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煥
◆摘? 要:明朝從國內各地調兵遣將,先后從北方的薊遼一帶,山西、北直隸的宣府、大同一帶,北直隸的保定、天津、京畿和山東一帶征調。然后是在南方的南京、浙江、四川、等地征調軍隊。軍隊數量接近35000人,其中包括騎兵、步兵、水兵和水師戰船等。
◆關鍵詞:征兵;調兵;明朝
1588年,朝堂黨爭不斷,政治腐敗,百姓生活貧困,國防空虛。此時正處于明萬歷年間,歷經了張居正改革,國力有所回升。此次,下令沿海加強戒備防擊,但并沒有真正做好戰爭的準備。1592年5月,即明萬歷二十年、宣祖二十五年四月,在釜山登陸,朝鮮壬辰爆發戰亂。戰爭初期,敵軍勢如破竹,大軍隊一路潰敗,首都漢城失陷,便北逃至中朝邊境的義州。隨后,明政府便開始在國內各地征兵、調兵,支援戰場。從1592年5月到1593年7月,即明萬歷二十年到萬歷二十一年,是抗戰的第一階段,然后雙方處于休戰談判狀態。
一、在北方征兵調兵
一是在薊遼地區征調軍隊。遼東與朝鮮隔江相對,是我國東部的門戶,不容有失,“同儻陷螫,必中遼,則固我藩籬、壯彼聲勢亦勢不可已者,沿江一帶宜盛陳兵馬防守,以振威聲”。薊遼地區緊靠朝鮮,從這里征兵、調兵援朝是首要選擇,“令遼東撫鎮發精兵二支,應援朝鮮,仍發銀二萬解赴彼國犒軍”。萬歷二十年十月,從薊鎮抽調精兵5000至遼東待命,準備入援朝鮮。
二是在山西、北直隸北部一帶征調軍隊。萬歷二十年六月,兵部命令宣府、大同“兩鎮兵馬預令總兵麻承恩、李東旸等,挑選一萬六千以備敵警”。十月再次下令“宣、大各選精兵八千,馬步相半,擇將統領,文到五日即往遼東,聽經略調遣”。后又命令山西省挑選精兵2000聽候調遣。十一月又下令讓山西總兵王保、薊鎮總兵張邦奇相互更調,“邦奇被論乞休,而才可驅策晉中,宜得鎮重之帥彈壓之。王保身輕戰陣、勇冠戎行,薊鎮防虜、防敵,保驍雄,足備折沖之用”。
三是在北直隸、天津、山東一帶征調軍隊。在直隸,保定督撫衙門在河間、真定、保定三府招募北兵3000。萬歷二十年十月,從保定抽調精兵5000至遼東待命,準備入援朝鮮。同時選練士兵10000有余聽候調遣。在天津,駐有從別處調來的軍隊,注重水戰的訓練,“將調到二萬三千人,選五千與南兵六百習水戰,余仍歸保、河操練,即以造戰船、備巡哨,有警水兵摶擊。不數日,保、河兵可悉調至休養,久氣力銳”,還將運糧船列入戰船編制,“將遮洋海船四百余只,盡數留用為便”。山東北聯畿輔,南接徐淮,西通運道,東臨大海,是防御敵軍的要害之地。萬歷二十年六月,兵部給山東省下令“防備警急,山東無備,乞遣卿寺科臣一人查核沿海兵食,兵部謂沿海設防撫按事也,不必遣官增擾,宜行各該省直督撫、軍門練兵固圉。
四是在京畿一帶征調軍隊。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來,明朝就制定了“天子守邊”的國策。“今京東距薊鎮不二百里,京西去宣鎮不四百里,東南去天津口不二百里,西南去紫荊關不三百里。王公設陷以守其國,國家定鼎燕京,三面鄰邊與前代都中原者不同。今虜警、敵防,桑土綢繆尤亟”。定都北京在加強了北疆防御的同時,也加大了國家北部防御的成本和難度。此時面對來自東部的敵患和北部的虜警,京畿一帶更應該調兵遣將、加強防衛,“通州大運三倉積貯數百萬石,六軍之命系焉,其地敵船可以徑達,胡馬亦嘗再至。是以新、舊二城并建,凡以樹藩屏,護儲胥也”。同時要做到隨時能夠為朝鮮戰場和長城戰場提供軍事支持,“建四輔城,城外建營練兵,命待敵軍”。另外,任命原薊鎮守備薛虎臣為密云鎮武營游擊。調熟悉敵情的參將陳磷為神機營參將,晝夜行軍來到京師,聽候調遣。
