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飛,楊 明
(1.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1402;2.杭州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世界體育用品聯合會等組織的多項貿易數據業已表明,我國依托要素稟賦比較優勢的出口導向型對外貿易模式,已經發展成為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大國。當前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所面臨的各種困難已形成一種“倒逼機制”,驅使作為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大國的我國向對外貿易強國轉型升級。為對我國作為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大國轉型升級這一研究命題進行系統研究,有必要深入分析和探討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的時間序列、熱點分布、理論、視角與方法,從而探尋和發現促進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大國轉型升級為強國的各種理論方法與途徑。
依據時間序列對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研究熱點進行分析,不僅能夠系統揭示該研究領域的研究歷史及階段劃分,而且能夠對其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本文主要是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進行研究與分析。文獻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知網,數據庫類型選擇為“期刊”與“博碩士”,采用“主題”的檢索式,在高級檢索式匯總設置主題包含“體育用品”并同時包含“對外貿易”、“體育用品”并同時包含“出口貿易”、“體育用品”并同時包含“貿易”、“體育用品”并同時包含“出口”為檢索條件。數據檢索時間跨度均設定為1978—2019年,檢索時間為2019年3月22日。通過檢索獲得國內相關文獻381篇。本文通過Cite Space 這一信息可視化軟件對所搜集到的381篇有關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文獻進行歷年發文量分析,從中我們可以發現自1986年首次出現1篇有關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文獻之后,此類文獻在整體上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例如在2012年文獻發表量達到了38篇,是1986年文獻發文量的38倍,由此表明,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具有持續的研究熱度,是體育用品領域乃至體育產業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此外通過對圖1中由Cite Space軟件依據文獻歷年發文量所自動生成的指數曲線進行觀察,可以發現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文獻量的增長與時間呈現出指數函數關系,與Place's curve曲線吻合,亦可表明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持續與深入。由圖1可將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劃分為3個階段。

圖1 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總體趨勢
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分析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本文通過對EBSCOhost、Elsevier Science Direct Online、SSCI(美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等外文數據庫,《Sport Management》、《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等國外體育產業研究領域權威刊物,世界體育用品聯合會年會論壇等知名國際體育學術會議議題與內容進行檢索、匯總,分析我國與國外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的異同與差距。
在此階段伴隨著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實踐的日益擴大、對國民經濟影響日益加深,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吸引了學界研究者的關注,開始有相關文獻發表,但總體上文獻發文量較為稀少。該階段研究主要集中于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現狀描述,如貿易量、出口主要區域、出口主要產品類型等數據統計與分析。從總體上來看是一種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描述性統計分析。但對于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產生的內在機理等并未進行深入研究。與之相比,國外學者大多依據David Ricardo的比較優勢理論和Heckscher-Ohlin的要素稟賦理論用來解釋國際貿易發生、發展的傳統主流理論及其衍生理論,對二戰后韓國、臺灣地區等國家/地區依托勞動力要素稟賦從而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現象進行機理分析。
