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蓮
【摘要】筆者通過平時的教學實踐,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探索一年級口語交際的訓練策略。先從學生不愛“說”的成因入手,一一擊破,再激發學生的說話興趣,用不同的方式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1.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中有效的教學內容;2.學科整合,讓學生時時刻刻都能練習說話;3.結合實際,換個方式說得好;4.多讀多聽,豐富說話的詞匯;5.創造機會,讓所有學生都能開口說。
【關鍵詞】口語交際;說話訓練;表達能力
外出廣州聽課時,筆者總會感嘆授課者班上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發表他們的意見,學生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總是回答得那么的精彩。筆者反觀自己的課堂,學生發言的積極性不高,“精彩”的發言更加少。部分教師會把原因歸結于“城鄉差異”。誠然,差異的確是存在的,但并不是影響學生發言的主要因素。相反地,我們能否為學生搭建一些平臺、創造一些機會,讓學生也能打開話匣子,讓我們的課堂也精彩紛紛呈起來呢?
課堂片段(一年級上冊口語交際《我們做朋友》 ):
師:小朋友,班里你還有哪些同學不太熟悉呢?你愿意向大家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生A:我叫李X思,我喜歡玩積木。
生B:我叫張成X,我喜歡玩機器人。
生C:我叫李樂X,我喜歡玩洋娃娃。
( 而后的學生幾乎都向著喜歡玩什么的方面說去,內容都十分的單一)
師:你自己還有哪些事情想跟新朋友說的?。靠梢越o大家介紹一下嗎?
(學生都安靜下來)
然后,教師需要再一一引導、延伸,補充完整。這是筆者在一次口語交際課時的一個片段,學生的“話少”在筆者的意料之外。面對著這一群剛上一年級的學生,筆者反思:如何才能讓他們打開話匣子,把話說豐富、說完整呢?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與探索,就如何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說話訓練,筆者認為可以做以下幾點的嘗試。
一、找出學生不愛“說”的原因,一一擊破
是不是我們的學生都不愛說呢?就這個問題,筆者特地做了了解,發現筆者班上的學生在課間或在家里不但不害怕說話,而且口齒伶俐。但是,為何課堂上就沒有了“聲音”了呢?原來,大部分學生對同學不熟悉、不感興趣,對沒經歷過的事情都“無話可說”,加上害怕在課堂上出錯會挨批評或被取笑。一個不發言,兩個不發言,沒有了“說”的氛圍,學生更難投入到課堂中來。
筆者想到了《我們做朋友》時的情境,找到了學生“無話可說”的原因。本來,筆者在做教學設計時想:介紹自己應該很容易,但卻忽略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他們不懂得從哪些方面介紹自己。教師可以在上課前,讓學生們先互相夸夸自己的朋友,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形象。例如,課堂上,教師以自己作例子先做自我介紹,給學生們一個學習的范例,相信學生們會有更多的話可以表達。
二、激發學生“說”的興趣,以鼓勵作后盾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只有學生對“說”的話題有興趣,讓他們說自己想說的話,說想像中的事物,說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他們才愿意多說。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常常找一些有趣的話題讓學生做口語訓練,如“我愛吃的東西”“我喜歡的玩具”等,又或者和他們一起看一些有益的動畫片、圖畫書,看完之后再讓他們說說自己的心情或感受。
在這個階段,作為教師,唯一要做的就是多鼓勵學生。一年級的學生始終能力有限,如果他能大膽說已經很不錯了,若教師要求太完美,給他們太大的壓力,反而會打壓他們的興趣。所以,無論學生說得好與不好,他能主動發言就已經值得被肯定。在一次的說話訓練中,一個平時不多發言的學生舉手,筆者第一時間就請她來說,她說得不是十分好,但筆者在全班學生面前表揚她說:“老師今天要表揚她的勇氣,希望她以后繼續努力,勇于展現自己?!边@話一說,得到鼓舞的不但是發言者,其他不夠膽量發言的學生也從中得到力量,越來越多的學生都舉起了他們的小手。
三、采取不同的方式途徑,多說樂說
