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開騰
摘要:學貴有疑,“疑”是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基礎,質疑能力也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是一門思辨的學科,是思考與質疑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良好的質疑能力能讓課堂教學事半功倍。本文探討營造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敢問”;創設質疑的情境,讓學生“愿問”;培養良好質疑的習慣,使學生“善問”。
關鍵詞:小學數學;質疑能力;培養
當前,隨著新課改在全國范圍內的大力推進,我國的教育正發生著一場變革——教師更傾向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水平而非應試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質疑能力的提升成為大形勢下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水平的必由之路。質疑能力,就是指在思考中提出疑問的能力。學問,即是在提問中學習,在學習中提問。因此,結合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案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方法談談個人心得體會。
一、營造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敢問”
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不僅能有效消除學生的緊張和焦慮,而且能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和諧的教學氛圍也是保證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前提,學生只有感受到課堂中的輕松愉快,才能快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善用發散思維,敢于提問。如果學生根本不敢質疑,那么無論教師在課堂中營造再多質疑的環境,也無濟于事。并且,如果學生不敢質疑,即使教師教給他們再多的經驗,學生有了疑問,卻沒有勇氣質疑,那也是徒勞無功。所以,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前提就是讓學生敢于質疑,給予他們質疑的勇氣。
例如,在教學《比身高》一課時,我運用觀看視頻課件導入:走進動物園看到了小鹿一家人,你看到了那些數學信息?學生紛紛舉手要求回答,就連平時最懶的回答問題的宏杰和少翁受到氣氛的感染也把手舉得高高的。宏杰:“它們身高不一樣,小花身高2.4米,鹿爸爸身高6米。”少翁:“小黑比小花矮0.8米,鹿媽媽比小花高1.7米。”趁著這樣的氣氛,我對著宏杰和少翁提問:“根據這些信息,你們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嗎?”宏杰:“小黑有多高呢?”少翁:“鹿媽媽有多高呢?”我又趁機引導學生分析:“小花高2.4米,鹿媽媽比小花高1.7米,求鹿媽媽有多高,這該怎么算?”學生討論展示:2.4+1.7=?
這時候,班中數學成績不大好的徐杰也舉手發問:這道題與我們前面學過的加法不一樣哦?這樣的加法如何計算呢?我馬上表揚這樣的質疑最好。就這樣,在學生的質疑中得出小數加減法的方法:小數加減法要把對齊,從低位加起或減起;哪一位相加滿十就要向進一;哪一位不夠減就要向借1,位數不夠的,在小數的添上0,小數大小不變;確定好小數點的位置。
二、創設質疑的情境,讓學生“愿問”
在課堂教學研究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善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敢問、愿問、善問。學生只有在長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敢于大膽思考,大膽提問,對學習的質疑興趣才會越來越強,創新思維能力才會不斷發展。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健康發展和有效培養不僅取決于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和思維能力,還完全取決于合理設置問題解決情境。因此,教師必須更好地根據全體學生的心理年齡和具體心理特點,創設新穎獨特的心理問題教學情境,從而充分激發全體學生的心理求知欲,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質疑興趣,在興趣中產生懷疑,使學生的心理思維狀態處于主動、積極、愉快地主動獲取所學知識的最佳狀態。無論學生每次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教師都需要積極鼓勵和引導,讓學生都能在課堂自覺提問,并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再認識》一課時,我通過故事“西游記中的唐僧分餅”創設質疑的情境:一天,在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路上又累又渴,于是孫悟空、沙和尚和豬八戒去摘果子解渴。不大一會三人騰云駕霧回來了。唐僧很高興打開了干糧袋,里面裝著2張糖餅,3張油餅。同學們,你能用分數表示出糖餅占餅總數的幾分之幾嗎?油餅呢?唐僧說:你們辛苦了,給你們一張油餅吧。怎樣用分數來表示徒弟們得到的這張油餅呢?為什么這樣表示?一張油餅分給三人吃吧。你們說怎樣分才公平啊?我通過講故事,激發學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
由此可見,只要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創設情境,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大膽地想,盡情地說,勇敢地問,不僅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質疑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綜合和概括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培養良好的質疑習慣,使學生“善問”
從教育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培養學生質疑的天性,是培養學生求知欲的重要表現。教師一定要更好地充分利用中小學生的好奇心,教給他們容易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讓他們真正學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及時提出一些有價值的難題。“授人以魚,只為一時之需,授人以漁,終身有用。”要讓學生多思考、多問。教材中有許多重要的知識點,可以幫助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及時提問,這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深入理解,也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獨立提問能力。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讓學生努力學會用恰當的教學語言表達自己的疑惑,從而真正達到學生巧、精、新、多思維的高價值教學目標。還要注意讓所有學生充分意識到質疑的價值。他們必須勤奮、有思想、有創新精神;細心觀察,善于參與比較,從而培養自己良好質疑的習慣。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許多學生囿于課本的推導方法,僅僅通過課本講解的方式計算圓的面積,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也沒有提出創新。這時我向學生激疑,引導學生積極創新:同學們,能不能將圓拼割成其他圖形而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嗎?聽到問題后,明顯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大家并先后將圓轉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探索和創造,并且推導出了圓的面積。
總之,學生處理問題能力的不斷培養和知識的提高就像滴水穿石。如果學生缺乏主動提問和回答的能力,就意味著他們缺乏獲取數學知識的必要前提。在課堂教學理論的實踐中,教師應該讓每個學生敢于提問,愿意提出更多的問題,善于提問,讓每個學生從被動質疑變成主動質疑,幫助每個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樹立學習信心。
(徐聞縣徐城鎮第一小學 ?廣東 ?湛江 ?5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