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姿
摘要:黨史教育是新時期四史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堅持立德樹人,構建三全育人的重要方面。高校學生黨員是廣大黨員中最朝氣蓬勃、最富有激情、最與時俱進、最具可塑性的群體,也是高校學生中最具代表性,最能發揮榜樣作用的先進分子。加強學生黨員的黨史教育,有利于增強他們的黨性修養,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為他們樹立戰勝各種困難的信心與決心,讓他們樹立更加完整和健全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能夠在培養他們成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后備人才工作中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關鍵詞:新時期 學生黨員 黨史教育
一、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員開展黨史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的形勢帶來新的挑戰
從國內來看,我國的發展跨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實現了自近代以來由衰到興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國際來看,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影響日益擴大。世界處于發展變革時代,各種新老矛盾和沖突交織在一起,國際社會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今年爆發的公共衛生事件的爆發使得西方國家認識到中國的強大與自身的衰落,西方國家愈發急迫的想要維護其不斷削弱的傳統優勢地位,作為新興的國際力量和新的社會治理模式的代表——中國受到上述國家有針對性的全方面遏制,這當然也包括意識形態方面。面對新的形勢,作為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要陣地之一——高校思想陣地的爭奪不可避免,高校學生黨員的黨史教育作為高校黨員理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后備軍,理應做出新的變化和回應,以全新的姿態和昂揚的斗志投入到這場斗爭中來。
(二)新的理論賦予新的使命
自土地革命以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糾正文化大革命錯誤,實現改革開放,取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誕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成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形成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中國共產黨理論的新的發展和新的篇章。高校作為理論研究的前沿陣地,天然的具有對先進思想的學習優勢,對其學生黨員的黨史教育更應依托這一優勢,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學生黨員對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解與認識,引導學生黨員通過不斷加深學習來提高自身理論素養,進而以理論指導實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筑牢思想地基,提供理論指導與學理支撐。
二、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員開展黨史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育方式上存在主流推動與被動接受的逆差
目前我校大部分學生黨員接受黨史方面的教育主要依托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支部大會等活動,通常采用支部書記講黨課、領讀經典,觀看視頻等形式,被動接受黨史知識的教育。傳統的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往往只聽皮毛,而未深入吸收,對黨的歷史一知半解,對黨的理論和宗旨不求甚解,這就導致部分學生黨員存在形式上入黨了,而思想上沒有完全入黨的情況,影響了學生黨員自身的黨性修養,不利于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
(二)教育內容系統性和整體性有待加強
眾所周知,黨史教育是提高黨員自身的素質的重要途徑,能夠有效地提升黨員對于工作的熱情和讓黨員嚴格要求自身。所以需要加強規范管理,增加對黨員教育的重視程度,積極構建科學的黨員管理新機制。
但目前以我校為例,學生黨員接受黨史知識的主要來源是各個部門主辦的培訓、講座以及基層黨組織的各項活動,這就造成了各個部門“各自為政”,按照自身的學習規劃制定學習內容,使得教育主體接受黨史知識不夠系統、不夠全面;除此之外,黨史教育的內容都停留在單純講歷史、學習文件的階段,碎片化、片段式的學習使教育主體不能很好地領悟事件背后的前因后果。根據有關學者對全國18所高校的調查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部分高校學生黨員的黨史教育囿于形式,授課內容偏重于理論而聯系實際不足,使得學生在接受教育后印象不深刻,沒有真正的將理論變為自己的知識儲備,而僅僅停留在記住理論的內容層面上,無法熟練掌握理論并將之運用到實踐當中。
(三)教育成果上重形式而輕實效