2001年我國加入了WTO從而使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進入到快速發展時期,在此期間我國對外貿易額急劇上升,至2012年對外貿易額達到20 489.3億美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排名第1的對外貿易國。體育用品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產品類別,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召開特別是李寧品牌的創始人李寧點燃北京奧運會主火炬使得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獲得極大的發展空間。據海關總署統計,2001年我國體育用品出口總額已超過70億美元,并且其后每年以將近1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1]。2009-2011年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出口總額分別達到127.95美元、149.50美元、162.52美元[2]。在此階段由于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快速發展逐漸發展成為體育用品“世界工廠”,由此在國際市場遭受了各種貿易壁壘和非貿易壁壘,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我國體育對外貿易遭受了前所未有危機。以上的機遇、危機使得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受到學界的高度關注,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的文獻也急劇上升。在此階段,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集中于以下幾個領域:一是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競爭優勢研究,主要是通過計算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貿易競爭指數(TC)、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來進行衡量。二是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研究,提出了化危機為契機推進體育用品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一些對策。三是人民幣匯率變化對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正面以及負面影響。四是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立對我國體育用品企業對外貿易的積極及負面影響研究。需要指出的是這一階段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的研究視角與研究范式仍然不夠成熟,未能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例如融合國際貿易理論(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新國際貿易理論、新新國際貿易理論、全球價值鏈理論)、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發展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營銷學(市場營銷學、品牌營銷學)進行研究,因而對于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競爭優勢以及危機未能進行學理上的深刻剖析,例如Matthew D.Shank(2004)[3]、Schmitz(2004)[4]等學者以圍繞提高國際分工效率的全球價值鏈理論為基礎,指出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依托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稟賦比較優勢,通過承接體育用品國際產業轉移、實施大規模的代工(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產生規模效應從而大幅降低了產品貿易成本進而發展成為國際上的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大國。
2014年10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46號文件)這一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國家戰略文本,此后《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相繼出臺,體育產業發展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依據作為行業主管部門的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有關數據,現今我國體育用品和相關產品制造的總產出及增加值數額分別為人民幣11 962.1億元和2 863.9億元,其比重占到我國體育產業總產出及增加值的62.9%和44.2%[5]。因而國內學者對于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研究一直處于較為繁盛的狀態之中。在此階段,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的研究范圍和深度不斷拓展,一是體現在借鑒對外貿易理論研究范式、全球價值鏈理論范式對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進行范式研究,從而體現出研究日益規范與科學的特征。二是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如何推進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轉型升級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系列研究,其主要研究結論是推進創新研發,促進體育對外貿易國際市場均衡,由全球價值鏈的低端躍升至中高端,有效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實現制造智能化與服務化等。三是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影響因素研究,這些因素包括內部的企業技術研發、資源構成、戰略目標、發展愿景以及外部的國際貿易環境、人民幣匯率、政府政策、制造強國等國家戰略的引導等。四是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由加工貿易轉變為一般貿易,體育用品對外貿易企業由代工者轉變為品牌經營者,因而對于體育用品企業如何國際化、品牌化運作也成為了研究的熱點。不容忽視的是,在這一階段我國社會經濟開始謀求高質量發展,供給側改革、體育強國戰略、制造強國戰略、品牌強國戰略、“一帶一路”等時代要求與契機如何有效促進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加速轉型升級,學界并未給出令人信服的研究結論。
