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 譚成才
摘 ?要:本文以高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課”)中“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學專題為例,闡述了教學中如何運用“專題教學+問題導學+行為養成”一體化教育模式,深化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培養學生多種綜合能力和良好的政治素養,提升課程的實效性、時代性和針對性,讓學生有更多獲得感的教學設計與策略選擇。
關鍵詞:專題教學;問題導學;行為養成;概論課;生態文明;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7-00-02
高校教學中“專題教學+問題導學+行為養成”的一體化教育模式堅持以“立德樹人”為總目標,以有根、有魂、有趣、有法的“四有”原則為指導,以符合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實際和當代學生實際特點構建的“四個模式”為抓手,以“四個轉變”為特色,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通過由易到難、由簡入繁的教學活動和任務展開,培養學生多種綜合能力和良好的政治素養。
一、生態文明教學專題設置及內容分析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自十八大以來,黨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國家進步和中華民族發展的核心要素[1],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2]。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3],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扎實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夢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理論是我黨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結果,標志著我國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在概論課的專題教學中,生態文明是獨立的一個專題,用2課時完成。
二、生態文明專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了解我國生態環境現狀,掌握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歷程及科學內涵,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及戰略舉措[4],樹立社會主義生態觀。能力目標: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系統分析問題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價值觀目標:深刻領會生態文明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理論的偉大創新,堅定建設美麗中國的信心,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整體觀和大局觀,在此基礎上努力把自己改造成時代新人。
三、教學設計理念與策略選擇
設計理念:堅持立德樹人總目標,堅持尊重教育;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思政課創新要堅持“八個統一”,在內容上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在教學方法上堅持主體性與主導性、多樣性與統一性的教學方法選擇,通過理論講解與實踐調研任務相結合實現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堅持有根有魂有趣有法的原則,依托教學、學習、評價和實踐的四個教學模式,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索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轉變,學際關系從過去個體學習向團隊合作轉變,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由理解記憶向分享共贏轉變,學習成果從成績單向行為養成轉變。讓學生通過多層視角、多種渠道、多個途徑理解我國生態文明相關內容。
策略選擇:任務驅動;問題導學;教師點評和學生互評;總結反思和社會調查。
四、生態文明專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生態文明的內涵及理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提出的偉大意義;如何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3]。
教學難點:生態文明是比工業文明更高級的文明形態;理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協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國家發展的要素;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做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五、生態文明專題教學過程
導課環節:2017年12月5日,在肯尼亞內羅畢舉行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獲聯合國環保“地球衛士獎”。
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任務匯報,從塞罕壩巨變,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之艱。
內容包含:一是歷史上的塞罕壩和生態退化狀況;二是塞罕壩的地理位置及生態改善的重大意義;三是塞罕壩生態修復的過程,半個世紀,三代人艱苦奮斗,孕育出偉大的塞罕壩精神;四是今天塞罕壩的生態、社會及經濟價值;五是我國目前還存在的重大生態問題及解決建議。
設計意圖:任務驅動教學法是高校思政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本專題中,學生在課前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以塞罕壩林場的巨變為線索,自主構建關于生態破壞、修復,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偉大意義的知識體系,感悟生態修復既是一個艱難困苦的過程,也是涅槃重生的過程,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并在課堂上分享這些學習成果。鼓勵其他學生對匯報分享小組的表現進行點評打分,這也是多元多主體評價的一部分。
(一)生態文明及建設的內涵
問題導學:一是什么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什么?二是什么是生態文明建設?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什么?三是黨的十八大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重形勢,提出了怎樣的生態文明理念?
設計意圖:問題導學的學習法有利于聚焦重點難點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透過現象看本質。在本專題教學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借助教材、網絡等手段,初步解決這些基本的概念、理念等問題,解決第一個難點問題。
(二)生態文明建設之艱
問題導學:運用恩格斯的論斷“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分析“倫敦煙霧事件”和“瑞士日內瓦湖的蛻變”說明的問題。
設計意圖:以恩格斯的名言作為載體,意在讓學生理解生態文明建設領域也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注的領域,正確的生態文明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部分。
兩個事例的分析讓學生懂得,今天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繁榮文明也是建立在過去發展過程中破壞生態的基礎之上的。中國不能走西方發展的老路,應積極應對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既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中國人民的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的表現,因此,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三)生態文明建設之意
習近平總書記分別用“眼睛”“生命”“民生福祉”“金山銀山”“命運共同體”等比喻來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問題導學: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用哪些形象生動的比喻來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從中能感悟出總書記怎樣的情懷?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查閱資料,可以梳理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發展的清晰脈絡;讓學生懂得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系人民福祉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我們承擔大國責任、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措施。
(四)生態文明建設之策
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方針,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5]。深入理解必須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的意義。
問題導學:請大家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國家發展各方面協同發展?
設計意圖:深刻領會生態文明建設不是獨立于其他建設之外的,而是要融入各項工作中,樹立大局觀、整體觀,解決第二、三個難點問題。
布置作業環節:一是結合新發展理念及本課所學內容,思考如何形成綠色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方式?二是調查我國當前垃圾分類現狀,并通過縱橫向對比,提出改進對策。
設計意圖:本問題是學習本課程的落腳點,體現本課程的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的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統一的原則[4],落實立德樹人總目標。
教學小結:梳理總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設計意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5],是我黨十八大以來重要的理論創新。這是本設計的創新點之一。
參考文獻:
[1]樊陽程,徐保軍.基于量化國際比較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世界價值[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27-39+169.
[2]雷小紅,陳道雷.高職院校思政課文化育人的方向、意義及路徑探析[J].才智,2020(25):55-57.
[3]徐佳慧,陳方南.農民參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8.
[4]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0(6):25+10-781.
[5]呂忠梅.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態文明法治理論[J].中國法學,2021(1):48-64.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