黨員教育形式與內容設計上存在局限性的原因多是因為黨員教育的考核標準存在重形式而輕實效或者可以說是不易考察時效所造成的。往往黨員教育的開展使得高校學生黨員接受黨史教育主要體現在主題黨日活動中,部分學生黨員參加組織生活方面主動意識不強,參加活動也大多形式大于內容,甚至個別學生存在以應付任務為主的心理。
(四)黨史教育缺乏延續性與延展性
有學者指出只有堅持對黨員進行連續性的教育, 才能使廣大黨員在不斷變化的各類形勢下堅守黨的理念與思想。目前多數的黨史教育仍存在重視入黨前教育,而忽視入黨后教育的問題。比如針對大學生黨史教育,為提高大學生入黨者自身的素質,對于入黨積極分析的教育培訓以及相關的活動極為重視。通過黨課培訓、寫思想匯報、匯報答辯等方式進行入黨前教育, 這種方式周期較長,也比較系統相對來說能夠很好地培養入黨積極分析地相關素質。但在入黨之后, 往往只需要遵守相關制度即可,并無之前那么嚴苛的考核方式。可能出現在入黨積極分析入黨后前面的黨史教育效果不能持續的現象。
三、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史教育新路徑探析
(一)借助新媒體平臺,創新教育方式
黨史教育的方式可以根據從當代高校學生追求潮流、勇于嘗鮮的特點出發,學習和運用當前較為流行的新媒體思路和創意,比如拍攝還原歷史的微電影、展示黨員先進事跡和風采法人短視頻等。可以組織舉辦一些討論交流會將單向的灌輸轉變為相互之間的對話,將普通的說教轉變為生動的演繹。目前,央視網也推出了短視頻的欄目,宣傳形式多樣,可以將一些思想與事跡案例結合以短視頻的形式進行通過主流媒體進行傳播與分享;也可以建立黨史VR體驗館,用一些新興的信息技術豐富教學的手段。讓學生可以切身感受到人物所經歷的情境與體現的民族精神。可以嘗試結合最新的熱點事件借助翻轉課堂和利用微課等多種媒體形式與學生進行討論、提問和辯論等互動,通過通俗易懂、生動的表達來幫助學生理解和復習所學的內容,更好調動學生學習黨史的主觀能動性。
(二)上好民族精神這門大課
2020年波及全球的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科學布局、廣大醫護人員和基層黨員干部積極防控、人民群眾積極響應自我隔離配合之下,形勢迅速得到控制。這是對中國人民的一場大考,對高校學生黨員而言則是一門生動的理想信念教育大課。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看到了中華民族直面困難、克服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應對這場斗爭中所展現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成為民族精神最為生動的時代詮釋。大考之年、決勝之時為黨史教育提供了生動案例。要以上好民族精神這門大課為契機,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探究新時期民族精神的內涵與之前的異同,讓民族精神在新時期詮釋新的內涵,進一步堅定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激發愛國熱情,提升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三)將黨員教育融入到日常活動當中
黨員的理論教育更多的需要思想的碰撞與啟迪以及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引導與培育。可以舉辦答題競賽、辯論賽使同學們在不辨不明越辯越明的氛圍中更加深刻的領會黨的理論,也將組織學生通過將生動案例改變成話劇的形式表演的形式進行傳播,在情景的模擬中領會黨的精神與宗旨。可以通過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達到知識教育與自我教育的融合,將團建等生活教育方式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更加關注黨員的自身修養和作風方面,讓榜樣能夠發揮更大的影響作用。也可以通過建立健全的黨員理論學習規范、進行考核測評,進行學習效果的評價等等黨的理論學習制度, 以實現對黨員教育的規范化管理,設計長效并且有效的機制從而營造良好的黨史教育氛圍。
理論學習是一方面,實踐經歷更為重要,高校學生黨員要依托學校這個平臺,但不能依賴這個平臺,要組織學生黨員走出去,到社區街道、到田間地頭、到商場企業中去,更多的開展黨員志愿服務,與各階層群眾緊密聯系,宣講黨的理論,傳遞黨的精神,履行黨員義務,培養服務人民、人民至上的意識。
參考文獻:
[1]王蓮華.創新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徑與方法——基于對全國18所高校的調查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09):72-79.
[2]孫祥軍,卜建華.構建高校黨員教育管理新機制略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07):28-29.
[3]胡俊超.高校黨員教育制度創新與機制構建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2):13-14.
[4]曹振國.簡論改進大學生黨員教育的適然之策[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12):181-182.
[5]王強.信息化背景下黨史教育特色品牌的樹立傳播——以淄博黨史為例[J].黨史博采(下),2020(05):63-64.
[6].梁雪,張飛駿,李心蘭,李梓晴,王辰奇,宋皖晴.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黨史教育新路徑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09):16-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