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沂超 王寅 張妙興 李寧 孫艷紅
【摘 要】 《金匱要略》是中醫經典著作之一,含有許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亦是中醫學類專業課課程思政的重要抓手。任課教師宜從課程特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深入思考,積極變革,為中醫經典課程進行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 金匱要略;教學改革;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R197.323.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1)10-120-03
受全球一體化、社會多元化之劇烈沖擊,我國一些優秀的價值觀、文化要素等呈現逐漸淡化之劣勢。面對此種情況,高等教育應積極承擔相應責任。在高等教育專業課中融入我國優秀思想文化精髓,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的重點、熱點問題。習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提出:“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工作建設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所有高校學科專業全面推進……內容建設要圍繞堅定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等,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要求。《金匱要略》是中醫經典課程,是中醫藥高校醫學類專業的基礎課,是中醫藥知識傳承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以往專業課中思政內容隱而難現,如今教師需要提高認識,將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突顯出課程思政元素。面對新冠疫情,高校教師必須在教學理念和手段上積極革新,大力推動線上線下結合教學,這也給實施課程思政提供了更多有利條件。筆者對《金匱要略選讀》課程思政建設進行經驗總結,現報告如下。
1 課程特色
《金匱要略》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蘊含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人文關懷元素,是中醫文化一大瑰寶。課程注重守正創新,內涵上強調傳承精華,溯本逐源,突出中醫雜病辨治核心特點及經方組方原理、應用要訣,與2019年全國中醫藥大會“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之精神深度契合。除專業知識外,課程學習亦有助于培養同學正確的世界觀、國家民族觀、人生觀、價值觀、文化觀,增強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培養科學的工作態度,追求卓越的精神;培養熱愛中醫事業,具有職業責任感及一定的法律意識;具備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本知識和技能等。
《金匱要略》彰顯出極具中醫特色的整體辨證觀,是中醫成才之基石。以原文為源點,可輻射中醫學基礎知識及臨床實踐。根據其特色和優勢,教師需深入研究醫學類人才的育人目標和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從醫學專業、行業、國家、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知識性、人文性。于傳授中醫經典知識注重雜病診治培養唯物辯證思維的同時,鞏固傳統文化、人文關懷教育,著力培養“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之醫學精神,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同學將來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萬廣宋等[3]對《傷寒論》課程思政的論述可供參考。
2 教學內容
課程思政內容在各知識點中均能有不同程度體現,若能加強與思政課程的深入融合則可更好提高同學綜合素質[4]。筆者列舉幾點體會,以示一斑。
2.1 以序言為例 序言能展示課程之精華,從思政角度分析亦然。成書背景上,《傷寒雜病論》原序中提到東漢末年戰亂紛爭,環境極為惡劣,很多人因疫病死亡,但當時諸多醫者缺乏仁愛之心,難以精研醫術。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5],終著成《傷寒雜病論》。東漢末年與當今社會之價值觀變化較大,雖時過境遷,醫者所需仁心仁術卻始終如一。醫圣在文中所展示出的悲天憫人、精勤學習、熱愛中醫藥事業等內涵孕育了求真務實、實踐創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尊重生命、社會平等的價值觀,大醫精誠之理念。宋代整理本書時所撰《金匱要略方論序》提到“臣奇謂活人者,必仲景之書也”[6],反觀現在我國部分醫生、學者難以潛心求學,急功近利,而仲景編撰本書之精神可培養務實嚴謹、追求卓越等優秀品質,成長為心系社會并有時代擔當的人才之決心。從當代經典發展來講,可利用中醫藥文化在“健康中國”的作用,及云南省在“一帶一路”中對其他國家中醫藥傳播的地位等角度培養國家富強觀、公民愛國觀。教師可從縱向歷史與橫向現實維度出發,通過對世界與中國發展的大勢、國際與中國特色、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的比較提升愛國主義情懷。
《金匱要略》是雜病辨證論治之專著,具有醫學哲學互相滲透、水乳交融的特點,含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特征。該書被稱為“方書之祖”,所載經方依然是如今科研、臨床的重點和熱點。新冠肺炎的中醫診療將其知識作為重要指導,而中醫藥對我國防治該病所取得的成績世人可見,這可增強同學對中醫、中國文化的自信。歷代研究《金匱要略》的諸多注家認識不一,可讓同學體會經典研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特色進而增強其對民主觀、自由觀的認識;亦可培養其在學術上勇于質疑的精神。中醫經典的學習并無定法,可從這方面培養同學自我認知、不斷總結的能力,及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態度。
