課程最多、覆蓋人數最廣的線上教學.這既是疫情倒逼的應急之舉,也是目前高校“互聯網+教育”改革的集中展示和檢驗.本文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為例,淺談海軍航空大學線上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一、教學平臺使用情況
教學組織方式主要有:線上直播+中國大學MOOC +線上輔導+周測試.教員們主要使用騰訊課堂、騰訊會議、雨課堂、釘釘等網絡教學平臺,結合微信、QQ群給學員發布EV錄屏錄制的授課視頻,以答疑互動、討論交流等方式開展線上教學,教學平臺使用情況如下表所示.
我們從數據可以看出,教員對線上教學的適應力較強,教學方式多樣,使用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員線上教學要比線下教學準備更多的教學環節,除了完成基本課程內容外,還需要運用教學工具對學員進行簽到、討論、課件上傳、布置作業、提交作業、答疑解惑等各教學環節的安排,實現線下課的線上轉移.
二、教員講授情況
從被動線上授課,到主動出擊學習和掌握各項新技能,教學組教員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質量過硬的教學活動.在線教學步入正軌.
(1)課前準備:教員提前下載或制作課前要發給學員的、用于自主學習的教學資源,包括直播教學時使用的PPT課件,EV授課視頻、學員自主學習任務單、授課講義、微課等.教員要克服在線教學困難,重構教學內容,設計好教學流程,做好課程各項預案.
(2)授課過程:教員按照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授課;教員授課中,所使用的絕大部分平臺順暢,可以兼顧到學員的反饋,教員能熟練掌握切換教學設備;在課程導入時,教員通過影視片段、動畫、生活實例等創設情境,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教員以學員為中心,設計線上互動環節,點名、搶答,討論,競猜、彈幕、投票等,形式多樣,精彩紛呈,見圖2.在課堂小結時,教員設計和制作思維導圖,用思維導圖呈現主要知識點及它們間的聯系,讓學員把握整體結構、加深知識印象.
(3)課后工作:教員們不計較,愿奉獻,利用大量時間布置和批改課后作業、同步練習題和周測驗,設置在線課程討論區,定時地、及時地進行輔導答疑等教學工作.在其他休息時間學員提出的問題,教員也能夠第一時間給予回答和幫助.
三、學員學習情況
(1)學員進行線上學習期間,以線上教員講授、指導為主,中國大學MOOC自主學習為輔,學習自覺性強,到課率保持在98%以上(不到課的學員因為家人病逝等原因都能夠向教員提前請假).
(2)學員積極配合教員線上教學,按時簽到,積極回答問題,參與互動,按時提交作業,及時解決學習中的疑難點,學習效果顯著,見圖3.
四、線上教學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施
線上教學過程中,教員閱讀大量書籍、文獻,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養,并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密切關注抗疫形勢,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知識為載體,將思政的元素和理念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進行新的梳理和設計,為數學課程的思政建設和實踐帶來了有益啟示,見表1.
從一次試驗中幾乎是不發生的小概率事件轉化為幾乎會發生的結果,這里面經歷了量的積累,最終產生了質的變化.教員提醒學員“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另外,教員還可以勉勵學員學習、 做事要有恒心,“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線上教育作為教育方式的一種延伸,順應了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逐漸成為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滿足了大家對于遠程學習、個性化學習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此次疫情既是危機又是契機,我們應借著此次大面積開展線上教學的契機,進一步提高教員在線教學的能力和水平,使其為深化教學模式改革、教學評價改革以及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積累豐富經驗.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疫情防控期間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學工作的通知》[EB/OL].
[2]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CNNIC 發布第 45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網信網,2020,4.
[3]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 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1-34.
[4]李國娟.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關鍵環節[J].中國高等教育,2017(15):28-29.
[5]張順燕.數學的源與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