由于關鍵詞是對一篇文獻內容精心凝練的結果,由此某一關鍵詞在某類文獻中出現的頻次可以直觀反映該關鍵詞是否為其所在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通過Cite Space軟件構建了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見圖2),在圖2中圓環性節點代表了某一關鍵詞,圓環性節點大小與該關鍵詞的出現頻次呈現正比關系,各圓環性節點之間的連線的粗細代表共現關系的強度,顏色對應某一關鍵詞第一次共現出現時間[6]。由圖2可以看出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在體育用品的內涵與外延、體育用品主體(貿易商)、體育用品出口、體育用品電子商務、體育用品國際競爭力、體育用品行業/產業研究方面業已取得較為豐富的成果;在體育用品出口貿易方面的研究也初具規模;體育用品對外貿易與全球價值鏈、品牌、人民幣升值等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影響因素研究方面也開始進行初步拓展。

圖2 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關鍵詞共線網絡
3.1.1 比較優勢理論及要素稟賦理論。國外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所依托的理論來源主要是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中奉為圭臬的由David Ricardo在19世紀初所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以及由Heckscher-Ohlin在1919年所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H-O理論)。以上兩個理論突出了因為土地、勞動和資本等資源的狀況在決定國際分工和合作或區域分工和合作上始終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國內學者也依托這些理論對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進行研究,例如席玉寶等(2005)指出,體育用品是我國外貿出口中最具競爭力的拳頭產品,其成因主要是我國擁有大量成本低廉的土地、技術工人以及普通勞動力等初級生產要素的資源稟賦比較優勢[7]。李冬梅(2010)認為,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依托自身所具有的勞動力價格這一資源比較優勢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得以立足。張瑞林(2011)通過研究認為,我國體育用品國際貿易優勢形成的基礎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勞動成本低[8]。王歡等(2006)指出,新疆體育用品業的發展需要基于比較優勢理論,積極開發中西亞及東歐市場從而轉化為競爭優勢及經濟優勢。需要指出的依托比較優勢理論及要素稟賦理論進行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容易陷入“比較優勢陷阱”(Comparative Advantage Trap)。Wolfram Manzenreitera(2013)[9]、Nadvi等(2011)[10]指出由于依托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稟賦比較優勢發展并擴張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中國與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國因貿易結構相似以及國際市場上體育用品需求的“加總約束”(Adding-up Constraints),導致出現比較優勢貿易戰略最終失敗的“合成謬誤論”(Fallacy of Composition)。國內學者也指出我國體育用品企業以貼牌生產方式進行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容易產生價值鏈低端的利潤風險、核心技術和市場缺失的競爭力風險、勞動力廉價導致的觀念風險[11]。
3.1.2 全球價值鏈理論。在上世紀70年代,為了使產品生產所需要的要素得到最優化的配置,具有不同要素稟賦優勢的國家和地區需要投入到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環節,由此使得各國之間的分工,在工序上更為集中于價值鏈上更能體現出生產專業化優勢的某一或某些特定環節和階段上,在空間范疇內體現為價值鏈上高附加值環節與低附加值環節的空間配置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產品生產環節的國際分工以及國際梯度轉移往往伴隨著要素流動。學界將這種具有變革性意義的新國際分工現象稱之為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GVC)。國內外有關全球價值鏈研究的學者,都指出在以跨國公司/訂單發包商作為鏈主而加以主導和治理的全球價值鏈中,發展中國家的本土企業普遍以代工形式嵌入進全球價值鏈中,集聚于生產、加工、組裝等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型的低端環節,當本土企業試圖通過技術創新、創建自主品牌等形式躍升至全球價值鏈中附加值高的研發、品牌等高端環節時,極易受到跨國公司/訂單發包商的阻擾與脅迫,由此放棄升級,形成低端鎖定的發展困境[12]。另一方面,依據WIOD的相關數據,自2006年以后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低技術勞動力價格已經超過周邊的越南、柬埔寨等發展中國家,越南、柬埔寨等發展中國家由此成為全球勞動力市場一體化中的新的 “工資洼地”,并使得我國在“逐底競爭”(Race to the Bottom)中失去勞動力比較優勢,存在者被擠出全球價值鏈的“擠出風險”[13]。楊明、李留東(2008)指出當前我國體育用品制造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所存在的問題是:雖然企業數量極多但是規模小、實力差,產品技術含量低、國際競爭力弱、缺乏國際知名品牌;企業運行不遵循國際標準體系,容易在國際市場受到國際貿易規則與壁壘的負面營銷;企業結構不合理,產業根植性弱,難以推進本土體育用品制造產業在全球價值鏈[14]中躍升。張瑞林(2011)的觀點與此類似,我國體育用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所嵌入的是‘加工制造’環節,該環節的價值增值量最少;企業主體是中小企業,其生產運行還處于來料加工、貼牌生產的階段,存在科技含量不足和標準化程度較低的問題”[15]。向紹信(2014)指出:全球價值鏈對于我國體育用品制造產業的發展既有正面亦有負面影響,在帶來工藝流程以及產品制造快速升級的同時,又使我國體育用品制造產業被迫低端鎖定,從而陷入升級困境。我國體育用品制造產業嵌入全球價值鏈一方面推動了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低端鎖定的困境,因而倒逼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對于全球價值鏈視角下的體育用品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問題,楊明、李留東(2008)等國內學者主要還是依托Gereffi所提出的升級理論即“工藝升級、產品技術升級、功能升級、鏈條升級”進行邏輯推演和分析。
