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亞楠



摘? 要:信息化教學設計是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關鍵。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和廣泛普及,信息化教學成為大勢所趨。文章以教師語言課程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了信息化教學的設計和改革研究,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模式,打破時空界限,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真正成為“教學的中心”,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師語言;信息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6-0120-04
Abstract: Informational teaching design is the key to promote inform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aching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takes "Teacher's Language" cour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ducts the design and reform research of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breaks the boundary of time and space through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 of online and offline, lets the students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truly becomes the "center of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teacher's language;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普通話是國家的通用語言,學習和掌握普通話,是每位中國公民的義務,而學校是推廣普通話的重要陣地。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在2011年提出了“堅持科學發展觀,以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建設為核心,以信息化為主線,以評測認證為抓手,以科學研究和語言工程建設為基礎”的工作思路,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普通話測試和推廣過程中的應用[1]。同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2]。因此,在普通話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當下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
一、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
(一)教學模式局限
教師語言課程是教師教育類專業的一門基礎課,實踐性較強,它對于提高師范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從教基本功具有重要的意義。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采用教師“教”與學生“練”的方式。教師的“教”,主要是運用PPT進行授課,對普通話語音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普通話朗讀與說話的技巧進行講解。學生的“練”主要是貫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和課堂教學之后。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展開教學,雖然能夠把理論知識講全、講透,但是學生的實踐機會較少,容易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而學生在課后的實踐練習,由于教師不能實時監控,學生的練習時間和練習效果都不能得到保證。
(二)課時安排較少
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規定,教師語言為中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必修課。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語言課程都是1學分,即18學時,這樣的課時安排,使得教學中存在著授課內容多與課時安排少的矛盾、大班教學與個別訓練的矛盾、傳授知識與技能訓練的矛盾等。由于課時原因,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練習時間有限,實踐性教學的特點得不到體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不高,而且傳統的教學模式,使這種矛盾變得更加突出。
(三)訓練方式枯燥
目前使用的教師語言教材,在課后訓練內容上可以做到內容豐富,并配備了二維碼,學生用手機可以隨時隨地掃碼學習。但是不管是在教學中,還是在課下訓練中,基本采用的都是學生跟讀示范音頻的形式,訓練方式相對單一、枯燥。因為沒有互動,很多學生也就逐漸失去了練習的興趣。而且現有的訓練內容,以普通話語音聲母、韻母、聲調的訓練為主,朗讀和說話訓練較少,而對于計算機輔助的普通話智能測試系統,也只是簡單的流程介紹,而沒有相關的上機模擬訓練。部分同學在進行普通話水平測試時,由于操作不熟練或者流程不熟悉,從而導致成績不理想。
(四)評價方式單一
在傳統教學中,平時的課堂出勤、作業和課堂表現一般占20%-30%,期末考試占70%-80%。從成績構成來看,期末成績還是占絕對比重,過程性考核的比例比較小。平時考核由于內容少、覆蓋面窄、所占比例比較小等原因,造成了學生的平時成績差別較小。同時,當學生的分數達不到及格線時,平時成績往往成為了幫助學生及格的“人情分”。這就導致了考核結果不夠全面和科學,不能反映學生整個學期的學習情況,也不能有效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利于師范生從教基本功的培養。
二、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引發了教育的重大改革,以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教學的現代化成為現階段教育改革創新的首要任務[3]。信息技術的引入,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
(二)提高學生技能的需要
師范教育要培養出適應新時期要求的教師,就要在教育教學模式上跟上時代的發展,培養出具有發展潛力、能勝任教師工作的接班人。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一般都是被動地接受或參與。在信息化學習環境中,學生利用網絡可以共享到許多優秀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語音面貌基礎和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時間、學習方法和訓練內容。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權,也就能夠更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教師語言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課上訓練的時間有限,更多的要依靠學生在課下進行自主練習,才能達到糾錯正音的效果。多種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可以將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利用起來,而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普通話測試改革的需要
2009年,國家語委開始在全國開展計算機輔助測試的全面鋪開工作,它通過計算機語音識別系統,對普通話水平測試中應試人朗讀的1~3題的語音標準程度進行辨識、評測,最后一題仍由人工進行打分。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測試減輕了測試員的工作強度、降低了應試考生的緊張心理、保證了測試的公平與公正。但是,計算機輔助測試對學生熟練掌握測試流程和測試步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有的同學在考試中,往往因為不能熟練操作計算機而導致成績不理想,甚至是考試失敗。同時,計算機輔助測試對學生的發音細節要求也更高,整體上來說,普通話測試形式的改革對教學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信息化教學設計