萬歷二十年七月,鑄經略保薊遼東等處關防,鑄防海御敵軍務都督及大同東路管糧同知各關防,隨后又鑄提督軍務防海御敵關防,意在加強北方防務。任命廣東將領陳璘為薊鎮副總兵、署都督僉事,萬歷二十一年一月,升任薊、遼、保定、山東等處防海御敵副總兵,同時分守山西。另外,石星仍舊任職兵部尚書,宋應昌經略遼東。另外,任命原提督陜西討逆軍務總兵官李如松為薊、遼、保定、山東等處防海御敵總兵官。同年兵部下令,遼東、山東、順天、保定一帶,尤其是遼東、山東沿海地區要整軍戒備,加強防守,同時做好隨時增援其它地方的準備。針對京師的防御,在渤海沿岸設防,“沿海一應防御事宜仍聽薊密永三道,各照信地整備,庶無牽掣、推諉之虞,宜增入敕書,永為遵守。”
二、在南方征兵調兵
一是在南京征調軍隊。 “吳淞乃三吳咽喉,而竹泊沙又吳淞門戶也,移游總以防敵,仍增筑寶山以備瞭望”,征調沙船、唬船60只,捕柁等工950名,長槍11000枝,由把總陳天澤等帶赴天津聽候調遣。南直隸淮安、徐州、揚州一帶是江海交匯之地,水路發達,朝廷下令在這一帶征兵2500,視戰局隨時聽候調遣,其中1000駐守揚州,另外1500充入各衛所。
二是在浙江征調軍隊。萬歷二十年十月,朝廷下令在義烏、東陽選募勁兵數千聽遣。 “今寧賊既克,自應撤還,但薊北需兵甚急,浙中汛候已過,應就近調充御軍防海之用,乞行薊鎮軍門安插信地”,兵部命令之前抽調到北方河套地區戍守的浙江兵,就近赴薊州防敵。
三是在四川征調軍隊。萬歷二十年十月兵部命令劉綎的軍隊火速趕赴遼東,準備入朝。次年二月,抽調疊茂、建武營兵3000趕赴遼東、朝鮮,交由劉綎統領。
此外,朝廷命令在南京、浙江、福建、廣東沿海一帶練兵加強防御,防止敵軍從南方進犯,令“沿海守令于保甲中集其徤壯,教以技藝,而以善謀多智統率之,有功者,輒不次,予以官爵”。
三、結論
此次戰役從國內征調大量兵力。在北方,朝廷在薊遼地區先后征調軍隊15100。在宣府、大同一帶和山西其他地方征調軍隊18000。在北直隸,于河間、真定、保定等處征調軍隊8000。在天津屯兵23000。在山東的登州、萊州一帶抽調軍隊援朝,同時抽保甲充軍丁。在京畿一帶加強防務,練兵待命。在南方,朝廷于南京、浙江、四川等地征調戰船140艘、水兵2450,其它兵士3000。所征調的武器有滅虜炮210門,小信炮1190個,快槍500桿,三眼銃100桿,虎蹲炮20位,明火、毒火等箭5.3萬支等。另外還有遼東、大同、宣府、保定、薊鎮等軍兵順帶的弓箭、鉛子,軍船。同時下令全國沿海整飭海防,編練保甲,防止敵軍來犯。另外,宋應昌與提督李如松將調到的兵分為左、中、右三軍。以副將楊元將中軍,統兵10639名;以副將李如柏將左軍,統兵10632名;以副將張世爵將右軍,統兵共10626名。
附錄:
1.當時的北直隸為中央政府直轄地,下設順天府、保定府、河間府、真定府、順德府、大名府、廣平府、永平府、宣府、延慶直隸州、保安直隸州,包括今天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以及河南省、山東省的一部分。
2.當時的南京即南直隸,為中央政府直轄地,包括今天江蘇省、安徽省和上海市。
參考文獻
[1]夏元吉,等.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249.
[2]夏元吉,等.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250.
[3]夏元吉,等.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253.
[4]夏元吉,等.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254.
[5]紀紅建.明朝抗倭二百年.華文出版社,2006(10):204
[6]紀紅建.明朝抗倭二百年.華文出版社,2006(10):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