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寬
摘 要:隨著國有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的實施,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高,博物館應大力推進博物館收藏品向展品轉變,舉辦更多不同的展覽。傳統的展覽方式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也無法滿足人們對文化的追求。基于此,文章主要對博物館收藏品向展品轉變進行研究。
關鍵詞:博物館;收藏品;精神文化
0 前言
眾所周知,博物館的收藏品標志著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博物館建設也標志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博物館內豐富的收藏品也體現了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全面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文化需求也越來越高,社會對博物館職能要求也不斷增加,博物館發展日益壯大起來,對社會的影響也隨之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類博物館和科學中心的建立,它們都是依托科技類展品開展科學教育的社會教育機構,由于各自展品的屬性和特點不同,兩者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有很大差異。科技博物館以承載科技發展歷史文化的藏品為科學教育的主要資源和載體,科學中心以體驗感受科學原理的互動展品為科學教育的主要資源和載體。科技博物館建立之初也是以收藏、研究為重點,之后強化了教育功能,但科學中心興起之初就把互動體驗和教育作為基本的重要課題。目前教育已成為博物館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要想為觀眾提供更多種類豐富的展覽,就應積極推進博物館的收藏品向展品轉化。
1 收藏品向展品轉化的必要性
隨著博物館收藏品不斷向展品轉化,人們對博物館的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博物館既要有服務公眾的意識,又要有基礎的展示能力,不斷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展覽、普及歷史文化知識。博物館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這些要求也為博物館收藏品的保護研究、利用和向展品轉化帶來了積極的作用。同時要積極推進展示方式的變革,促進文化的不斷發展,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收藏品不斷向展品轉化,可以從不同角度展現歷史文化和偉大的創造力,人們通過參觀博物館能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歷史及文物知識,能感受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培養感情,升華感情,提高文化自信心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公眾的意識形態、道德和文化素養。
2 收藏品向展品轉化的前提條件
參考相關資料,博物館收藏品的理解可以這樣概括,即反映自然界發展和變化、人類科學以及文化進程,具有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博物館收藏,它是由博物館根據自己的性質、責任和社會需要進行檢索、確定和選擇的,是能滿足人類收集標準,且完成登記目錄和其他條目步驟的文化遺物和自然標本。收藏品收集、保護是博物館存在的物質前提,是博物館設立不可缺少的項目,也是進行展示、科學研究以及各種文創產品設計參考的實物材料。博物館里的所有業務都與收藏品密切相關。如果沒有收藏品,博物館就不能像往常一樣開展業務。收藏品的質量是衡量博物館社會價值取向的主要指標。
收藏品是人類社會發展和自然進化最可靠的證據,可以反映不同領域,并從側面展示事物的本來特征,是了解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原創素材,可以為人們提供各種歷史信息,為科學研究提供重要的直接信息,幫助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自我和歷史。收藏品是國家寶貴的科學和文化財富,而且很多收藏品本身就是當時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絕妙制造技術的載體,實用價值很大。
收藏品是具有真實歷史、科學技術、教育和故事特性的人類智慧集合,許多收藏品能給人帶來樂趣,它也是藝術成果和文化質量的載體。目前博物館收藏品種類眾多,數量豐富,包括古人留下的文化遺物、考古發掘的文化遺物、收集的天然標本、科技成果、工業遺產、農產品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內的收藏品數量不斷增多,遠遠超出了以往,以前博物館只收集過時的舊物件,現在的博物館也開始收集最新、最先進、最具代表的科學技術成果及文化成果。
3 從收藏品到展品的轉化模式
博物館內的展品屬于工件,但不一定是展示工件。若是文化物品和天然標本只保存在庫房里,就無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只有離開了庫房來到展覽廳,才能充分發揮它的教育作用。對于博物館來說是先有收藏品,之后收藏品才轉化為展品,也就是說收藏品是前提和基礎,沒有收藏品也就沒有展品,更沒有辦法舉辦展覽,進而也就沒有好的展示方式。與展品相比,博物館的收藏品量大、范圍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收藏品是普遍受歡迎的,展品是具有代表性和特別的,所以展品被認為是具有代表性、象征性的優秀文化遺物及標本收藏品。博物館內的收藏品由于展示條件、展示質量、安全性、資本、時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很多收藏品無法展示,實際展示的收藏品很少。收藏品和展品是可以相互交換的,博物館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定期或不規則地補充、交換展品。在展覽活動上展出的收藏藝術品就成了展品,交換后的展品來到庫房時,它們就被稱為收藏品。
