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保護工作對于我國來說一直是一項重要的思想建設任務,因此環境工程專業的相關人才順應了當代環保產業迅速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人才市場迫切需要的工種。合格的環境工程專業人才應同時具備優秀的政治思想素養以及精湛過人的專業技能素養。本文從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教學兩者脫軌這一實際現象入手,深入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收效不佳問題成因,分析環保領域內專業教育教學過程中呈現的問題及改革策略。針對教育改革途徑,主要從教師隊伍改良、課程改革、思政教育體系化建設幾個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關鍵詞:思政教育;環境工程;專業教育;生態文明
作為我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黨十九大報告的號召下,生態文明建設被推到了時代的最前端,是中華民族千年計劃的關鍵組成部分[[]]。近幾年來我國對于環保事業的投入越來越多,“十三五”期間我國在環保方面的投入資金高達17萬億元,另外國務院印發了“水十條、土十條、氣十條”都促進了環保事業的發展。環境工程專業技術人才是環保事業發展的掌舵人,環保產業技術的更新倒逼環境工程教育水平的提升與完善。
一、思政教育與環境工程專業教學的融合之路勢在必行
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相融合是未來的教改方向,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思政教育與專業素養割裂的弊端還能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改進和教學效率的提升。現實的教育困境是人文素養與專業技能嚴重失衡的矛盾,教育環節忽視思政教育理念的灌輸,人才素養存在較多思政短板,那么環境工程事業的發展勢必會受到主觀人為因素的影響。目前重技能教育輕人文素質培養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我國對環保工程產業人才的要求[[]]。因此作為人才輸出源地,各大高校有義務擔起培養新型全面發展環保專業人才的重任。從傳統的高校教育模式來看,兩種課程是獨立分開、毫無關聯地分別從屬于不同學科、院系的,因此首先要從教育觀念下手改變兩學科分離的現狀。思政教育內容與專業知識的有機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將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等素質深入滲透到日常的課程安排中去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的廣度和深度。專業化思政教育是一種積極的教學實踐創新和探索,也是思政教育史上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順應了新時代的課程教育改革要求[[]]。改革要求的落實需要相應的教育管理團隊來配合,專業教師要充分利用思政課程特征,將兩學科交叉點順利黏合,挖掘融合學科優勢,探究新型教學思維以達到學生專業素質和思想素養的全面發展。善于把控兩專業的耦合交叉點和沖突矛盾點,合理解決路徑與目標之間的差異化問題,深刻理解內在邏輯規律,促進學生認知與行為一體化發展,以培養兼具高素質和強技能人才為最高目標。
“思政課程”轉為“課程思政”已經成為近幾年的課程改革熱點。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重要會議上表明相關改革理念,在此講話精神的引導下,眾多高校已經遵從相關思想作出調整動作,實施了不同層面的教育教學改革。上海市的教育教學改革可以說是眾多高校當中的領頭羊。上海市的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始于2014年,教育部門眾多專家對相關工作進行了有效的指導,開展了任務的有序推進工作,聚焦思政課程融入專業化課堂方面。同時對教師的教學風格、方式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善于摸索并付諸實踐,要切實運用思政風格的教學方式培養新的教育模式及方法。在上海市高校課程改革取得良好成果的同時,各地對課程改革的信心倍增,因此緊隨其后的是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的高校開始逐個開展課程思政改革,高揚“以立德樹人”旗幟,貫徹思政課程教育改革。以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為例,首先搭建了一個教師與學生共同交流、一起學習的互動平臺,并針對創新教育模式、搭建新型課程體系作出了一系列規模化調整,拓寬了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路。另有青海大學通過競賽的方式調動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把理工專業課程與思政知識有效結合,增加了思政內容的有趣性和親和力。然而這些表層形式的教學方式的改革還不足以深入貫徹思政課程的長久化發展,對于教育體系的專業思政化落實仍存在研究缺口。育人體系和模式的變革還要從師資培養、管理機制、課程設計、教學實踐幾個方面統籌調度,為人才培養的科學有效運行鋪路。
二、環境工程專業的思政教育化改革阻力
為響應國家思政號召,各項課程都應向思政教育靠攏看齊,學科體系整合已經呈現兼容并包之勢。大方向的變化就要求各學科教師及時關注學科改革動向,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理念的變革、教學方式的調整。老師要注重學生思政教育的培養,將本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建設想融合,巧妙搭建學生的學習興趣關聯性,提高學生整體的思想政治素養。我國高校當下的思政課程比重仍然較小,對于思政教育的重視度有待提高。思政課程在大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較高,相應的課程數量和質量也要提高。增加學科接觸的方式可以通過將思政教育投入各類學科中去的方式,這種潛移默化的沉浸式學習避免了過分消耗學生時間精力的弊端又能很好地促進所學專業與思政素養的結合式學習。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來看,單純的思政課程存在形式簡化、內容枯燥的問題,比較不容易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導致學生的厭煩情緒。然而各項專業課程也存在固步自封,純理論化學習缺乏與社會實踐、人文關懷的銜接,忽視思政理論素養的融入等問題。這些問題的不及時解決都會導致思政教育短板給學生全面發展帶來的不利因素。另外從教師角度來看,各個學科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歷史聯系幾乎為零,專業課的老師缺乏與思政課老師之間的溝通或者學術交流,這也導致了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銜接方面的難度。一些沒有思政教育基礎的專業課程會導致學生所學思政知識的片面性、局限性進而造成思政教育失衡的局面。將思政教育內容生搬硬套加入專業課課堂中來的做法也會打擊課程融合的收效成果。