要讓學生多說、樂說,教師就要多想想辦法,不能總是一條路走到底,也不能總是拿著語文書照著《口語交際》的內容去完成任務。在平時的教學教育中,筆者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
(一)把握教材,不放過教材中有效的教學內容
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本,圖文并茂是特色。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不能浪費了這些現有的優秀資源。訓練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說話主要還是從看圖說話開始,在學習課文時,無論它是不是口語交際的內容,我們都可以把它作為練習說話的題材。如,學習《雨點兒》時,筆者就讓學生說說“小雨點去了哪些地方,如果你是小雨點,你還想去哪些地方呢?為什么?”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不但可以鞏固本課的知識,又可以訓練他們的說話能力,開拓思維,相得益彰。
(二)學科整合,讓學生時時刻刻都能練習說話
說話能力的訓練不是單在語文課中才能做的,人的說話交流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所以學生訓練說話的機會也是無處不在。在書法課中,筆者會讓他們說說怎么樣才能把字寫漂亮;在美術課上,筆者會讓他們說說自己畫的畫;在心理健康課上,筆者會讓他們說說“什么候自己會心情不好……”總之,只要我們善于挖掘,時時都可以是口語訓練。
(三)結合實際,換個方式說得好
生活是學生學習的最大課堂,而學生對他們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最為熟悉,也最有感受。但讓筆者苦惱的是,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卻不能很好地表達出來。于是,筆者想了一個辦法:把課堂“搬到”了課后,利用課后的時間,筆者常找一些學生說話,問問他們“昨天做了些什么?。俊被蛘吒鶕⒁獙W的課文內容跟他們說說話,如,教《小書包》前就找一些學生,問問他們“書包里都有些什么東西啊?”“平時你都是怎么整理它們的?”學生在課后說話沒有壓力,很放松,也可以說得很好。到了正式上課時,同樣的問題,學生就不太敢主動發言了,于是,筆者鼓勵他們說:“你剛才下課時說的就說得非常棒?。∧憧梢栽僬f一次嗎?”經過這樣一說,慢慢地他們也就能在課堂上大膽地表達了。
(四)多讀多聽,豐富說話的詞匯
如果“只出不進”,學生就算很想說、很樂意說,也很快會“江郎才盡”“無話可說”。所以,除了要保持學生說話的積極性,我們還要注意給學生補充足夠的“知識能量”,讓他們總能滔滔不絕,而且講得越來越精彩。
閱讀和聆聽是最好的積累方法之一。由于學生的識字量有限,筆者總會帶著學生一起看一些情節簡單的圖畫書,教他們讀一些精短有趣的兒歌,讓他們通過這樣輕松的方式去讀書,去積累詞匯?!耙f得好,就要聽好”,這是筆者常對他們說的一句話。假如一個學生說出了一個精妙的句子,筆者會大加贊賞,并讓其他學生重復聽兩次,跟著說一說,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感、有所獲。
(五)創造機會,讓不同的學生都能開口說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總有一些學生不能在公開的場景下大膽發言,如教師一味地強迫可能會導致他更不愛說,但筆者相信每個學生都是有向人表達的意愿的。因此,針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要用不同的方式,給這些特別的學生創造一些說話的機會,讓他們從不敢說向大膽說慢慢過渡。而筆者選擇的方式是“我和老師說說悄悄話”。筆者會在一些特定的時間,走到學生的身邊,聽聽他們跟我說的“悄悄話”。說“悄悄話”之前,筆者會提前告訴他們,可以讓他們回家和家長一起商量,而這個過程也是一次訓練的機會。對于這一方法,學生很是喜歡,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和教師之間的小秘密,不但訓練了他們的說話能力,也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感情。
四、結語
上述幾點就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學生的說話表達能力是日后寫作的基礎,說得好才會慢慢寫得好。學生的表達能力就如同孩子學走路,把握好第一步,才能走好后面每一步。所以,當我們再看到別班學生回答問題口若懸河時,不要羨慕,不如想想對策,如何才能打開我們學生的“話匣子”,讓我們的課堂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孫春成.新課程語文教育隨筆[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