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了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我們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學中加以引導與滲透。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要求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要承擔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采取切實得當的方法將是我們探究的重點。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古詩文教學;滲透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凝聚匯集在政治、哲學、經濟藝術以及生產生活中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所以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再加以繼承和發展。當今社會,隨著其他國家的多元化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強烈沖擊,這勢必影響到國人的文化自信。而這種文化自信不僅僅來源于國家意識層面的肯定與引導,也源于自身的文化熏陶。文化熏陶更大層面來源于在受教育階段的學習,因此這就要求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高度關注和重視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這種重視的體現就表現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當然這種滲透是多方面的,筆者就古詩文教學淺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是如何做的。
一、以興趣了解文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接觸古詩文的初始階段,我就注重引導學生“探索”新知,在“探索”中不斷成就獲得感,從而更加激發他們的探索欲,而這種探索欲是興趣的最好證明。隨著興趣的增加,他們了解的會更多,這就完成了我們的初步目標--對傳統文化的初步認知。如在教學《論語》十二章時,學習初始,我分組布置了兩項活動:“我認識的孔子”以及“了解儒家思想”。同學們利用網絡以及課外書搜集很多信息,所以在第二天的教學中,同學們踴躍回答。這樣學生們不僅了解到課下注釋的內容,還擴充到對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有了初步認識。進而我們就學生所涉及到的“施仁政”、“注重禮”等方面進行適當的拓展,在拓展思辨過程中就明確了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當然興趣不能僅靠學生的探索,也要靠教師在教學中巧妙的引導。如在教學文言文中經常會遇到古今異義的現象,學生由于無法理解字的古代意義,也就導致識記的困難。所以在教學時要追本溯源,在這追本溯源中,學生識記意思還了解到一些文化知識。如在教學《岳陽樓記》以及《魚我所欲也》時,學生對“沙鷗翔集”中的“集”以及“一豆羹”的“豆”的意思不夠理解,因此我在教學時針對這兩個字進行補充。“集”把它拆成“隹”和“木”。“隹”短尾鳥的總稱,“木”指樹,合在一起是鳥在樹上即鳥停歇在樹上。“豆”字,在教學中,我“寫”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豆”字,同學們一方面看到“豆的形狀”,另一方面也了解到文字的演變過程。在這兩個字意思的教學上就引導學生認識了中國的造字法中的會意以及象形。這樣一方面識記了意思,另一方面了解到漢字文化。
二、以解讀文本挖掘文化
古詩文中所包含的知識點眾多,這也就折射出背后有關傳統文化的點很多,所以在教學古文時,教師首先要將所教課文中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點找出來,進而思考在教學中如何來滲透。我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時,針對所包含的文化元素進行了全面有效地文本解讀。
本文選自六朝志人小說《世說新語》中的《方正》一門。魯迅曾這樣評價:“而《世說》這部書,差不多就可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書”。 筆者認為作者通過寫七歲的元方的表現來呈現出一位萌芽中的名士。我們深度品味文章,一位率直、講信、懂禮的小名士躍然紙上。文章中以語言——“待君久不至,已去”、“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寫出七歲的他就懂得為人要講誠信,懂禮,以“入門不顧”這一動作寫出了元方“道不同不予為謀”交友原則。筆者在執教這課的時候,文章中元方的這種誠信、懂禮的優秀品質,正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的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優良傳統更需要我們傳承。古人說“文以載道”,我們通過對文章的學習,讓學生們學習元方的優秀品質,懂得更多的道理。教學環節中有這一設計:“從文章中圈劃有關描寫元方、客人的語句,說說他們分別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學生回答得很容易,他們以語言與動作描寫為切入點,迅速找到關鍵句,然后以元方的“無信、無禮”為出發,自然而然的概括出客人的無信、無禮,元方講誠信、懂禮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通過這一環節同學們知道了古人注重“信、禮”,但這只是知其然,筆者覺得學生要想更好地理解,需要知其所以然,所以適時地補充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對“信、禮”的重視,同時也聯系時代背景和作品特色,這樣學生們就有了較為宏觀的認識,當然我們也要與時俱進,讓同學們結合實際談談講信用與懂禮的意義。有了這樣的文本解讀,就能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地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
三、以誦讀體悟文化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載體的古詩文需要我們朗誦,在誦讀中體悟情感。所以在教學中很注重誦讀法的應用。課堂上的個讀、齊讀、教師的范讀,甚至有些課文如《唐雎不辱使命》進行的演讀,多種誦讀方法應用,豐富了讀的形式,也加強了學生對文章的了解。另外課堂之外的誦讀也可以加入,如開展“文苑詩詞”活動,學生通過活動展示自己誦讀的成果,另外組織學生觀看《中國詩詞大會》以及《經典詠流傳》的文化類節目,能夠開拓學生的眼界,讓學生感受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魅力。
總之,正如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所說的“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同時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也是貫徹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我們作為文化的傳播者,一定要利用好課堂這一主陣地,加強優秀文化傳統的推進,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而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為實現文化自信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參考文獻
[1]蔡琴.《中學古詩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繼承》
[2]《語文課程標準》.
作者簡介:董秀娟,1989-04,女,籍貫:皖長豐,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濱湖校區?安徽?合肥?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