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王帥
【摘要】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決定了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方式的直觀性和趣味性。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面對小學體育課在當前基礎課程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斷突出的現實狀況,給一線體育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表明,實施趣味性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促進教學質量有效提升。基于此,對小學體育課程趣味性教學方式進行深入分析,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趣味性教學;小學體育;教學方式;體育素養
一、趣味性教學緣起——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隨著體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健康第一”總目標指導下,“素質教育”“陽光體育”“快樂體育”“終身運動”等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新時期,通過學校教育培養面向未來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卓越公民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體育素質在其中起著最根本的基底作用。
對于一線體育教師來說,體育趣味性教學的開展可以突破傳統教學帶來的思維定勢和策略桎梏;對于學生來說,小學生年齡較小,感性認知和形象思維占據很大優勢,他們在課堂上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喜歡形象、生動的教學展示和游戲,這都可以通過直觀性強、體驗性高的趣味性教學方式來達到,掌握認知和技能的效果。師生同步樹立趣味性教學意識,參與趣味性教學情境,更多具有體驗性、對抗性、協作性、表現性的趣味運動項目方式被帶入到師生運動教學現場,既突出了學生的興趣取向,利于學生潛能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又促進了學生認知、情感、意志力潛移默化地養成,強化了體育學科的綜合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
二、趣味性教學含義——指向學生主體體驗的教學方式
趣味性教學的含義指向教師主導性作用和學生主體性地位進行定義:教師通過匹配學科育人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的要求,通過課前準備、課中實施和課后拓展三個階段,以趣味性教學理念,通過環境營造、器材借用、情境創設、多媒體使用、語言激趣等方式引導學生身心投入,讓學生體驗運動的樂趣。
小學體育課堂趣味教學的開展是符合小學生運動生理和學習心理規律的教學法之一。趣味教學,就是以學生主體體驗為基礎,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或者游戲活動,讓學生充分調動興趣和積極性投入課堂中,培養學生運動參與、運動體驗和創新思維的能力,讓學生充分感受課堂的快樂和學習的魅力,促進小學生綜合運動素養的提高。小學體育趣味性教學方法應該成為一線體育教師的必備“法寶”。
三、趣味性教學意義——挖掘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一)激發學生內在動機,提升學習興趣
趣味性教學的內在價值是從學生主體內心的需求出發,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的體育興趣和內在動機發展為目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內部知識的建構和技能體系的生成。
小學生喜歡體育運動,卻不一定喜歡體育課。在體育課上,如果這個運動項目是學生真正喜歡的,有濃厚興趣的,或者是新奇的、集體性項目,學生的參與度較高,投入度也較高,學生也能在最短時間內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學習產出的成果也會比較牢固。
(二)形成優良課堂氛圍,促進社交發展
趣味性教學能自主形成優良的課堂學習氛圍,能促使師生關系和睦,學生和學生之間產生良性競爭和民主合作。為了達成上述目標,體育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必須以尊重學生個性、促使學生自主練習的課堂設計為抓手,形成自主、和諧、尊重、探索氣息濃厚的課堂氛圍。趣味教學,基礎在課堂的氛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有趣,立足在課堂生成、師生互動有童味。從有趣到童味的進階也是課堂練習內容從形式到素養、從身體到心理的積極成長方式,趣味課堂中良好的師生互動也是課堂的有效產出。老師更深情地設計內容和教學投入,學生更主動地探索和合作,課堂情感目標也從附屬的隱性目標成為課堂的直接目標,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更加融洽。
(三)創新素養提升視角,聚焦教學質量