2.2 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6]篇為例 本篇是《金匱要略》的總綱,體現仲景對病因、病機、診斷、治則治法及疾病防護等之認識,蘊含了醫圣對人、自然、社會、健康、疾病、醫療及其之間關系的深入思考。本篇并非純粹意義上的醫學知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生克制化、辯證法等內容在其中均有所體現。如仲景提出,疾病由內外因相合所致,內因是主要條件,外因是重要因素,體現出辯證法思維。原文中對望聞問切之診斷要點的論述可體現出對患者悉心仔細觀察,體貼入微,待人如己的仁愛之心。表里先后的治療原則可培養對復雜問題整體考慮的大局觀;預防疾病要“無犯王法”的觀點可加深對法治觀的認識;“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厥陽獨行”而致病,“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等方面蘊含著“和”的思想,陰陽調和,天人合一等觀念不僅是對健康和疾病的思考,亦與和諧觀深度契合。
2.3 以百合病診治為例 具體疾病的診治方面,只要深入發掘,思政內容亦無處不在。此處以百合病為例進行淺析。百合病記載于《金匱要略》第三篇[6],對百合病的病名理解與方后注中“大便當如漆”“中病,勿更服”等知識點的理解均有異議,因分析角度不同,經典闡釋中存在諸多看法亦屬其重要特色。若能有效利用自己知識體系分析復雜問題可培養大膽質疑小心求證的批判性思維,明辨是非等科學態度。病因病機上,百合病多與現在之癔病密切相關,可體會精神情志對人體的影響,增加人文關懷。主治方百合地黃湯中嚴謹、靈活之組方思路亦是培養大局觀、變通觀的一個方向。百合的多重炮制工序儼然展示出仲景用藥一絲不茍的匠心精神;泉水的使用,亦可引申出保護自然的思考。百合地黃湯服用后“大便當如漆”,可體會醫圣對患者服藥后的情況深切關懷地仁愛之心。以患者尿時之情況判斷疾病的預后,可領略務真求實之態度。篇中有諸多百合病誤治后出現變證的治方,提醒同學臨床出現誤診誤治在所難免,可培養醫生勇于正視錯誤并加以修正的積極態度。百合洗方所展示的外治法,可領略仲景靈活多變的治療思路,培養博學務實、精益求精的精神。百合洗方后注有“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的飲食宜忌,可體會從生活上全方位調護疾患的人文關懷。
3 教學方法及手段
對課程有了深入認識,合理選擇并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及手段亦是重要環節,能顯著地提高教學效果。教師須將課程思政的總體構思作為教學大綱、教案評價的重要內容,以集體備課的形式將其落實到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選用、教案課件編寫等各方面,貫穿于線上及線下課堂、教學研討、作業論文等環節。同時將信息技術及各種手段綜合運用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不斷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激發同學學習興趣。
教學雖以規劃、統編教材為藍本,但不應被其所束縛,任課教師要以“大教材”為概念,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政元素,根據現代教學特點線上線下兩手抓。尤其是疫情發生后,線上教學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并積極推行。很多線上資源均可以用于充實教學中的思政內容。如:國家精品課程、慕課、學習強國、學習通、高校網絡在線課程等均可以成為重要載體。線下任課教師可以利用課堂及課后討論,以參觀校史館、博物館等為實施手段。以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文化自信,誠實守信,熱愛中醫事業等素質為教學目標。
本課程任課教師多有門診工作,宜考慮在一定條件下適當安排同學分組跟診,除了可提高其具體運用知識的能力外,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依法行醫觀念,運用法律維護患者與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尊重從事醫學和其他衛生保健專業人員的態度;為患者隱私保密,貫徹知情同意原則;關愛患者及構建醫患溝通能力,重視醫學倫理問題;公平對待每一位患者,體會平等價值觀等,這些思政內容均可不同程度地融入其中。
4 結語
中醫學屬于我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中醫經典是很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中醫藥的發展始終強調生態文明,人與自然、社會息息相關,和諧共建,協調發展。中醫學教育一直強調以人為本,注重患者身心健康。《金匱要略選讀》課程可提高學生中醫藥水平,并從一定角度培養核心價值觀,是課程思政的有力抓手,可與思政課相得益彰,協同育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0-5-28.
[3]萬廣宋,孫冰,孫閡,等.中醫經典課程“《傷寒論》選讀”思政教學切入點探討[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28(3):469-471,490
[4]王天民,閏智敏.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運行:理據、契機與對策[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0,34(6):39-47.
[5]王慶國.傷寒論選讀[M].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11.
[6]范永升.金匱要略[M].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8.
(收稿日期:2020-10-27 編輯:陶希睿)
基金項目:云南中醫藥大學課程思政項目:金匱要略(編號:30170103865);云南中醫藥大學校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項目:金匱要略(編號:30170103873)。
作者簡介:蓋沂超(1978-),男,漢族,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外感熱病的發生發展規律研究。E-mail:258837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