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楠
師生關系,即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決定的作用,而師生關系的復雜性,多樣性、重要性在班主任工作中則體現的尤為突出。班主任和學生關系直接影響班級各項活動的開展,因此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更需要創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老師和學生的關系,首先是人和人的關系,是彼此平等的人格關系。跳出傳統的師生關系,師生平等,思考學生的問題,探求學生的心理,理解學生的感受,尊重學生的個性,采取方法幫助學生走出困惑,快樂的生活,學習,完成自我管理和共同的班級管理。
班主任是班級思想政治、道德品質教育的首席責任教師。每個班級有四五十個學生集合在一起上課、勞動、鍛煉、娛樂、共同生活,沒有班主任的帶領、誘導,把他們組織成一個堅強的集體,是不能正常完成各項教育教學任務的。班級管理一方面要求班主任自身具有一套成熟的的管理辦法,另一方面則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學生喜歡和認同班主任,才愿意聽從班主任的教導,支持班主任工作。在我的班級管理中,一直對學生承諾并踐行著:尊重學生人格、理解學生行為,陪伴學生成長,一起做快樂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下幾條原則:
一、師生平等,學生平等
老師和學生的關系,首先是人和人的關系。跳出傳統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模式,人格上老師和學生都是平等的。班主任和學生只是身份上的定位和區別,本質上都是相對獨立的。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班主任才更容易走近學生,學生愿意傾訴生活和學習中的困惑,分享自己的快樂,更能傾聽學生的聲音,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做班主任的第一次班會上,我么有先給學生一個下馬威,以便樹立自己的威嚴,好讓學生因為害怕而乖乖聽話。同樣從學生時代走來,我深知這樣的威嚴只是暫時的,反而會讓學生形成一種叛逆心理,我們學校的學生大多是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第一次住校,他們身邊已經缺少了最親近的人,我更不能讓自己成為陌生環境中增加他們畏懼感的人。又因為年齡上基本跟他們的姐姐差不多,所以我更希望能做一個讓他們感覺親近,能傾訴的人。在班會上我就說明了這一點,彼此平等,坦誠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孩子們都很贊同。之后每次班會,我總是會就各種問題征詢他們的意見,互相討論,他們慢慢發現班級的管理不再是老師制定版規,操控他們嚴格執行,而是他們自愿去實踐自己的想法。
二、學會尊重
在我們班,唯一的班規就是尊重。尊重老師,尊重同學,尊重學習,尊重生活,尊重生活中每一個做出貢獻的人。
尊重差異:只有尊重每個學生的具體差異,才能真正尊重學生這個人。尊重他從父母那里遺傳下來的個體體征、智力特點、性格特征以及所處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所習得的一切,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我們的教育正是從每個不同孩子的個體差異出發,改進那些消極的因素,弘揚那些積極的因素,促進每個人的成長與進步。
尊重人格:無論誰犯錯,犯什么錯,我都不在全班面前點名批評,留足臉面,私下教育。一個孩子,如果在意同學眼光,那么這樣的當眾點名,也許能很好的防止他的下次犯錯,但對他自尊心的傷害遠遠高于一次錯誤;如果他不在意,這樣的行為只會讓他產生敵對情緒,與老師站在對立面上。
尊重想法:一是把班級管理和學校活動交到學生手里,班主任只負責大方向正確,絕不一言堂。現在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強,他們更在意自己的聲音有沒有被聽見,自己的想法有沒有被尊重二是對于犯錯后的懲戒方法,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比如我們班成績相對弱一些,很多同學會自己選擇抄單詞,抄公式等,這樣既達到了目的,也有助于學習的提高。
班上有位小D同學,學習成績很好,但是人際交往方面略差,較為傲慢無禮,但內心很單純。在多次觀察之后,我開始有意無意的對她加以糾正。因為在班級管理上我從來沒有當中批評過學生,也沒有發過火,有一次社會大課堂活動,她就問我,為什么這么溫柔,以前的班主任很嚴厲。這個時候我就和她聊我是因為尊重他們,無論對錯,誰都不希望被別人訓斥,更何況他們還是孩子,但是私下里會指出他們的錯誤。慢慢的她開始理解要尊重別人,自那次之后,她和我的關系走近了,和班里同學也開始交流了。這讓我越來越體會到,單純的指責遠比不上讓學生從內心明白道理,接受準則。
三、理解、寬容
面對“問題學生”,重要的不是思考“如何罰”,而是搞清“為什么”。我相信“沒有不想好的孩子,只有做不好的孩子”。那么多一些理解。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是孩子,我們能保證一定不犯錯嗎?如果我們是孩子,我們希望得到怎樣的對待?那么多一點寬容。
四、陪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而我們附中一直秉持的正是陪伴教育。陪伴既在表達愛,陪伴也在增加愛。當教師的愛到位了,教師的話也就到位了,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在相處的點點滴滴中,我努力堅守并踐行著自己的承諾。
一是剛開始晚自習紀律差,學習氛圍不濃,于是幾個月來,我堅持每天的最后一節晚自習進班,整頓紀律,督促學習,讓他們知道,老師沒有放棄他們。冬天了,買栗子給同學們當宵夜,犒勞他們一天的努力付出。
二是學校組織的大課堂緊跟學生,盡力給每個人都抓拍一張特寫,讓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是被關注,被關心的。
三是學校舉行的各項活動,我都與學生一起參與。
四是我自費買了白漆和學生一起翻修我們的教室,自此大家開始愛護教室環境,保持干凈衛生。
經過將近4個月的相處,如果說有什么變化,我想最大的變化是,他們和我終于變成了“我們”。前幾天,我們班學生把班群改成了“優秀的高二3班”,我們的班級評分從連續三個月的倒數后三,變成了近一個月的年級前五。每個人都在關心自己有沒有被扣分,這不是因為擔心后果,因為我們班沒有明確的處罰制度,用他們的話說“我們是良心發現了,得對得起你。”
當學生的內在追求和內在人格開始自我覺醒,我想我們的“育人”不難達到所謂的“育分”。悅納每一個來到我們面前的孩子,接受他們的過去,陪伴他們的現在,一起創造屬于他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