趣味性教學指向的終點是通過教學質量的提升來促進學生素養的提升。教學質量的提升是師生共同作用的結果,學生的受教修養是通過教師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引導實現的,趣味性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獲得教學效益最大化,學生的身心發展、綜合素養提升也將逐步實現。
四、小學體育趣味性課堂的具體實施走向
(一)設計“境課”,促進學生的積極體驗和情感發展
小學生的認知結構還不完全,對生活實踐和抽象動作的理解也比較淺顯。體育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和“具體行動經驗”為學習起點,同時把學生看成“社會規范下的個體”,創設適用于全體學生進行“經驗-認知-實踐-經驗-實踐”的學習方式,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運動,這種學習方式就是一種“境課”。
“境課”的設計和實施,要在體現師生積極互動情緒的基礎上,設計促進學生身體運動、情感認知和理性習慣等多方面發展的主體形式。體育老師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的規律性特點,立足于課程內容的教學方式更新,結合學生實際,通過生活情境、競賽情境、交流情境、故事情境等,讓學生在充分的情境中體驗運動的快樂和情感的升華。
(二)舉行比賽,強化學生的小組合作與班級競賽
趣味教學的最終實踐點還是學生的素養發展。趣味性內容可以促進學生學練,還要通過競賽的方式促進趣味教學從單純的技術練習走向技戰術發展的運用上面,促使學生樂于參與趣味比賽和競技活動。
教學時,老師根據學生整體掌握情況可引入“教學競賽”和“生活拓展”的方式,特別是基礎田徑類項目,如跑、跳、投,還有球類項目。小學生樂于玩耍和比拼,老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適度增加競賽類元素,比如增加分組游戲、對抗比賽、設疑探索的環節,引入群體性比賽,刺激學生主體間的情感元素和技能保持。對于一些開放性運動項目,還可以變換比賽方式,如循環分區比賽、隊友輪換或者分組淘汰等方式,讓學生了解掌握不同競技規則的特點,又促進了比賽的激烈性和開放性。學生在這種活動中身心得以釋放,快樂的心情得以展現,進一步獲得鍛煉的自信心和學習成功體驗,培養健全人格。
(三)師生互動,促進融洽和諧的教學環境生成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參與者和引領者,課堂教學目標的高效達成一定是起于師生的情感互動和相互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只有真正地走入學生內心,學生才能真正地接受教師,并形成一種默契共識,真正的深度學習和高效課堂才能自主發生。在課堂上,教師發現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不強,運動能力不足的時候,應以耐心、溫柔、活潑幽默的方式,改變教學形式,變通處理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的積極互動還需要師生間相互尊重和信任,學生個體之間的身體素質和學習方式具有差異,學生的學習取向和興趣源也各不相同。
例如,50米跑是小學的重要項目,一部分體能薄弱的學生存有抵觸情緒,對于50米跑非常畏懼,不樂意參加,更無法取得好成績。如果教師一味強迫要求或者是諷刺挖苦,只會讓學生更加著急和緊張,學生更加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此時,減少學生的畏難情緒,重新使之樹立信心,應該成為教學環節之重。教師可以通過換物耐力跑、接力跑、減少練習距離、分段計時跑、做好陪跑安排、語言鼓勵等方式讓學生暫時放下壓力,同時讓其了解已完成“超限”運動目標,使學生重燃自信。
(四)積極評價,讓運動成為學生的終身習慣
確保學生養成終身的運動習慣是每一位體育老師的育人目標。基于此,體育教學時,教師要將鼓勵和評價育人理念貫穿在體育教學全過程。教學初期,教師要注意與學生的互動和溝通,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趣味性教學氛圍中完成自主性學習。對此,教師要對班級學生采用更多的正面評價和鼓勵態度。這種正面評價本身也是教學整體活動中的教學元素,可以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收獲更多的成功與快樂。
趣味性教學不能忽略教學內容的規范性,更要著重關注教學形式中積極的情感因素對學生后續學習的促進作用。在教學時,教師要將積極的評價對應學生的趣味教學體驗,讓積極正向的評價成為趣味教學方式的延續,通過二次創設趣味活動,引導學生根據教學內容,結合課外經驗去運用和分享鍛煉經驗和運動成果。教師要站在“健康第一”的思想高度,引導學生追問運動鍛煉對行為、生活甚至是生命的價值,進而升華其體育素養,養成終身運動的體育意識。
綜上所述,小學體育教學的中心是培養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體育習慣。趣味性教學方式在教學理念、教學實踐、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的使用,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意義深遠。同時,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趣味性教學也將展現其個性化的育人魅力。
【參考文獻】
[1]龔真花.趣味化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1):81-82.
[2]張僑盛.新課改下小學體育趣味田徑教學初探[J].當代體育科技,2018,8(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