(一)設計理念
根據混合式教學的理念,進行教師語言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
在文獻[4]中英國學者辛格和瑞德(Harvi Singh&Chris Reed,2001)提出,“混合式學習”是多種學習方式的有機整合,是在“適當的”時間,通過應用“適當的”學習技術與“適當的”學習風格相契合,對“適當的”學習者傳遞“適當的”能力,從而取得最優化的學習效果的學習方式。
何克抗在2002年提出,“混合學習”即“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ming(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5]。
(二)教學設計
根據混合式教學的理念,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發布預習通知、學習任務單,上傳課程學習資源,點評學生作業等;學生通過在線學習、提交作業、發布問題、參與討論等環節,實現線下課堂教學與線上自主學習相融合。混合式學習,為教師語言的教學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線上學習不僅可以為學生的課外學習提供豐富的資源,創造大量的實踐和應用機會,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習資源有限、呈現手段單一、學生練習機會少、個性化教學難以開展等缺陷,見表1。
1. 課前線上預習
教師根據普通話課程要求,有選擇性地選取適合線上自主學習的課程單元,設計該單元的自主學習目標,明確自主學習的主要任務。
2. 課中線下教學
在課堂上,教師運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手段,充分利用PPT、音視頻、普通話模擬測試錄音等,講解重要的知識點,提高教學效果。講解或答疑后,讓學生進行語音訓練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可以采用集體學習、小組學習、討論交流、示范讀音等多種活動形式。
在線下教學中,要融合課堂學習和網絡學習的優勢,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始終,激發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興趣,從而提升運用普通話的能力。
3. 課后線上復習
學生若對課堂教學中的內容未能全面掌握,課后可在線上繼續學習、訓練,直到掌握為止。通過網絡平臺還可開展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交流經驗、提問答疑、互幫互助。
由于課堂授課人數多,加之課時有限,很多教學內容和發音訓練都無法做到面面俱到。課后,教師可以將拓展的教學內容放在網絡平臺上,供同學們自學或參考;同時,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要隨時與學生互動答疑,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此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語音面貌基礎和學習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進行線上復習和知識的拓展。這樣,一方面解決了課時不足、課堂訓練時間有限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滿足了不同專業、不同基礎的學生的需求,從而實現因材施教,更利于個性化的學習。
4. 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對學習者的總結性評價和對教師、教學設計、教學過程、課程方案、活動組織的評價。混合教學的評價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對學生主要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價,主要包括考勤、線上討論、作業、在線學習時間監控、線上測試等內容,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水平。它能使教師及時了解線上學習中學生的學習進展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而及時地反饋,并調整、改進線上教學活動和課堂教學活動。總結性評價主要是指期末考試,學生的最終成績是形成性評價(60%)+總結性評價(40%)。
(三)教學反思
教師語言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是以混合式學習為理念,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以教師的“教”為主導,引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中答疑訓練、課后復習鞏固,實現“學-練-思”的結合。
1.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學習
創設情境,發布學習任務單是信息化教學設計中重要的一項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應堅持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為主線,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全面地對問題情境進行分析,在思考過程中,掌握知識,并能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在進行普通話聲韻母的教學時,一般會給學生準備一些方言視頻或錄音,讓學生在方言與普通話的對比中,發現差異在哪里,正確的發音方法是怎樣的,錯誤的發音是如何錯的。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就學會了聲韻母正確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并且通過對比,了解了普通話與方言的差異,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夠給學生正確的示范,還能幫助學生糾錯,并交給他們正確的發音。
2. 分析學生學情,設計學習任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來設計學習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來自于不同方言區的同學,普通話的基礎也是參差不齊的。比如北方方言區的同學,普遍輕聲和兒化發音問題不多,而南方方言區的同學,基本沒有輕聲和兒化的發音,學習困難比較大。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學情和實際水平的差異,就容易造成教學沒有針對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通過發布網絡問卷或語音作業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比如生源地、語音面貌的基礎、最常見的語音錯誤等,以便有針對性地確定重難點,指定教學計劃,設計學習任務。同時,教師會根據學生的不同學情,選擇不同時段來發布學習任務,幫助語音基礎比較薄弱的同學細化學習任務和目標,因人而異地安排教學,以便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見表2。
3. 關注學習進展注重多元評價
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教師要及時、有效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習中的困難,把握學生的學習進展。同時,教師要針對具體的學習內容指定詳細的量化評價標準,進行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注重過程性考核,見表3。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才能讓我們的課程更受學生的歡迎,更符合培養學生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12年工作要點[Z].2011.
[2]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
[3]王寅龍,李前進,等.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方法及評價要點探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6):15-18.
[4]吳青青.現代教育理念下的混合式學習[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2):57-59.
[5]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