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
摘要:中國共產黨早期就是指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這一時期。該時期中國共產黨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受國內國外綜合因素的影響,背景復雜。政治上,帝國主義列強背后支持各派軍閥專制統治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嚴重沖擊著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經濟;思想上,軍閥政府禁錮人民思想,統治黑暗。本文著重研究這個時期的教育背景,為后續更好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利條件。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早期 農民 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國共產黨早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國內背景
中國在五四愛國運動爆發之后,人民思想得到極大的解放,這種空前的力度也沖擊著處于中國底層的農村。緊接著,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自誕生之日起便使中國革命煥然一新,與國民黨合作進行國民大革命,注重中國農村農民問題,團結領導農民在內的中國人民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斗爭。
(一)封建軍閥專制統治,農民生活苦不堪言
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攫取后,中國處于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之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家壞到了極處,社會黑暗到了極處。北洋軍閥是袁世凱于清政府末年建立的代表封建買辦的反動集團,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是其主要構成部分并且投靠于外國帝國主義。袁世凱代表的北洋軍閥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在形式上是統一的,而當袁世凱稱帝失敗后,這種統一便分崩瓦解,“帝國主義和國內買辦豪紳階級支持著的各派軍閥相互間進行著繼續不斷的戰爭”,“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有兩種,即地方的農業經濟(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帝國主義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裂剝削政策。”
軍隊作為各派軍閥實行統治的主要基礎,為爭奪自己的利益或為奪取中央權力而進行全國統治,各派軍閥不斷進行軍隊擴充,各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甚至都不足抵償軍費開支。各派軍閥為了獲得巨額軍費,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對人民進行壓榨剝削,尤其是對中國農民的壓榨和掠奪,甚至以出賣國家利益為代價來支付所需的巨額軍費,并通過發行公債、強制借款、濫發紙幣、增加賦稅等方式對全國人民進行直接而又殘酷的剝削與壓榨。各系軍閥割據混戰、賣過賣民,軍閥勢力不久就會發生變化,這些都反映了封建軍閥專制統治的腐朽、黑暗和反動,它不斷地加劇中國人民和軍閥勢力的矛盾。但是,隨著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帶給人民徹底地思想覺醒和國共雙方合作下大革命高潮的不斷興起,封建軍閥的統治開始土崩瓦解,“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二)中國共產黨成立,引導農民走向革命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隨著帝國主義侵華范圍逐漸擴大、程度逐漸加深,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開始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無數仁人志士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
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中國革命就顯現了新面貌,一是中國共產黨在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綱領,“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二是中國共產黨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即群眾路線的方法,這是之前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政黨和政治派別都沒有用過的方法,也是他們絕對不會用的方法,因為只有中國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明確指出,“中國三萬萬的農民,乃是革命運動中的最大要素。農民因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災流行,戰爭和土匪的擾亂、軍閥的額外征稅和剝削,外國商品的壓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致日趨貧窮和痛苦;如果貧苦農民要除去貧困和痛苦的環境,那就非起來革命不可。而且那大量的貧苦農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時就可以保證中國革命的成功。”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后到1923年2月持續13個月的時間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掀起了第一個高潮,隨后陷入低谷,與此同時,一些中國共產黨員到農村地區建立秘密農民協會,開展農民運動,對農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將廣大農民群眾團結到革命陣營中來。
(三)國共雙方聯合合作,探索救國救民之路
20世紀20年代初期,中國人民面臨著的突出問題在于,一是帝國主義列強在一戰后繼續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剝削,并與各派軍閥互相勾結,使中國在政治經濟上進一步淪為帝國主義的附庸,中國民族資本發展又一次陷入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二是由于軍閥割據和混戰,使人民擔負各種難以承受的苛捐雜稅,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這些情況使得一場變革現狀的大革命成為中國全社會共同的需要。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后進行了多次工人罷工斗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經歷了諸多失敗,多次陷入工人運動的低谷,從而認識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中國無產階級雖然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即堅定的革命性和最具覺悟性、組織性,但是僅僅依靠自己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的。因此,中國共產黨要想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就必須團結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等在內的一切革命階級和階層,形成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正是基于這種情況,1926年3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于國共合作的方針和辦法做出了正式的決定: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實行“黨內合作”。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由孫中山先生主持,中國共產黨也派代表出席了會議。國民黨一大通過的宣言對原來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進行了新的解釋并且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這樣,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從此,在國共雙方合作之下,形成了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全國掀起了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群眾革命運動,加快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國共合作的實現,促進了工人運動的恢復發展,農民運動也在逐步發展,比如廣東各縣農民紛紛建立農民協會,組織農民自衛軍;經共產黨人提議,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等。
二、中國共產黨早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國際背景
(一)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對中國的影響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權,使科學社會主義成為現實,這場革命給正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展示了一條新的出路。中國人很早就接觸過社會主義,但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國知識分子中沒有人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也沒有人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中國社會的理論依據。在十月革命爆發后,一些先進分子開始正視馬克思主義的作用,并將其作為改造中國社會的依據,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播。十月革命中俄國工農大眾所進行的英勇斗爭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使得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去主動認真了解馬克思主義。
五四愛國運動就是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發生的,而在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受到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追捧,中國社會上出現了馬克思主義熱。其一,介紹馬克思主義的進步刊物開始出現并逐漸流行起來,如《新青年》《每周評論》《湘江評論》《新社會》等;其二,陸續出現了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如由李大釗等發起的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陳獨秀等在上海組織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毛澤東等在長沙組織的新民學會和文化書社等;其三,各地出版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的譯文版,如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雇傭勞動與資本》等,列寧的《民族自決》《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從破壞歷史的舊制度到創造新制度》等;其四,各地涌現出了一批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如李大釗、陳獨秀、李達、李漢俊、毛澤東和蔡和森等。
(二)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農民的壓榨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列強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它重新鞏固了帝國主義在世界上的位置,在全球范圍內對一戰后帝國主義列強關系進行重新安排和調整,構成了帝國主義國際關系的新格局。它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是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使中國回到了由幾個帝國主義國家支配的局面。
一戰后,帝國主義列強卷土重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黃金期結束,列強對華的資本輸出已經大規模的面向中國農業領域,再加上封建專制軍閥的壓榨和巧取豪奪,中國的農民的生活更加可苦不堪言。“日本的滿鐵株式會社在東北設立了許多經營農業、糖業、煙草、蠶桑等的公司或實驗場;美國在東北地區設有滿洲農業開發公司、美國農業合資公司;法國在江蘇設立了經營林業的機構;英美煙草公司在山東設立了農業實驗所;等等”除了資本輸出以外,列強對華農產品的輸出量也在不斷增加,并且還通過各種各樣的的方法操控農產品原料價格,利用不平等條約中的特權對控制中國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給中國農民造成沉重的打擊,三萬萬的農民日趨于貧困。
參考文獻:
[1]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1928年10月5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頁.
[2]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1928年10月5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頁.
[3]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第3頁.
[4]歷次黨代會回顧(一).《大連干部學刊》.2012-03-15.
[5]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第113頁.
[6]《中國近代史1919——1949》,中華書局,2018年,第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