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文化是涵養的根本,文化是成功的基石。本文論述了加強文化建設的意義作用方法。
關鍵詞:文化建設;意義;作用;方法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涵養的核心,是軟實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良好形象的標配。要從以下方面加強文化建設。
一、要用文化鑄就靈魂。
靈魂是生命和事物存在的意義內涵和價值。一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鑄就五千年燦爛文明。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文明古國源于文化古國。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和”。政治經濟文化均圍繞“和”核心演變,如“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合作共贏”、“和平共處”、“協和萬邦”等。以“和”為核心的文化,促成了世界文明古國五千年沒有間斷過的唯一的國家。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內以“和”為核心的統治方法——“固本興邦”,即用民本主義思想統治國家,不論過去現在未來,民本主義思想具有真理性永恒性。水可以載舟亦可覆舟,這既是自然規律又是社會規律。對外以“和”為核心的外交戰略——“協和萬邦”。包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人類命運共同體外交思想在內的中國外交戰略,全部是以“和”為核心的。“和”文化構建了五千年不變的價值觀。“和”也是價值觀的內核。“服從”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價值觀核心,是“和”文化的演變。儒家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靈魂,是封建社會價值觀的靈魂。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實現了封建社會統治方法和社會價值觀的統一。“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即絕對無條件服從,這是封建社會的糟粕。五常“仁義禮智信”幾千年來仍然富含先進文化元素,具有中西方文化的交集,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元素之一。主張依法治理的法家文化,是一種理性文化思想,為中國依法治國做出了重要貢獻,法家文化雖然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內,但她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文化依據,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治國依據。道家文化主張無為而治,彰顯了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尊重規律的先進文化思想,是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文化依據和高質量發展依據。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血脈和基石,是中華民族文化靈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治國理政提供了文化支撐。二是中國紅色革命文化開創歷史新紀元。中國紅色革命文化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新文化,其文化底蘊雖然不深,但影響是巨大的和翻天覆地的。紅色文化最大的特點是革命性。紅色文化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文化,紅色文化服務人民群眾的文化,是向一切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宣戰的文化。紅色文化是創新文化。其創新性填補了中國先進文化的空白。三是中國現代文化創造世界奇跡。中國現代文化是敢為人先、自強不息、奮發圖強、勇攀高峰的文化,中國現代文化是創造世界奇跡的文化支撐。
二、要用文化增強內涵。
文化是內涵的核心。一是增強思想內涵。中國文化提升了人的思想內涵。中國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宗教思想、哲學思想源遠流長,其根基為中國文化。中國紅色文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文化是思想方法價值觀的文化支撐。不論是國家、企業、個人,文化內涵和思想底蘊是相互匹配的,有文化必定有思想,有思想必定有文化。二是文化增強發展內涵。發展內涵源于文化內涵。比如,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理念源于儒家文化思想,科學發展觀源于道家文化思想,依法治國發展戰略源于法家文化思想等。沒有文化的國家是沒有思想和靈魂的國家,沒有文化的企業是沒有思想和靈魂的企業。許多企業因產品造假、財務造假而自取滅亡,其根本原因是缺乏誠信文化而導致的滅亡。沒有文化文化會給國家企業個人導致巨大的不可挽回的危害。三是文化增強競爭實力。國家的競爭是文化的競爭。沒有文化的國家是沒有靈魂的僵尸國家,沒有文化的企業是沒有靈魂的僵尸國家,沒有文化的個人是沒有靈魂的僵尸個人,這是市場競爭規律,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和競爭的實踐總結。尤其在經濟政治文化相互滲透融合的當今時代,有文化軟實力的國家、企業和個人,必定有競爭力,必定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用文化提升形象。
文化是形象的源泉。一是文化提升素質。文化是素質的核心。有文化就會有素質人緣有機會,就會為成功奠定基礎。有文化必然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規律,必然遵循適應規律,必然不會走彎路,必然會順風順水取得成功。學歷是組成文化的重要元素,但不是唯一元素。學習是提升文化素質的廣泛途徑,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干,實踐是提升文化素質的重要渠道。二是文化提升形象。氣質形象源于文化,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化就是形象。因為有文化的人,舉手投足皆修養,一切修養皆文化,文化修養即形象。三是文化提升影響。有文化就有外交,外交彰顯形象;有文化就有合作,合作展示形象;有文化就有影響,影響提升形象。中國五千年燦爛文化提升了文明形象;中國外交禮儀提升了外交形象;個人的良好素質提升了人格魅力形象。
參考文獻
《文明》雜志,北京市委宣傳部主管,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主辦,2021年1-5期;2020年1-12期;《中國文化研究》雜志,國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語言大學主辦,2020年1-4期。
作者介紹:胡偉欣,女,1985年12月出生,2007年8月參加工作,大學本科學歷,雙峰縣農村安全飲水管理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