3.1.3 競爭優勢理論與博弈論。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哈佛大學的邁克爾·波特教授首次提出“競爭優勢理論(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16]。許玲(2010)基于該理論中的基本理論框架——鉆石模型對我國運動服裝業出口的產業政策、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行業競爭以及機會進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推動我國運動服裝業升級的4種模式[17]。張瑞林(2011)依托競爭優勢理論指出我國體育用品國際貿易優勢事實上是產業轉移式貿易優勢[18]。劉玉蘭、鮑芳芳、張毅超基于“博弈論”(Game Theory)通過模型假設、模型求解對我國體育用品國際貿易中將會面臨的若干情況進行了博弈分析,并由此提出了加大自主創新、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加強行業管理等解決對策與建議[8]。
3.2.1 宏觀視角。在宏觀經濟學視野下,出口、投資和消費是推動一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張瑞林(2011)通過計算得出我國體育用品進出口貿易比較優勢指數為186.398,在國際貿易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席玉寶等(2005)研究認為,我國是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大國,出口量占全球的65%[19]。具有比較優勢和出口數量優勢的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對于國民經濟增長具有正面影響。陳頗(2007)采用回歸方程通過計算認為我國經濟增長與體育用品出口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穩定關系,我國經濟增長與體育用品出口之間呈現正向變動關系[7]。郭朝廷(2011)的研究表明,我國體育用品進、出口貿易與國民經濟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陳頗(2009)通過計量統計認為,體育用品出口貿易與我國進出口貿易、出口貿易、進口貿易之間存在著較高關聯度,影響表現為“短期效應明顯,長期效應較弱”。另一方面,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也受到宏觀經濟層面諸多因素的影響。王學實、潘磊(2018)通過采用計量經濟學中的單位根檢驗、協整技術分析以及采取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得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上升對體育用品制造業出口產生非常明顯的抑制效應,且長期比短期影響效果更加顯著[20]的研究結論。劉英梅、周良君(2009)[21]以及陳頗(2012)[22]也對不同年份人民幣匯率對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出口的影響方面進行過研究,其研究結論與王學實、潘磊的研究結論相同。熊錦平、李舜薏(2010)通過對面板數據的分析,認為國際金融危機造成宏觀經濟環境惡化,導致體育用品企業出現倒閉風潮。
3.2.2 微觀視角。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的視角是一種宏觀視角,探討國際貿易對一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同時一國所具有的比較優勢、資源稟賦優勢以及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對其國際貿易的影響[23]。隨著國際貿易內容的日益豐富、領域的日漸擴大,國際貿易理論也在不斷與時俱進,其視角由宏觀轉向微觀,開始逐漸研究和分析企業異質性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由此出現了以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Heterogeneous Enterprise Trade Theory)為代表的新新國際貿易理論。依據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體育用品企業對外貿易與其企業規模、性質、資本密集度、生產率、出口產品要素密集度、出口強度等指標密切相關。楊明(2013)從企業產值與人員規模、企業區域分布、企業產品類型、企業成立至進行國際化發展的時間跨度、企業國際市場進入模式及產品主要出口國、企業海外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重及自主品牌占海外銷售額比重等方面,對我國中小型體育用品制造企業國際化發展現狀進行分析[24]。黃亨奮、丁佳玲、呂慶華(2014)通過實證研究指出,體育用品企業出口能力受到企業經營管理、企業品牌、企業成本、競爭企業這四個關鍵因素的顯著影響[25]。美國國際貿易研究學者Bernard等(2003)曾將David Ricardo的比較優勢理論進行擴展,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國家數量、區域邊界、市場不完全競爭等變量,對美國與其46個主要國際貿易伙伴的貿易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和檢驗,發現美國出口體育用品的企業通常具有較高的生產率。國內馬軼群(2017)[26]的研究則表明,當前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存在“生產率悖論”,即非出口企業的生產率大于出口企業生產率。
