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蓮
◆摘? 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師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芭蕉香火舞龍文化是長塘鎮本土的民俗地域文化,是我們語文課程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大源泉。如何將芭蕉香火舞龍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效整合起來,我認為可從四方面著手:芭蕉香火舞龍文化意義;立足課堂,民俗文化滲透;拓寬語文實踐活動內容;生活寫作。
◆關鍵詞:芭蕉香火舞龍文化;語文教學;整合
芭蕉香火舞龍文化是南寧市青秀區長塘鎮三百多年來的文化智慧的結晶,是長塘鎮村民文化的根脈所在。將芭蕉香火舞龍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既是對語文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又是增強語文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既能展現長塘鎮的人文風俗特色,又有利于本地的舞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既能增強學生對自己家鄉乃至祖國民俗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又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因此,將芭蕉香火舞龍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效整合起來,對于本鎮中心學校來說,是個很好的契機。
1芭蕉香火舞龍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還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及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時代的要求。在現實教學中,我發現很多教師忽視了傳統民俗文化,特別是本地民俗文化的教育,僅對包含有傳統文化的課文進行粗略學習,更不用說挖掘與聯系本地的民俗文化去發揚與傳承教育了,導致了本地民俗文化教育的缺失。
芭蕉香火舞龍文化,是南寧市青秀區長塘鎮的民俗地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師就應該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認識:什么是民俗地域文化?芭蕉香火舞龍文化作為本地民俗地域文化是如何產生的?作為本鎮子孫,我們該如何去傳承與發揚?這些知識的滲透,不僅讓學生開拓知識面,提升語文素養;同時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本鎮祖先三百多年來的寶貴文化遺產的理性認同,進而培養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自豪感;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熱愛傳統文化的感情。
2立足課堂,進行民俗文化滲透,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教材中總是隱藏著民俗文化。它呈現了中國各地方的民俗文化特色;對學生而言,它是鮮活生動的教材。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教材,適時引導學生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使學生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
如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龍的傳人》,就含有民俗龍文化。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龍時,可讓學生把收集到的各地的舞龍文化講講:如賓陽的“炮龍”,廣東的“舞草龍”,隆安縣的“稻草龍”等,再結合本鎮的芭蕉香火龍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各地民俗文化的不同,進一步感受到本鎮舞龍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他們對本地民俗文化和家鄉的熱愛之情。
我校引進“芭蕉香火舞龍文化”的課題研究中,我開展的主題班會《學龍文化,爭做龍的傳人》、講《龍的故事》等,讓學生知道“芭蕉香火龍”文化是長塘祖先遺留下的文化遺產,樹立傳承下去的意愿;學生受到龍文化的熏陶與感染,發揚中華龍的精神,樹立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培養樂觀向上,勇往直前的品格。教師通過這一系列的課堂教育,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一個層次。
3舞龍文化,拓寬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內容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芭蕉香火舞龍文化”是我們長塘鎮村民發起的,以前為了娛神在傳統節日舞龍的文化活動;后來發展為在節日慶典上為活躍氣氛而舞龍的文化活動。它不僅能豐富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民間優秀傳統文化,而且對研究民族民間宗教信仰、文學藝術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所以本鎮教師可利用這一舞龍文化,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到生活中去學習語文,實行“大語文”教學。
譬如本鎮的“芭蕉香火舞龍文化”就是中華民俗文化的縮影。前兩年,我校領導明智地引進了“芭蕉香火舞龍文化”作為學校的大課間活動,達到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強健體魄的作用。而我們語文教師也適時地把它作為語文課的拓展延伸。讓學生開展了以下實踐活動:做芭蕉龍的手抄報、板報;舉行舞龍的知識競賽及龍故事的演講比賽;芭蕉龍的制作及學舞龍等等。學生在參加這些活動時,雖然感覺累,但快樂又充實,促動了他們以愉悅的心情投入到學習中;感受到作為“芭蕉龍傳人”的愉悅與自豪;認識到弘揚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大大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這就是大語文課堂,真的好精彩!
4生活寫作,提升語文能力素養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想動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那么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應引導學生善于關注生活。讓學生走進生活,把看到的、親身經歷的寫下來,作文才更有真情實感。
芭蕉香火舞龍文化是長塘鎮三百多年來的文化智慧的結晶,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蘊藏著大量生動的寫作素材,教師如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挖掘,不但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能釋放學生的思路,寫出優秀的篇章。更重要的是,還能寫出學生對民俗文化及家鄉的熱愛之情。
2018年5月,我校把芭蕉香火舞龍文化引進校園,作為大課間,讓全校學生共同參與到舞龍活動中。在操場上,24條龍伴著富于壯族特色的芭蕉龍歌曲忽兒蜿蜒盤旋,忽兒上竄下跳,忽兒勇往直前,那場面真是聲勢浩大,甚為壯觀呀。那震撼人心的場面讓學生感觸很深。于是我趁勢讓學生在語文課前3分鐘進行口語交際,說說舞龍的真實感受,表露自己作為本鎮后代的自豪之情。然后叫學生用自己手中的筆把那壯觀的場面寫出來。寫完后,讓學生用激情的語調朗讀自己的作品,感染班中每一位學生,激發他們內心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對舞龍這傳統文化遺產的欣賞與喜愛。這一語文教學過程不僅有效地加深了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熱愛,也提高了寫作與口語表達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文能力素養。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芭蕉香火舞龍文化”,對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這樣的教學,才能讓我們的學生對舞龍文化進行深刻的挖掘,了解歷史、了解民族,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更精彩,讓我們的教育走向生活,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蔣紅梅.民俗文化與語文教學.2008年07期.
[3]周潔.民俗文化作為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