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俊
【摘要】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意識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作為自然基礎學科之一,數學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探究性,這些學科特性也是強化學生個體思維能力的重要因素.小學是學生接受系統數學學習的最初階段,在該階段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基礎數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本文將從小學數學教學目標出發,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闡述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意識;教學策略
問題意識可以看作個人思維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創新探究能力形成的基石,更是學生探究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的必要條件.在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下,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要初步學會從數學角度出發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成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核心教學任務之一.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并沒有刻意為學生制造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機會,學生對“問題”的發現往往來自教師提出的問題.小學數學教師應正視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必要性,為學生打造出富有探究性和創造性的數學課堂,引導學生逐漸養成問題意識.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奠定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基礎
調查中發現,現在的很多數學課堂仍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教師對于知識占據權威地位,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即便是自主學習活動中,學生仍以教師給的“答案”為準.這種師生地位的差異令學生在無形之中逐步形成對教師的畏懼心理.目前,我國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包括簡單的數、平面幾何、時間等,這些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涉及的專業術語也較少,因此學生在學習時接受度相對較高.問題意識培養的對象是學生,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時,應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嘗試從營造自由、積極、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出發,尊重每名學生的數學想法和提出的問題,奠定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基礎.
例如,教師在進行“認識鐘表”這一課的教學時,應明確該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一些最簡單的鐘表讀數.教師事先準備一個較大的圓形鐘表用于課堂教學.在正式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一邊撥動鐘表的時針,一邊讓學生仔細觀察時針針尖所對數字的變化,鼓勵學生分享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小學生的語言表達、思維呈現方式都較為幼稚,很多學生會說自己看到了時針在轉、數字從3變到9等.雖然這些表達相對幼稚,但是教師不能忽視學生的想法.此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分享觀察結果,鼓勵他們嘗試辨別鐘表上的時針指數,讀出對應的時間.該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讀出簡單的整時刻度,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聽到各種時間報數,因此可能會有部分學生提出“為什么我們學的和我們平時聽到的時間不一樣”等問題.此時教師不應反駁學生的問題,而應先肯定學生問題的價值,再做出相應的教學解釋,最終令學生在自由、開放的課堂氛圍中逐漸有提問的勇氣.
二、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提問
小學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強、求知欲強等心理特點,這些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的關鍵.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會采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為學生引入知識點,學生只能被動跟著教師的節奏來完成課程學習,學生既缺乏合適的提問時機,又很難產生提問興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來設計對應的教學策略,而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就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根據課時內容創設一些新穎別致、貼合學生學習心理的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思考積極性.
例如,“認識人民幣”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知道元、角、分這些基礎錢幣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在課堂導入環節中,教師可以先用教室中的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一張超市圖,并準備一些超市中常見的物品,對學生說:“同學們想要超市里的什么呀?”教師通過購物的話題營造問題情境,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會紛紛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此時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你們怎么得到超市里的這些東西啊?”學生就會意識到要用錢來買東西.然后,教師請學生任意挑選講臺上的物品,并用多媒體展示幾張一元、五元、十元等面值的人民幣,讓學生挑選紙幣進行購物支付.有些學生只認識面值較小的人民幣,發現這些面值不滿足支付金額,就會對教師提問:“老師,我的錢不夠該怎么辦?這里面有些錢我不認識怎么辦?”教師就可以在學生對人民幣面值有疑問的基礎上進行課堂教學.在這種合適的提問情境中,學生的各種想法得以表達,學生的課堂提問熱情也就越發高漲.
三、從數學角度切入,發展學生的提問意識
數學是一門有著獨特邏輯性與表達語言的學科,很多學生認為數學學習十分困難,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系統的數學語言,并且自身提問能力有限制.一些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提出的問題會偏離對應的知識點.學生通過翻閱教材會發現知識點與課題是對應的,課題可以說是學生的學習中心和學習重點的概括.小學生鮮有建立知識框架的想法,大多數時候是根據教師的指導來完成數學學習的.在一個課時學習結束后他們較難抓住核心知識,更遑論從數學角度進行提問.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從課題出發,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問,以延伸出教學方向,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提問意識.
例如,“年、月、日”這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讓學生掌握時間單位年、月、日之間的關系和正確用法,并學會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和記憶方法.教師先準備好一本日歷,并對今天的日期圈畫標記,而后向學生展示這本日歷并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看著教材的課題會想到什么呀?”學生思考后會說“這節課我們要學的就是年、月、日”“今天是幾月幾號啊?”“這個日歷本上也有年、月、日”等.這些問題的提出已經讓學生牢牢抓住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年、月、日.此時課題已經讓學生在知識層面上對后續的課堂學習有了初步了解,教師就可以在學生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具體的知識教學.年、月、日對學生來說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數學知識,但很多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有很多疑問.比如:“大月、小月每一年都一樣嗎?”“我們說時間的時候一定要表達成××年××月××日嗎?”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在自己已有的數學認知上提出來的,切入的角度不相同,因此教師能根據學生的疑惑不斷調整后面的課堂教學方向,此時學生的提問意識也會因為教師的積極回應而得到發展.
四、結合小組合作模式,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
小學生的學習專注度普遍較低,注意力很容易受周圍的人或事影響.同時,不同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性格特點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顧及每名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在以往的問題意識培養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會選擇以自己的想法為主線指導學生展開提問學習,但一些學生性格內向,在面對教師引導時仍然有手足無措的感覺,這時教師的培養效果大打折扣.問題意識的培養并非一日之功,教師很難通過幾個課時的教學就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與同齡人相處時明顯會比與教師相處時更自然,同時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語言表達、思維發散等方面更合拍,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嘗試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培養,令學生在小組協作的過程中汲取不同的問題思維來強化問題意識.
例如,“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課屬于基礎的平面幾何教學.教師先進行內容講解,然后將學生分成四至五人的問題小組.分組原則是每組學生的數學水平大致相當,同時組內成員的數學水平要有一定的層次性.教師請學生在組內進行討論,討論內容是這節課自己學到了什么、解決了什么疑問、還有哪些疑問沒有解決.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會更加濃烈.在討論的過程中,每組學生不僅要達到教師提出的小組學習要求,還要對個人的課時學習情況進行思考,這使得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不再停留于簡單的知識方面.最后教師請每個小組分享討論心得,其他小組的學生可以提出問題,這在提高生生交互性的同時充分鍛煉了學生的問題思維.
結 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時,一定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深入研究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學生打造出自由民主的問題課堂,讓學生樹立起敢于提問、認真提問的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發學生在“異想天開”中感受數學思考學習的魅力,最終使得學生擁有一顆勇于求知、善于求知的心.
【參考文獻】
[1]劉佩佩.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及能力的實踐[J].啟迪與智慧(中),2020(5):35,34.
[2]李然學.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山海經:教育前沿,2020(3):1.
[3]謝佳燕.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女報:時尚版,2020(4):1.
[4]馬亞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數學大世界(小學一二年級版),202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