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英
摘要: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科開始注重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這是因為學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素養和能力,才能夠將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更加靈活地運用在成長歷程和生活實踐中,發揮出學科教育的價值。對于高中歷史教學也是同樣的,應該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和發展的觀念看待事物,能夠從當前的學習內容中總結出相應的理論知識。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歷史學科素養教育的過程中,就應該充分重視教學案例的應用效果,能夠在課堂上給學生展開一些生動的歷史案例,促進學生對于歷史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關鍵詞:高中歷史;學科素養;培養案例;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0-0085
歷史學科素養對于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需要掌握和理解的內容很多,具備一定的歷史素養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這反過來也能夠推動歷史教育進一步發展。而在眾多的學科素養培育模式中,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比較全面和詳細的教學方式,能夠在課堂上給學生進行更加細致化的教學體驗,能夠從教材的歷史案例中選擇符合要求且生動有吸引力的資源,助力整個高中歷史課堂能夠更有效果,能夠給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用案例進行學科素養的滲透。
一、高中歷史學科素養的內涵和分類
新時期的教育目標在于給社會發展培養大量的優秀和全面性的人才,使其能夠運用自身的知識給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這就要求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對于學生學習潛力的挖掘,能夠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信念和能力[1]。歷史學科素養要求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歷史思維和核心能力,其中包含對于學科理論、思維、方法、能力和價值觀等的培養和建立,使學生在學科素養的熏陶中真正實現歷史的教育目標。
從歷史學科的角度來看,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中所需掌握的素養大致分為幾個方面,分別是:其一與哲學相關聯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以客觀發展的眼光看世界,揭露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要素和規律等,要求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透過現象看穿本質,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能夠將唯物史觀作為自身思考歷史問題的科學理論支撐;其二是時空觀念,因為不同的歷史事件都是發生在一些特定的時空背景下的,因此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對待每一件事情都應該結合當時的時間和空間要素,能夠在總結歷史發展時期和發展地理位置的基礎上,在時空變遷的過程中探究歷史留存的意義;其三是史料實證的能力,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許多知識并不是憑空想象和捏造的,而是需要利用一些真實記載的歷史資料來進行一個驗證的過程,有些史料是在課本上有所體現的,有些則需要學生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合,篩選其中真實、客觀的一部分作為論證的素材;其四是歷史解釋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和掌握史料的基礎上,對于某一件具體的歷史事件進行分析、解釋、判斷、評價等的過程,學生要明確歷史事件的因果和聯系,運用全面辯證的思維去評價歷史[2];其五是學生應該受到歷史的啟發,具備強烈的家國情懷,這也是人文觀念的強化和抒發,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更加具備社會責任感,具有民族精神和凝聚力,能夠以史為鑒,在新時代背景下為推動國家繁榮發展強化核心價值觀,為社會歷史變遷貢獻力量。
二、當前對于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培育中存在的問題
1.應試教育思想較重,學科素養培育重視度不足
在高中階段,歷史作為一門主要的課程,無論是在日常的課程安排,還是期末的考試占分比等方面都占據相對重要的位置,因此極大地影響了高中的歷史教學模式。大部分教師和學生由于需要面對考試的壓力,從而在教學中持有比較重的應試教學思想,將歷史學習的功利性看得比較重要,以學生的歷史知識掌握情況和考核分數作為考查的重要指標。但是在核心素養教學背景下,這樣的教學思維顯然是有限制的。現階段的教育更加注重對于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育,因為這是一種全面性的學習能力,只有具備學科素養,歷史學習成績才能夠實現穩定提升。
2.歷史課堂流于表面,缺乏對于具體案例的探究
在大部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會沿著教材的順序和進度進行授課,因而在課堂中所講解的一些歷史知識點并沒有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深化的解讀過程,教學內容流于表面,學生在此過程中并沒有掌握和學習到很多實質性的東西。這也是造成現在很多學生雖然學過歷史,但是對于歷史發展卻一知半解的原因。在歷史課堂中缺乏一定具體教學案例的分析,教師只是給學生進行普遍性的教學內容傳遞,至于學生究竟掌握了多少內容,則在課堂中無法體現出來。將一個個獨立的歷史知識點進行案例的總結和分析,是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重要步驟,缺少了這一部分的內容,學生就很難建立起上述五個方面的素養和能力[3]。
