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感受是一種認知活動,它包括了對客觀事物的態度、情感以及意志等。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空間尺度與人的性格特征和情緒狀態密切相關。感受隨著環境氛圍復雜多變且敏感又隱晦,并且具有一定復雜性。所以我們需要運用建筑的不同方面對人在一定條件的下,通過感知、體驗和認識外界環境中客觀存在與特定事物之間所產生聯系以及變化規律。建筑空間不僅能對人們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支撐體系。從而更好地處理好這些關系并使它們和諧相處、相互配合,達到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建筑空間;情感體驗;氛圍感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空間感是一種特殊情緒狀態下產生并表現出來。這些問題的出現需要設計師們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也要考慮到人們不同心理感受所帶來影響,在設計空間時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來分析、研究和探討。
一、形態尺度
諸如建筑物的大小和設計比例之類的因素似乎對人類心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過于狹隘逼仄的空間感到恐慌和不安,而寬敞明亮的空間使人們感到快樂和舒適。
就往使用居住的建筑來說,如果他不符合人類生活環境所需的尺度,并在人類的生活心理上產生了一定的控制感,因此在生活中產生了不適當的感覺,這便是不合適的。當我們認為建筑物的設計可以滿足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實踐要求,那么建筑合理尺度可以給人們帶來更明顯的舒適感。我們需要在建筑空間設計中積極應用空間維度,并注意行為心理學的心理效應,以創造出良好的空間設計效果。 假設空間高度不超過150厘米,空間將具有一定的保護感這一類高度比較低的傳遞了安靜包容的情緒。當海拔高度達到300厘米或更高時,建筑物的區域將具有非常強烈的包圍感,同時建筑物內部將在空間劃分中發揮相應的作用。就墻面布局而言,L形隔墻包圍感較弱,但對于空間來說更加開放。平行的垂直墻將顯示出更明顯的方向和路徑,例如,建筑中的走廊。U形墻的垂直方向具有確定的方向,提高空間的交融。相反,有些特定的空間可以容忍明顯的壓迫感,從而帶來心理上的安慰。例如,里伯斯金設計的“柏林博物館(猶太人博物館)”,可謂是飽含壓抑情緒與時代背景的佳作。建筑以其獨特的風格打破了常見的概念。他具有尖銳的拐角和曲折,以及壓縮緊湊的立方體建筑,充滿了對戰爭反抗與掙扎。令人共情痛苦的同時,引發后人的對于戰亂的思考。
二、材質表達
格式塔心理學原則曾經提到過,當我們所處于的外部事物所體驗的樣式與某種人類的情感中所包含的樣式同構時,我們便感覺他具有了人類的情感,而人類活動最深層的心理就是表達生命。[1]因此,很多自然界中的材料對于人類來說具有自身的親和性,因為他們給人類提供了溫暖舒適的心理感受。例如植物性材料,如竹、麻、藤、草、棉等。這種材料機理流暢光影如何且豐富多變且溫暖柔韌,年輪記載了自然環境變遷和樹木生長的歷史,棉布紙張看似單薄,但摸上去實則樸素含蓄在空間中廣為使用。這類材料常用于提供比較積極的感受,滿足基礎的需求。強調舒適、包容、溫暖的心理感受。例如,日本建筑大師隈研吾的為使用自然原材料的鳳梨酥品牌“微熱山丘”的東京分店—南青山店,利用了日本扁柏方木料,也是日本傳統的木造建筑的概念,構建出一片自由的空間因為使用了木質材料的原因,空間內整體都呈現出了溫暖的格調,與人們對于美食的期待相乎相應。
隨著現代混凝土工藝的發展,這也為許多造型創造了新的可能。例如,日本建筑師丹下健三設計的東京圣瑪利亞主教堂作為圣母法語學校的附屬教堂,這座鋼筋混凝土建筑由近乎垂直的八面區雙曲線拋物面紐殼結構構成,從空中俯瞰猶如一個巨大的十字架,光亮的不銹鋼象征著耶穌基督的光亮照亮世間一切黑暗,周邊的預制石板墻則象征著人們靈魂的歸處。
三、光影效果
光是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的產物,如何利用他們使得建筑空間產生激烈的空間性格,這也成為了在設計中,我們要考慮的問題。光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氛圍感的體現,由于其本身就是一種比較曖昧,比較隱喻的物質材料表達。這和我們之前提到過的植物性材料和動物性材料是不同的,這種材料的變化是比較微妙的,是隱晦的。光更重要的是去營造空間的意境和空間的性格,不同尺度下滲入的光帶給我們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例如,我們在現在的設計中,經常會采用的天井這一概念,也就是說,我們在頂板開洞使自然光線滲透到室內或者半室外,雖沒有封閉的隔墻,但通過滲入到空間內的自然光線使得整個空間未被圍合的同時,也具有了一定的空間感。例如臺北農禪寺,建筑設計中運用了極好的光與影,
堪比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這座寺院由著名建筑師姚仁喜設計,完全是清水混凝土結構。寧靜、清雅,讓走進這里參拜的人們,馬上能靜下心來。相較傳統寺院建筑,這里沒有飛檐斗拱,沒有繁復華麗的裝飾和色彩,佛堂里甚至不點香火。建筑師把中國最著名的兩大佛經,《金剛經》、《心經》鏤空鐫刻在了寺院外墻上,太陽西下時,陽光穿透經文,打在地面上、墻上、石柱上,讓佛法以最自然的方式,親近每個人。[2]
四、結論
簡言之,創造理想空間的努力必須以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為基礎。它主要表現在人對周圍事物有獨特感受時自己能夠找到另一個合適、滿意地位置或接近他所看到處物體時所呈現出的是與之對應關系與性質的相匹配,這種感覺就是所謂的心理體驗或者情感體驗;而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不同種類的環境空間問題。[3]空間是建筑的靈魂,空間藝術是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以空間為存在方式的藝術。無論在原始社會還是現代社會里,建筑空間藝術的審美都是在虛虛實實的世界里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但任何環境內的主體都是人,所以人的心理感受是很重要的一環。設計要以人為本,更好的服務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美的感受和體驗。
參考文獻
[1]庫爾特·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學原理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12.
[2]https://www.sohu.com/a/235857873_157906].搜狐新聞 2018-06-15.
[3]洪霞 建筑空間藝術與人的審美心理的關系 山西建筑 1009—6825(2006 J24—0034—02
作者簡介:馬天樂(1997—),女,漢族,山東省青島市人,藝術設計碩士,單位:云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云南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