各專業改革的難點之一在于教師體系固化的歷史性問題,師有所專各有所長,傳統的學科教師一般都僅從事各自領域內的研究與教學任務,很少涉及思政教育教學,因此不會關注思政教育方面的信息。專業教師不能充分融入思政知識是改革的一大阻礙[[]]。另外從學生的視角出發,環境工程專業屬于理工類,理工類學生普遍對于思政學科掌握不如文科生,因此基礎知識水平和學科啟蒙方面都有一定的學習困難。理工科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思政教育的學科思維方式不同,因此缺少對社會現象、時政現象等的辯證思考,難以理解思政教育的實質與核心。如果能夠合理聯結學生的環保專業特長與思政專項思考,就可以有效實現課程教育改革,發揮思政教育反哺專業教育的實際意義。
三、思政課程與環境工程專業課程的有效融合路徑
1.教師隊伍力量是高校課程改革的關鍵點。教育改革主要依賴教師團隊的執行力和教育教學創新力。教師的職責在于傳輸正確的價值觀和正確的專業知識、技能,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品質、人格素養。學生的全面發展還需要老師的適當引領和專業性指導,不僅需要老師具備極強的專業素質和業務技能,也需要老師們注重自身素質的均衡發展。學校要定期開展思政教育類型的講座、論壇、會議等學習活動,讓教師重視思政教育工作的關鍵作用并積極滲透到課堂當中去。學校可以通過定期的考核、培訓來督促教師思政教學改革的貫徹成果,加強思政教育改革宣傳,多方措施并舉推動思政教育。
2.以教學實驗探尋思政教育嫁接專業教育的最佳耦合點。完善新的課程體系建設,兼顧容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精進專業課程教學水平,實現內容、結構、邏輯方面的無縫契合。鼓勵學生自主導入時政熱點信息,探尋思考價值,能夠通過鮮活的現實案例推倒思政元素和實質內容。把人文素質教育融入教育過程的整體目標中來,用實際案例彰顯人文關懷。比如通過工廠參觀活動讓同學們獲知環保產業的價值,感悟環保工人的愛國情懷,從環境工程崗位人員的工作映射環境工作的艱辛與不易,體會并學習愛崗敬業的無私奉獻精神。對于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實地作業、實踐任務是增強專業技能、提高業務素養的必備條件。從復雜的環境問題入手才能了解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案,從民族責任感的角度解讀環保意識的重要性以及踐行環保的巨大作用。教師應該在此環節做好引導工作,加強學生自主思考、探求真知的能力與技巧。環境工程的學科知識作為必備的基礎儲備,思想政治觀點則是課堂實踐過程中貫穿始終的核心線索。學校可以增加案例研討會的設置,訓練學生將思政思維與學科思維融為一體的問題思考模式,培養學生自主性地運用科學的方法論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調動社會背景知識帶動愛國主義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聯結。以我國政治背景、社會現狀為切入點,向學生講解政治經濟歷史共同因素作用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希冀與現有成果能夠有效地為師生互動植入愛國主義教育元素,加深學生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的理解與支持。如抓住課外實踐機會,將當地的歷史文化背景與課堂元素聯結,讓學生有更加真實的學習體驗和實踐感受。最近幾年來自國外的干擾聲音也在逐漸增多,對國內發生的一些環境問題、食品安全等現象加以抹黑或發布不當言論,這導致不少缺乏判別能力的學生誤入思想歧途,觀念受到不實言論的影響。因此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是老師教學過程中一項重要任務,尤其在環境工程專業領域,學生獲得優秀成績的前提是充分了解自己身擔國家環境工程事業的重任。
4.打通學界與業界橋梁,為學生提供全面地學習渠道。社會背景就是環境工程學習的最好平臺,接觸行業背景、社會實踐才是專業人才迅速提升自我的絕佳機會。思政教育正是需要學生密切關注國家的社會經濟條件及發展狀況,帶著關懷國事的憂慮之心來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解決社會問題。打通學界與業界的橋梁有助于把學生推到社會的前沿,讓學生感受來自社會的真實競爭與傲然成就。一線企業的實踐要求都是經過了經濟規律的多次摸索,技術骨干的多重實驗得來的,是最寶貴的學習內容,學生只有深入一線才能感知到環保事業的真知灼見,為日后的理論學習充盈理論目標和實踐基礎。
四、結語
環境工程專業的思政教育改革事關各個高校的領導決策、相關教師的工作配合、同學們的認同與支持以及各個學科之間的合作調度。思政教育改革不僅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更是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現狀改良的有效良方。實踐證明兩者的有效結合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增強環境工程人才儲備質量。因此唯有將環境工程的專業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高效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擴充思政教學改革的內容,服務于環境保護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
參考文獻
[1]馬亮,顧曉英,李偉.協同育人視角下專業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01):130-133.
[2]初文華,張健,李玉偉.理工科專業基礎課程中的思政教育探索——以《水力學與泵》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30):32-33.
[3]馮亞青,陳立功,張寶,等.化工類專業課程思政與教學改革探索——以“精細有機合成化學及工藝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8,337(09):50-53.
[4]劉鳳瑩,孟洪武,周偉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七位一體”運行機制[J].教育與職業,2016.12:61-63.
作者簡介
于婷婷(1990.02—),女,漢族,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工程專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