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浩然
摘要:認知教學法不僅可以更好的幫助教師進行語言教學,還整合了學習者的認知特點和規律,使學習者的能力可以獲得全面的提升。認知語言的教學法充分考慮語言學習者的認知品質和認知規律?;A英語詞匯教學是專業基礎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如何有效地進行基礎英語詞匯教學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教學法、基礎英語、詞匯教學
1.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認知教學法
1.1認知法
認知語言學的構建是以喬姆斯基的轉換理論為基礎的,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語言習得機制的假設,詮釋了語言學習的過程。區分語言技能和言語行為。認知教育法提倡在另一門語言課程中培養學習者的智力。認知教育可以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綜合運用創造性語言。這證明了一種強調語法學習和智力開發的語法翻譯方法,即現代語法翻譯方法。
1.2認知教學法
認知教學法的目的是將認知心理學的原理應用于外語教育中,并在語言的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習者的認知能力。認知教學法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獲得與母語相同的目標語言能力。教師提供的情境和作業應該促進學生的語言創造力,特別是為了讓學生在真實的對話中實現所學。語言行為應該不斷地更新和改變。學生應該學會發現語言的規則,而不是像機器一樣的進行學習。因此,認知教學法應該在課程中進行語言實踐和討論。即學生應該理解他們應該做什么,部分學者認為德性的認知教學法并不是一種新的理念,因此又被稱為“先進的傳統教學法”。
1.3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認知教學法
認知語言學是以認知語言學為基礎的一種語言認知教育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注重觀察和實施學習者的認知特點和規律,而且注重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也注重對學習者的理解和對語言規律和現象的認識,運用一些認知語言學理論指導語言教學。Peter Skehan(1998)指出,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認知方法更有效。
1.4相關的認知語言學理論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經驗哲學。約翰遜(199)把認知語言學的基本理論思想歸納為三條基本原則。第一種是經驗思維,它符合唯物主義存在決定思想和意義的基本觀點。因此,經驗思維作為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具體表現在思維、知識和意義來源于可感知的生活經驗。國內有相關學者指出:人的意識是建立在對自我和空間的理解之上的。通過相互作用,它逐漸從具體到抽象,并從抽象再到現實。認知語言學理論是以現實世界的社會經驗為標準的。認知語言學家的共識是語言是基于感覺的。因為認知往往是建立在經驗之上的,所以它也是一種學習和認知的過程。
2.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認知教學法在基礎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2.1基礎英語與基礎英語詞匯教學
基礎英語是大學新生的一門基礎課,也是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任務之一。其目的是鞏固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知識,為學習者未來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當然,基礎英語也對學習者提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教學要求:第一,與公共英語教學要求相比,基礎英語教學的要求更高。第二則是是公共課詞匯和語法,學生不僅要具有大量的詞匯積累,并要有較強的外語閱讀能力,同時還要有扎實的語法基礎。在音標、詞匯和語法三要素中,詞匯尤為重要。然而,部分學生的詞匯量仍然非常有限,他們的詞匯量需要加強。因此,在低年級學生中,除了提高錯誤發音的練習和鞏固語法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擴大學習者的詞匯量,提高他們詞匯的運用能力。因此,基礎英語詞匯教學是必不可少的。
2.2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在基礎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如上所述,語言是基于人類對客觀世界經驗的理解,即語言是經驗性的。希臘哲學家曾說過“人是萬物的尺度”,這說明人的心靈具有“體感”的特質,往往以自己的體感作為衡量周圍世界的標準,因此常被用來理解和表達身體其他部位的事物,英語中許多代表人的部分的詞都是通過隱喻和方法論為其他語義領域設計的,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其他語義領域。從語言與情感的關系來看,文學意義在語言中的發展經歷了與情感相同的路徑。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的知識和語言是建立在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的。如果學生能夠借助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來幫助他們實現詞匯和意義的發展,那么他們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學習使用詞匯。本文認為,詞語的使用是以人的身體經驗為基礎,沿著具體到抽象的道路發展的。
3.結束語
基礎英語作為外語專業低年級的基礎學科,并且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詞匯作為是外語學習的三大要素之一。所以,在目前的英語基礎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習者的認知要素(記憶規則、認知規則、興趣等)形成一定的了解,并根據認知語言學的教學法理論來制定相關的教學方法,以便更好的進行基礎英語的認知教學。
參考文獻:
[1]林富.基礎英語詞匯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11):56-57.
[2]張語軒,梁燁,李蘭杰.夯實英語詞匯教學的理論基礎——讀《英語詞匯教學與研究》有感[J].海外英語,2020(14):155-156.
[3]朱曉琴,徐李潔.基于認知語言學的教學法與基礎英語詞匯教學[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6(04):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