3.教學目標并不明確,歷史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性
當前高中歷史教學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教學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和目標的,教師只是按照教學的流程和進度按部就班地進行課程推進,但是對于學生學習方面的考查和能力培養并沒有明晰的教學思路。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充分認知和理解歷史學科素養培育的幾點要求,能夠從這幾點的內容出發,針對當前的歷史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的改革。此外,歷史本身就是一門人文學科,其中要涉及大量的文字性信息和知識點,如果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會引發學生的厭倦,因此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也是當務之急。
三、運用案例教學模式有效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策略
1.深挖歷史案例教學價值,結合課程目標進行備課
案例教學的方式是將以往歷史課堂的知識點進行內容的教學填充和細化,能夠運用一些真實的歷史資料和素材來展現知識點結論,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對于案例有充分的理解,才能展開進一步的學習活動。因而,教師需要深度挖掘當前歷史教材中的案例,能夠有目的性地準備教學大綱,合理規劃課程安排,設置案例問題分析等,使學生能夠透過一個個案例來審視歷史。例如,在部編教材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中,教師可以將“辛亥革命”這個重點知識作為案例展開教學探究,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看待革命的意義,從“武昌起義”到“中華民國成立”再到《臨時約法》的過程顯示出政權的奪取、建立和鞏固的過程,學生應該運用客觀全面的方法論進行學習研究,教師也應該在課程中合理地設置教學環節,進行科學的備課。
2.注重歷史課堂情境營造,促進學生發展歷史思維
案例教學的目的在于能夠讓學生將歷史事件與現實情況充分地結合在一起,能夠從中發掘更多的歷史關聯,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加深時空觀念,能夠在分析案例時將其放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下進行學習和反思[4]。例如,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一課的內容時,可以引用一些真實的二戰以及戰后的事件進行分析,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國際秩序進行詳細分析,能夠從二戰的結束到國際秩序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分別都是怎么進行發展變化的,這樣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這需要結合戰后的政治和經濟情況進行合理分析,使學生不斷地提升自身歷史思維,能夠在洪流般的歷史發展中保持時空探究觀念,深入案例中展開有效的學習。
3.建立歷史課堂學習小組,合作完成案例探究活動
為了提高歷史案例教學的效果,切實加強學生的學科素養,就應該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形成合作意識,針對教師提出的歷史案例進行分組探究。學生在課堂上組成一個個學習小組,能夠在史料論證的過程中各自發揮作用,篩選更多的史料內容作為論證的基礎,凸顯自己的探究能力,并高效地完成教學案例探究。例如,在學習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時,對于“第5課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可以選擇一些工業革命時期的史料案例,說明工業革命是怎樣一步步發展變化的,其中可以包含一些新科技的發明,推動了社會發展。學生可以在課下進行工業革命相關史料的整理,在課堂上與大家進行分享,不斷補充歷史課堂的教學內容,在合作的過程中順利地完成案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通過真實歷史資料對于案例形成客觀的評價和解析,從而在史料論證和歷史解釋兩方面的學科素養中發揮出教學價值。
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明確認識到歷史學科素養的內涵和重要的幾個方面,對于當前素養培育方式進行審視,在教學中總結問題癥結,運用案例教學的方式不斷探究新的歷史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在理論、思維和能力等方面全面實現歷史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崔增書.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探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9(15):10-10.
[2]湯萍仙.在歷史案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學素養——我的教學探究心得[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10):30.
[3]孔繁敏.歷史教學中關于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考和探索[J].山西電教,2019,No.163(3):29-32.
[4]唐小林.淺談高中歷史學科素養及培養途徑[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6):146.
(作者單位:福建省建陽市水吉中學35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