3.2.3 中觀視角。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施路徑之一就是走傳統的加工貿易型國際化之路,其運行主體也一直是被Johanson和Vahlne(1977)所定義的“漸進式的傳統國際化企業”。隨著我國加入 WTO,我國的天生國際化企業開始嶄露頭角,并由此發展成為中國制造主力軍,特別是在一些帶有濃厚地域集聚經濟特征的產業集群里,一些國際市場份額高的大宗出口產品,如服裝、輕工紡織及體育用品等已經主要由這些天生國際化企業來供給,其數量占據了整個加工貿易企業的絕大部分。在體育用品領域,這種天生國際化體育用品企業現象極為普遍,成為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中的主要企業主體。產業集群研究權威Sonobe與Otuska(2006)曾對譽為東亞四小龍的韓國、新加坡、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包含體育用品在內的制造業快速實現國際化發展的實證研究表明,產業集群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生產知識技術外溢、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社會資本網絡化效應、市場信息以人力資本集聚等優勢對企業快速實現國際化發展具有關鍵作用[27]。此外,Greenawy、Kneller(2008)以及長江學者劉志彪(2007)研究團隊指出,產業集群作為一種具有強大的柔性化生產能力和大規模定制能力產業組織形態,能夠低成本、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從而有效降低產品出口貿易中的不確定性,降低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壁壘,削減企業出口的成本,使企業大規模出口得以實現。因此國內外研究學者往往將體育用品對外貿易與體育用品制造產業集群聯系起來,形成了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的中觀視角。國際上有關全球價值鏈的權威學者Gereffi和Memedovic(2003)[28]以及Wolfram Manzenreitera(2013)[29]在研究新興經濟體如墨西哥、韓國、臺灣地區包括體育用品在內的外向型發展的勞動密集型制造產業如何轉型升級從而由生產、加工、組裝等全球價值鏈底端環節攀升至高端環節時,發展產業集群對此具有重要作用。產業集群研究者Cristiano Ciappei和Christian Simoni(2005)對意大利的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Montebelluna運動鞋制造產業集群進行研究時,也發現和歸納出了類似的研究結論。向紹信(2014)指出國內外向型發展的體育用品制造企業為了能夠轉型升級,需要借助體育用品制造產業集群以及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構建國內價值鏈(National Value Chain,NVC),從而構建市場勢力與競爭能力進而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與跨國公司進行有效競爭,攀升至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環節[30]。
3.3.1 定性研究方法。圍繞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發展現狀、發展趨勢以及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所存在的問題這些研究命題,國內學者較為普遍的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即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來加以研究和分析。例如楊明、李留東(2008)對于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所存在的問題就是采用文獻資料法收集到相關二手數據,并采用邏輯分析法進行分析和推導[31]。
3.3.2 定量研究方法。
3.3.2.1 對于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現狀,一部分學者采用的是定量研究方法,即通過對海關數據、國研網等研究機構數據、世界貿易組織數據進行厘清和剝離從而展現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總量、增長幅度、出口國別及數量、品種及出口數量、出口企業區域分布等[15](席玉寶)。一些學者在這些數據基礎之上采用計量模型和計量分析的方法進行更為復雜的定量研究,例如探討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比較競爭優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7]、凈出口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Net Export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NRCA)[8]。
3.3.2.2 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影響因素分析。王兆紅、鐘華梅(2011)為了分析我國體育用品制造 業出口貿易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從產業規模、金融環境、出口政策、貿易環境四個方面構建模型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其結果表明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出口具有極強的比較優勢[32]。梁霄(2018)選取FDI、匯率、貿易差額、第二產業比重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個變量指標構建多元回歸模型,對我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影響因素進行定量實證分析[33]。伊麗娜(2014)構建了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影響因素的指標體系,然后基于灰色系統理論定量分析及比較了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影響因素的關聯度,進而探討了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34]。
綜上所述可知,雖然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歷史較短,處于發展階段,遠未達至成熟,但研究領域的廣度及深度已經達到了一定層次:研究內容從表層的現狀分析延伸至內層的影響因素分析。研究范圍一是由國家擴展至國際,二是由國家整體層面深入至區域層面,三是開始關注企業這一市場微觀主體。未來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時代背景,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需要拓展研究空間:
4.1.1 由于研究歷程較短,我國學界尚未將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同時對于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概念、特征、內涵、類型、作用等基礎概念及知識或是較少涉及、或是與加工貿易(Processing Trade)等近似概念混淆,缺少理論基礎,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由此今后研究應圍繞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理論體系構建進行拓展,從而為實現體育用品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奠定理論研究基礎。
