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魯平,張瑩,李娜
棗莊礦業集團中心醫院口腔科,山東棗莊 277000
牙槽骨修整術的治療原理是將托牙修復過程中的障礙物有效去除,進而恢復牙齒功能,其是臨床口腔科較為常見的術式。其常見病型為銳利骨嵴、上頜結節或是牙槽骨尖等,多用于老年群體[1]。臨床多采用傳統法執行手術操作,如去骨、打磨等,但其創傷性較大,遠期療效不夠理想。超聲骨刀是該術式的新型治療技術,其借助聚焦超聲技術的高強度特征,可通過換能器轉化能量為機械能,再進行高頻超聲振蕩處理,使組織細胞快速發生汽化反應,阻斷蛋白氫鍵,最終徹底破壞切割組織[2]。其刀頭的具體溫度不足38℃,且對周邊組織的傳播距離僅為200μm,可以特定破壞骨組織,對神經亦或是周邊血管不造成影響,同時有止血功效,操作精準度極高[3]。該研究方便選取2018年4月—2020年6月間來院治療的71例牙槽骨修整術患者,用于分析超聲骨刀的治療優勢,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牙槽骨修整術患者71例。納入標準:符合手術指征;臨床資料相對完善;對研究知情而且同意。排除指標:合并遺傳病史;伴有口腔黏膜疾病或是手術部位有潰瘍;合并嚴重慢性病;近3 d曾用抗生素;合并意識或精神類障礙。根據抽簽法分組后,A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齡50~79歲,平均(62.58±1.50)歲;術區為:后牙區22例,前牙區14例。B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齡48~80歲,平均(62.72±1.57)歲;術區為:后牙區23例,前牙區12例。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以后準許開展。
兩組均實行局麻處理,用手術刀切開術區,在進行翻瓣操作時不可超過牙齦與膜的聯合處。A組實行超聲骨刀治療,使用壓電超聲微振蕩刀進行切骨操作和骨整形操作,術后縫合切口并進行0.5~1.0 h的壓迫止血處理,行3 d抗感染治療。B組實行傳統法手術,使用骨鑿進行去骨操作,再用骨銼對術區進行修整,而后縫合切口、壓迫止血和抗感染治療。
記錄術前和術中的HR與MAR指標變化;記錄手術耗時、術后疼痛度(利用視覺模擬量VAS表進行測評,分值總范圍0~10分,0分記錄無痛感,10分記錄劇烈痛感)和牙槽嵴高度變化等圍術期指標;觀察局部腫痛、感染和局部出血等不良反應。
顯著療效:修整后牙齦無萎縮或是增生,牙槽嵴形態正常,未見牙周袋;初見療效:牙齦顏色或是形狀大致恢復,牙齦有輕度的充血和紅腫,牙槽嵴形態大致正常,可見輕度牙周袋;未見療效:牙齦的顏色或形狀未見改善,相關癥狀無變化或加重。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的總有效率統計為94.44%,B組統計為7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n(%)]
術中,兩組的HR與MAP等生命體征水平均高于術前,A組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對比

表2 兩組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對比
指標時間A組B組(n=36)(n=35)t值 P值HR(次/min) 術前術中t值0.384 13.313 0.702<0.001 MAP(mmHg)P值術前術中t值P值77.65±4.81 88.36±5.17 9.031<0.001 95.33±2.16 112.37±5.31 17.802<0.001 78.09±4.85 104.39±4.97 22.567<0.001 94.97±2.28 126.73±5.27 32.790<0.001 0.683 11.436 0.497<0.001
A組的手術耗時、術后疼痛評分和牙槽嵴高度增加值均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

表3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
組別 手術耗時(min)術后疼痛評分(分)牙槽嵴高度增加值(mm)A組(n=36)B組(n=35)t值P值11.86±1.54 20.37±1.70 22.118<0.001 2.09±0.43 4.35±0.51 20.208<0.001 2.46±0.83 1.04±0.77 7.468<0.001
A組的不良反應率統計為8.33%,B組統計為3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率對比[n(%)]
牙槽骨修整術的傳統手術法是在局麻下對手術部位進行翻瓣處理,而后去骨與修整,在骨鑿與骨銼的操作過程中會導致患者出現明顯不適感,進而誘發緊張心理,導致生命體征波動[4]。此外,傳統方法可能會造成軟組織損傷,因此需要尋求高效且安全的治療方式。超聲骨刀是現階段臨床口腔科應用率較高的治療技術,其微創性佳,整體化療效理想[5-6]。
術中,A組的HR和MAP指標均低于B組(P<0.05)。說明超聲骨刀不易誘發負面情緒,可以穩定生命體征。有研究證實[7],術中患者的情緒波動會造成內分泌激素紊亂,產生大量的縮血管素等物質,會興奮交感神經,進而誘發心肌正性變時等反應,增加心率和血壓值。超聲骨刀的治療頻率大致是24 kHz,每次振動時刀頭擺動25~200μm,幅度極其輕微,力度較小,因此不會出現明顯的物理刺激[8]。
A組的手術耗時為(11.86±1.54)min,低于B組(20.37±1.70)min;A組的牙槽嵴高度增加值為(2.46±0.83)mm,高于B組(1.04±0.77)mm(P<0.05)。說明超聲骨刀的手術時間偏短,且會改善牙槽嵴高度。超聲骨刀的刀頭有多重形狀和用途,可以滿足多個手術部位需求,可修整后牙區域,且在切割的同時發揮止血效用,具有超聲空化功效,可以減少血液滲出,完全去除骨屑[9]。超聲骨刀自帶噴霧冷卻系統,可以將骨屑直接清除至術區外,因此術野干凈,可以精準化進行牙槽骨修整操作。A組的術后疼痛評分為(2.09±0.43)分,低于B組(4.35±0.51)分(P<0.05)。與魏寶山[1]結果[對照組與實驗組的VSA評分分別為(4.4±1.3)分,(2.1±0.7)分(P<0.05)]基本一致。說明超聲骨刀的痛感更輕,原因是其能夠有效鑒別軟硬組織,通過振蕩操作不對軟組織產生切割力,且冷切割的熱能小,治療區域溫度始終不足38℃,不會造成明顯痛感[10-12]。
A組的總有效率(94.44%)高于B組(71.43%);A組的不良反應率(8.33%)低于B組(31.43%)(P<0.05)。說明超聲骨刀的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較少,原因是其借助高頻刀頭可以精準去除牙周組織,且能緩解疼痛與炎癥,減輕術后損傷,有效固定牙齒。且該術式的切口較小,所有操作使用自動化儀器,準確性好,導致出血或是感染的概率低。
綜上所述,超聲骨刀可以作為牙槽骨修整術的首選療法,其具有微創與高度安全性,受到患者的廣泛性認可,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