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是一個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象征。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傳承,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對非物質文化物品的保護與傳承進行了探討,并對非物質文化物品的保護與傳承提出了具體的措施與策略,從而促進我國文化建設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方法和應對策略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世界中長久生存,是因為它擁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豐富多彩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團結的重要體現。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困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迫在眉睫。
一、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一是準確把握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傳承的形式來了解其歷史價值和歷史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可以幫助人們從更深的角度認識歷史,在相應的啟發下更好的開發傳統文化資源。二是文化創新的需要,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形式不斷創新,通過對當地文化的有效吸收,可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找到文化的精髓。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可以揭示新的文學藝術。三是符合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實際需要。文化的多樣性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面臨更多的選擇,在不同文化的影響下,人們的綜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1]。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現狀
(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認識不足
中國本身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缺失直接關系到后續傳承和保護,當今社會,資源的開發利用存在諸多困難,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問題。
(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指導
為了進一步促進青少年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傳承,我們必須積極引導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目前,從整體上看,文物部的指導力度還不夠,我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嚴重不足,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獨立傳承,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動發展。此外,政府宣傳體系的引導作用尚未建立,積極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未得到廣泛應用。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不完善
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并不是一種穩定的文化。它是一種動態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會不斷更新和變化。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傳承是密切相關的,人際關系作為文化交流的載體,應該受到重視,過去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口頭和書面形式進行傳承,但目前,這種方法不適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也不適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遠發展。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限制了傳承人的數量,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廣泛傳播和傳承,這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2]。
三、采取相應措施,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一)合理界定遺產項目,進一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經過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價值。結合時代特點、專業知識、優秀技能,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核心項目的瀕危程度,申請不同層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首先,加強宣傳,為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要求地方政府主動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開展各類宣傳活動,從而進一步提高公民的參與程度。其次,合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是一項系統而全面的工程,需要各級政府、中央和地方推廣機構以及非物質文化專家的協調配合,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進一步調動全社會積極性,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三)建立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體系
地方有關部門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只有積極鼓勵公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充分調動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積極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播。各級政府、公共文化機構和新聞媒體要因地制宜做好宣傳推廣工作,為公眾充分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開窗口。相關教育機構也可以根據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制定相應的課程或培訓,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相關知識,鼓勵人們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傲,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體系。
(四)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社會價值,實現產業化
在保護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實性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其現代社會價值也十分重要。同時,應該充分利用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有效結合,在發展旅游、文化和創意產業時,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例如,它包含了一些民間藝術,手工藝品和一些地方特色,通過產業發展模式,逐步整合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形成中型盈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從根本上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期保護和發展問題。
(五)加強采集普查工作
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播的關鍵階段,詳細記錄相應的民俗文化,為政府制定相應的保護計劃和文化發展戰略提供了相應的準備。普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普查中,要注意相應形式的文化遺產,同時,也要關注文化遺產的傳承者。
通過調查,確定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更詳細的分類,在檔案制度化、規范化的基礎上,順利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六)提供充足的資金,加強文物保護和傳承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如果前期工作缺乏相應的資金支持,征集工作將面臨諸多問題,對于這種現象應該投入足夠的資金。例如,在優化地方文化藝術檔案設施的基礎上,推進國家文化藝術檔案建設。如果資金不到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不完善的。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要對典型文物項目給予重點扶持,對傳承人給予相應補助。隨著經濟支持力度的逐步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遺產保護可以更加和諧[3]。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工程,任務艱巨,時間緊迫。因此,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既是文化創作者的歷史責任,也是新時期文化工作的重要內容。政府行為是公民行為的領導,加大投入,培養專業人才,采取具體保護措施,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程。
參考文獻
[1]萬小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公共文化服務創新[J].參花(上),2021(06):126-127.
[2]隋佳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域下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探析[J].當代旅游,2021,19(13):87-88.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藝術研究中心 ?云南 ?文山 ?663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