收藏品決定著博物館質量、博物館水平,是博物館所有業務活動的基礎。收藏品轉化為展品使用后,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博物館的職能,充分利用博物館的講解服務和線上教育平臺,普及歷史文化知識,傳播社會正能量。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機構,應最大限度地利用人的才能,展示收藏品的文化價值,為人們服務,造福社會。
在研究收藏品向展品轉化時,我們應對轉化的展示方式和路線進行分析,簡單來說,收藏品轉化成展品,有實體展示和數字在線博物館展示兩種方式,有精品展示和庫房掛牌兩條路線。實物展示大家都比較熟悉,就是將展品擺放在博物館展廳中供參觀者欣賞。數字在線博物館展示是對現有的博物館數字資源進行整合和深度開發,以互聯網為載體,建立一個方便快捷的博物館,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博物館內的藏品進行開發、傳播、展示和利用,也就是常說的“互聯網博物館”,其靈活性和豐富性能極大地滿足觀眾的文化需求。
“倉儲式陳列”近來也在博物館展陳中被普遍使用,倉儲式陳列是指在展覽中借用庫房空間的置物方式布置而成的局部空間。倉儲式陳列信息密度大,在展覽中會給觀眾帶來視覺張力和空間壓力。據悉,故宮博物院打算在倉儲式陳列方面進行嘗試,屆時將有條件把保存在庫房中的一百多萬件文物展示給觀眾,擴大故宮博物院展覽的影響力,這無疑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值得稱贊,一些博物館也可以借鑒。
倉儲式陳列展覽作為一種非常規手法,只有在確實需要的時候才能為參觀者帶來正面的效果,一旦濫用,往往會摧毀良好的觀展體驗。我們也應該明白,博物館內所有的收藏品并非都具有轉化成展品的意義,展覽也不是簡單地把收藏品擺放在展廳中,展覽置物的基本原則應盡可能地照顧人的參觀習慣,選擇具有代表性和特別的優秀收藏品作為展品。
4 推進收藏產品向展品轉型的方法
推進收藏品向展品轉化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4.1 增加展示區的方法
積極推進收藏品向展品轉化最直接、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增加展示區,展示面積的大小決定了展品的數量以及從收藏品到展品的轉換強度。
4.2 舉辦特別展覽
舉辦特別主題的展覽活動往往可以展示更多的收藏品。例如在常德博物館的收藏品中,青銅鏡是一種數量多、工藝先進、紋飾豐富的文物。在以常德歷史遺物為主題的展覽活動中,一般展出的青銅鏡可能不足10面。然而如果是以常德青銅鏡為主題舉辦展覽活動,這樣一來許多青銅鏡就能從收藏品變成展品,也能讓更多的人可以理解和欣賞常德地區收藏的青銅鏡。同時,博物館還可以舉辦一場充滿活力、簡短且集教育、智慧和有趣為一體的臨時特別主題展覽活動,促進博物館內的收藏品向展品轉化,這是滿足不同觀眾多種需求的有效方法,能使觀眾在博物館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和文化藝術樂趣。
4.3 固定展覽的內容需要不斷更新和重新組合
博物館的固定展覽需要結合自身的定位和館藏文物的特點,經過策展人的策劃、陳列、宣傳,以科學嚴謹的體系,構建出博物館的常規展覽,基本上應該達到一說出博物館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它的展覽特點和內容。有的博物館其常規展覽的展品幾十年來一成不變,使博物館常規展覽缺乏新意,無法吸引觀眾的眼球,也很難讓人們再次進入博物館。根據展覽和博物館的實際情況,可以嘗試改變展覽方式,或大范圍地更新和改變展品的內容,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同時有條件的博物館應定期更換不同的展品,滿足觀眾的參觀需求,增強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4.4 博物館間應加強交流、合作
在收藏品所有權不改變的條件下,需要了解一些博物館的收藏品資源,加強交流合作,互相補充展品和共享資源。這種方法適合我國的中小型博物館,因為中小型博物館藏品數量少、種類少,通過交流合作,可以將更多的收藏品列入展覽,獲得在觀眾面前展示的機會。
5 做好博物館收藏品的保護工作
博物館需要做好收藏品的檔案管理工作,對館內展品進行全面整理,以建立明確、清晰和完善的相關藏品檔案管理體系,確保文物得到規范化管理,做到專人負責,妥善保管,有效保護收藏品的安全。
首先,對收藏品要進行預防性保護。預防性的保護主要是為博物館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盡量減少藏品損壞。需要注意溫度、相對濕度、空氣過濾、光線、害蟲、文物的操作方法和應急處理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在日常保護中,應對藏品進行全面檢查,無創檢測,采集藏品各方面的信息,認真書寫藏品狀態報告。
其次,在收藏品的修復保護方面,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并保證修復遵循可逆性原則、可識別原則和最小干預原則。做好藏品的保護修復工作的同時還要做好研究工作,博物館內相關研究的人員要與其他學術機構加強交流合作,了解學科的最前沿信息。
最后,要做好展品的安全展示工作。博物館舉辦展覽活動時,藏品的包裝、運輸以及展臺的設計、布展等都是非常專業而嚴謹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展品存放的具體環境。比如紙張藏品需要注意溫濕度的急劇變化、光和氧化物的侵蝕、昆蟲的腐爛、霉菌和機器的磨損,金屬文物應杜絕或是延緩其繼續腐蝕,竹器和漆器要防止過分干燥和腐爛,巖石文化遺物要防止表面風化等。
6 結語
綜上所述,應積極地把博物館的收藏品轉變成展品,盡量多地展示博物館的收藏品,使它們獲得與觀眾見面的機會。藏品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教材,是公共文化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藏品向展品的轉化不僅需要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支持,還需不斷改革和探索,才能夠使公眾領悟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夏千惠.博物館收藏品向展品轉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9.
[2]皮云豐.大力推進博物館收藏品向展品轉化[C]//陳建明.博物館學文集8.長沙:岳麓書社,2019.
[3]李金晶.新時期博物館收藏品工作的探討[J].活力,2019(24):148.
[4]龍金晶.淺議科技博物館收藏品與科學中心展品的區別與聯系[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9(4):22-2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