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不僅是進行大學生教育的重要步驟,也是讓大學生更加符合當前的社會建設需求的關鍵一步。依據當前的社會實踐理論對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促進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課程的不斷完善,提升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促進大學生素質水平與農村建設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三下鄉,社會實踐,理論研究
一、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理論基礎
1.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認為,人的發展是和社會生產的發展,保持步調相同的[1]。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緊密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之間的關系。人的全面發展是不同于人的片面發展,全面發展指的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都得到普遍充分的發展。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論的核心[2]。生活決定教育。想要擁有什么樣的生活就必須要有相應的教育。教育是為了生活的需要,為了生活前進的需要。只有在生活中獲得的教育才可以稱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核心其實是生活,文字和書籍只是生活的載體和工具,并不能代表生活本身。教育以生活為基礎。沒有與現實生活結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3.杜威在做中學的教育觀點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論中的三個核心命題[3]。這三個觀點密切相關,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杜威對教育基本問題的看法。“做中學”提倡從經驗中積累知識,從實際操作中學習。它要求學生親自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去接觸具體的事物,通過思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后親自解決問題。因為學生可以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趣的活動中學到東西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二、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現狀分析
1.意識:學校教育的片面化
學校對學生“三下鄉”的重視程度與規劃準備不夠。隨著考試周的臨近,大多數學生忙于復習考試,沒有時間充分規劃和選擇去實踐的地點、行程和形式。匆忙選題,盲目跟風。此外在一些團隊中缺乏相應知識的也是一個大問題。尤其是一些大一、大二的學生,由于其自身入學時間較短,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尚不牢固,對于自身知識水平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果學生不能根據自身知識水平選擇一個合理的實踐內容,就會導致學生在進行下鄉實踐過程中出現“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導致當前的學生下鄉實踐活動不能夠實現教育目標,浪費人力與資源。
2.目標:實踐目標的形式化
大多數高校只把“三下鄉”作為一項任務,沒有充分認識到“三下鄉”活動在教育中的意義,早期缺乏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指導。通過了解一些“三下鄉”活動的具體實施過程,發現大多數團隊每年都在更換人員和地點,很少有團隊繼續去一個地區或深入了解一個項目。一個團隊去農村的時間大部分是5-7天,在這樣較短的時間大學生很難做到對于當前村子現狀的深入調研,了解當地出現的問題以及問題背后出現的原因,更不能夠對村子當前的境況產生實質性的改善。
3.實施:服務內容的相似化
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一項繁雜的工作任務,包括了前期的準備中期的落實后期的評價總結只有在每一項工作中達到完美,才能夠將“三下鄉”的開展意義落到實處。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我們應該不斷注入新的內容和形式,總結和探索新的模式。但目前服務內容仍然沒有發生改變;有的“三下鄉”團隊組織文藝演出,今年一播,明年二播節目永遠不更新;還有一些“三下鄉”組織進行文化宣傳,但是宣傳的內容不僅不貼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也沒有將村民的認識水平考慮在內,忽略了當前村子的現狀。出現一種雖然進行了較多的宣傳但是整體宣傳質量并不理想的現象。
4.工作:活動形式的單一化
“三下鄉”活動的工作形式比較單一。一般就是組織學生去附近的敬老院去探望老人,充分發揮尊老愛老的中華傳統,營造敬老院養老的社會環境,尋找老黨員、老干部,傾聽他們的紅色故事。再就是去一些留守兒童家里了解其一年來的變化情況,為他們開展一系列有趣的活動,豐富他們的假期生活。或者是通過一些教育讀本、文藝匯演、支教課程等達到一些教育知識的宣傳和展覽。這些活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也應推陳出新。
5.成果:實踐評價的機械化
對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價是檢驗活動開展有效性的有效手段,高校在此方面并沒有認識到足夠的重要性,僅僅是依靠個人的實踐報告和單位證明來評價存在著抄襲作弊,科研價值和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的現象。62.4%的受訪學生表示,這種方式是不科學的,因為在這種評估參考材料不具有較高的公信力。
三、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創新策略
1.規范教育培訓指導
高校在組織“三下鄉”培訓時應首先了解參與者的基本情況和目標需求,作出針對性的培訓訓練。培訓的內容要包含專業技能、心理學知識、研究方法、溝通技巧以及應急處理等。舉行優秀三下鄉經驗交流會,形成一種常識有效的分享模式,而不是臨時的緊急的訓練。
在進行“三下鄉”教師選拔和培訓中要建設標準化、科學化的教師培養制度,讓教師在引領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中有專業知識手段,引導學生使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根源探究。打造出一批具有專業技術知識水平、開闊視野的社會實踐指導教師。
2.突出目標育人實效
實踐導師要有科學管理和指導的水平。首先教師應該制定良好的社會實踐計劃并對社會實踐過程進行引導,使學生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其次社會實踐的內容要貼近專業,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智力優勢。最后要服務于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需要,培養學生的勞動和奉獻精神。
3.按需設項據項組團
在進行社會實踐團隊的組建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前社會實踐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社會實踐內容,并根據社會實踐內容選擇具有對應專業知識的社會實踐教師以及學生構建成專業團隊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例如,在主要進行農業生產的村莊,可以根據當前村莊的需求制定出幫助村莊改善農作物種植技術的社會實踐目的,之后根據當前的目的需求,選派具有農業專業技術的教師擔任當前團隊的指導教師,并根據學生的專業進行團隊的組建,確保組建的團隊能夠與實踐目的地的需求相對應,能夠滿足當前實踐地點的實際需求。
4.創新實踐活動形式
不斷地推陳出新,對實踐活動的形式進行創新,可以適當延長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更好地服務基層。鼓勵學生與當地有關部門緊密聯系,保持長期的聯系回到學校后,進行定期回訪及時反饋實際成果包括研究報告、受益農民計劃、社會實踐成果展示,不斷創新實踐活動形式。
5.完善項目評價機制
高校可以與當地政府建立信息反饋系統,學生下鄉后,下鄉單位可以直接將對學生的評價上報學校。另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監督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和實干精神。讓文字和擺拍照片等資料不再成為衡量學生下鄉活動的成績標準,讓學生可以更好的關注此項活動的過程,深刻理解活動的本質,以更純粹的心態參與到下鄉活動中來。
參考文獻:
[1]鄒廣文,沈丹丹.社會主要矛盾的演變與人的存在方式——一種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的考察[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9,000(001):177-183.
[2]張李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J].散文百家·國學教育,2016,000(002):151.
[3]孫震,黨建偉.教育裝備:教育情境構建的基本載體——論杜威實用主義哲學對教育情境構建的啟示[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9(12).
(作者簡介:于文豐,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2019級學術學位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