4.1.2 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時代背景,應拓展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如何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轉化的研究內容。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發展壯大來源于產業轉移式加工貿易優勢,但是這種優勢具有階段性和不可持續性。在新時代背景下為構建有別于產業轉移式加工貿易優勢的新型競爭力優勢,需要實施全要素質量提升的新型競爭優勢戰略、產品生產創新升級的新型競爭優勢戰略、服務型制造業發展的新型競爭優勢戰略、對外貿易政策優化和協調的新型競爭優勢戰略、體育用品對外貿易與國內貿易耦合互動與共生發展新型競爭優勢戰略等,學界應未雨綢繆進行研究和推導。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企業這一微觀主體的高質量發展。對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企業進行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結論有利于相關職能部門設計、規劃以及實施更具可行性和時效性的企業國際化發展的促進方案,同時也有利于我國體育用品制造企業針對現實中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培養和運用國際化發展所必須的各類核心能力,進而從整體上提高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實現體育用品對外貿易企業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圖3 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現狀示意圖
4.1.3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已指出,今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注重制造產業與數字經濟、服務經濟的有機融合。就現實而言我國部分地區的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已經開始進行與數字經濟、服務經濟的融合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今后學界需要進一步拓展這一研究領域。
4.1.4 目前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十四五”時期,推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抓手,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在融入國際循環的同時,也面臨著國際貿易條件日趨緊張與惡化的可持續發展難題,因而如果有效融入國內大循環,將單一的對外貿易轉化為對外與對內貿易并重的發展格局,顯然也成為今后學者需要致力的研究領域。
4.2.1 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能夠體現一個研究領域進入到相對成熟階段。目前現有研究成果所依托的理論主要是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全球價值鏈理論、競爭優勢理論與博弈論,事實上針對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的研究是一個需要運用國際貿易理論(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新國際貿易理論、新新國際貿易理論、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全球價值鏈理論)、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發展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營銷學(市場營銷學、品牌營銷學)、大國經濟理論(大國綜合優勢理論、大國市場理論)以及“經濟新常態”經濟思想等多學科知識的前沿理論命題。

圖4 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的理論來源與分析方法
4.2.2 除此之外,屬于當前理論前沿并關注于外生環境層面的全球價值鏈重構(Restructuring of Global Value Chain)理論、關注于內生成長條件的產業集群品牌(Industrial Cluster Brand)及產業集群創新網絡(Industrial Cluster Innovation Network)理論對于今后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更具理論適切性,同時也需要運用系統動力學、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經濟學、營銷學、大國經濟理論、國際貿易理論等多學科知識。
4.3.1 由于有關現狀的標準計量統計數據和微觀企業數據的不可得以及較少對現有數據進行計量轉換和分析,導致現有研究成果大多是一種現實描述,缺乏采用計量經濟學的建模與統計方法以及國際學術界通用的對外貿易指標分析的成果,研究結論有其局限性。未來學界進行體育用品對外貿易研究需要統計分析、邏輯分析、內容分析、比較分析、建模分析等多種定性、定量研究方法進行交叉綜合。
4.3.2 缺乏通過問卷調查、個案分析等實證研究方法明確我國作為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大國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危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學者們大多是通過邏輯分析以及推理一般性地探討了解決我國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問題與危機的對策建議,尚未根據我國是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大國的現實國情從“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經濟思想的內涵及本質出發提出對策建議。
4.3.3 已有文獻強調我國作為體育用品對外貿易大國在低端鎖定、擠出風險的倒逼機制作用下以及“制造強國”等國家戰略激勵下著手進行轉型升級,對于轉型升級的方向主要是采用定性的邏輯推演和分析,今后需要對轉型升級的方向采用定量研究來加以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