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麗紅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高質量發展,中小學校教師對教學效率的重視程度明顯提升,對課堂練習設計也有更高的要求。小學階段數學課堂練習是提升學生數學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就現階段的數學教學而言,大部分教師因對課堂練習設計的重視程度不夠,難以發揮課堂練習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作用,反而加重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逆反心理。基于此,如何巧妙設計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是當前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內容。筆者結合五、六年級數學教學的實例,結合課堂練習設計的短板和不足,簡要分析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有效性;現狀分析;策略探析
小學數學學科是鍛煉學生理性思維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蒙價值。五、六年級數學知識涉及面廣,難度驟增,而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運用又離不開課堂練習的支撐,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要特別注重設計好課堂練習環節,不斷幫助學生強化對新知識的記憶,讓他們在題目練習中深化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現階段的數學課堂練習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才能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的現狀分析
第一,課堂練習題目難度缺少層次。傳統數學課堂練習環節主要鍛煉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程度,但不同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快速理解和掌握能力會有所不同。在課堂短時間內,吸收和消化能力較強的學生需要更高難度的題目作為練習,而吸收和消化能力薄弱的學生則需要基礎性題目來鞏固基礎知識。有些數學教師設計的課堂練習題目缺乏層次感,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設置層次化和有梯度的練習題,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個性化發展受阻。
第二,課堂練習缺乏師生有效互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練習設計是以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提升為最終目標的。課堂互動旨在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課堂的教學質量,但部分教師認為課堂練習單純是只屬于學生自身的任務,忽視了在課堂練習中師生雙向互動和雙向反饋。師生在課堂練習環節中實現雙向互動,才能幫助教師發現學生解題的困難之處,而學生也能快速找到解決題目的突破口。誠然,有一部分教師單純從個人的教學目標達成出發,忽視了學生的課堂實際體驗。
第三,課堂練習數量和形式不合理。部分數學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中,習慣偏重于“熟能生巧”的原則,認為題海戰術必然能帶來理想的效果。課堂練習的多且雜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抗拒情緒,勢必不利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有序開展。課堂練習形式的單一性導致課堂練習難以發揮真正的作用,缺乏操作練習和實踐練習等形式,學生對課堂練習的興趣逐漸降低。
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有效性的策略探析
第一,立足教材內容設計層次性的課堂練習。教師在布置練習題目時,應當立足教材內容,以小學生的知識水平為依據,注重練習的針對性、實用性,科學設計課堂練習,才能進一步提升課堂練習的效率與質量。例如,在進行五年級數學上冊《倍數與因數》的教學時,教師不妨結合教材內容,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向他們布置三個不同層次的課堂練習題。對于班級中的一些學困生而言,其練習題設計應當突出數學概念和特點為主,如24÷6=4和7×3=21中,讓他們說出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針對一些中等生,教師則要適度加深難度,像果籃子里裝有蘋果不到20個,這個數既是5的倍數,又有因數是3,蘋果的數量是多少?針對一些基礎扎實的學生來說,教師在設計練習題時,則需要再加深問題的探究性,像某小學周一要舉行升旗儀式,把全校學生按照12個人為一組,或10個人為一組,或16個人為一組都可以分完,那么這間小學至少有多少個學生?這樣教師通過立足教材內容設計出遞進式的練習題,就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從而進一步增強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第二,針對小學生興趣靈活設計課堂練習。數學教師課堂練習設計實踐中需要充分研究和把握五、六年級學生的興趣點,從提升學生課堂練習的參與積極性入手,才能進一步增強課堂練習的有效性。例如,在講授五年級數學上冊《軸對稱和平移》的內容時,關于平移練習的題目主要是為了考察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這時數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練習題目時動手操作,將在格子圖中的圖形用課前準備好的橡皮擦代替,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感受圖形在格子圖中的平移變化,從而強化關于平移規律的理解。教師通過有目的設計動手操作的課堂練習活動,迎合了小學生好玩的心理特征,特別是對學困生而言,有助于增進他們對平移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使其對平移練習的學習興趣得到大大提升。
第三,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生活化的課堂練習。實現生活化的課堂練習設計,能輔助學生準確理解數學題目,促使他們學會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基于此,數學教師要學會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將原本晦澀且抽象的數學問題具象化,從而強化學生對數學理論的深刻認識。例如,在教學五年級數學下冊《確定位置》這一與學生生活高度關聯的知識時,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學校的簡易版平面圖,將學生熟悉的校園以平面圖的形式呈現,調動學生在生活中的東南西北方位體驗感。數學教師可以任意指出兩個建筑物,并讓學生規范化說出兩者的位置關系,不僅能夠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學生的方位意識,還能讓學生在課堂練習中感悟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的強關聯性,認識到數學知識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來源于生活實踐的,感悟到數學在生活實際中的存在價值。
第四,設計開放性練習題目以發散學生思維。數學課堂練習肩負培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使命,教師要強化對學生思維活躍度的培育,激發他們的創新創造思維。有些數學題目只有唯一解,但獲得唯一解的方式是多元的,重視開放性練習題目能夠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師不能拘泥于單一的書面練習形式,而應當重視課堂練習題目的多元化。口頭練習、時間練習、成果展示練習能吸引學生在反復思考中獲得最優的解題方案。例如,在教學六年級數學上冊《分數混合運算》的有關內容時,數學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多個分數,引導學生在其中隨意選擇數字和計算方式并通過混合運算獲得提前設定的數字。在此類開放性題目設計中,學生之間通過競賽pk的形式,能夠進一步鍛煉他們的反映能力和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思維潛力,有利于學生學習參與積極性的提升。
第五,設計少而精的課堂練習題目。數學教師需要將有代表性和有特色性的題目帶入到課堂,結合過往的教學經驗,將學生容易出錯的知識點總結歸納到題目當中,才能提升課堂練習設計的有效性。例如,在進行六年級數學下冊《比例》的有關內容教學時,有些學生總是把內項和外項混合,此時,數學教師可以在設計比例練習題目時,需要向學生強調注意內項和外項的分布,合理避開易錯點。少而精的練習題也需要數學教師設計難度不同的題目,因人而異設計課堂練習活動,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接觸最適合當前水平的題目,以提升課堂練習設計的有效性并促進學生共同提高。
總之,課堂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是在知識點講解后應用知識點的重要方式。課堂練習可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水平,能推動學生合理的數學體系的構建。因此,數學教師要牢記樹立新課改理念,全面審視當前課堂練習的現狀,基于教材內容和學情實際,不斷改進和優化課堂練習的措施,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獲得良好的課堂練習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廣勛.優化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的探索與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19(10):91-92.
[2]孫瑜.優化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的探索與實踐[J].發現(教育版),2018(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