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娟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促進學生思維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教師要不斷優化問題設計,提出具有生成性、梯度性和辯證性的問題,由此實現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提問;問題設計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問題設計的有效性,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課堂學習氛圍產生直接的影響,并最終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現階段,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普遍對教學的框架設計較為關注,而對問題的設計卻重視不夠。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在課堂上提了很多問題,但問題普遍缺乏生成性、梯度性和辯證性,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能促進學生的思考,且經常表現為教師自問自答,學生參與的程度不高。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精心設計問題,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設計生成性問題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重提出生成性問題。課堂教學是動態建構的過程,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知識結構以及個體差異等,都會對課堂教學的開展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充分考慮,促使預設的包容度與自由度得到提升,給學生一定的思考和討論的空間,以使學生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得到思維的鍛煉和提升。
比如,在開展“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課的教學時,學生通常會提問:“為什么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會這么繁榮?到底繁榮到什么程度呢?”在提及宋詞時,學生又會提問到,“為什么會形成宋詞這一文風,宋朝的著名詞人有哪些呢?”此時,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學習時的疑問,生成有價值的問題,對學生進行點撥提問,由此引發學生的共鳴,產生智慧的碰撞。如教師可以問學生:“你們知道《清明上河圖》嗎?描繪了哪些內容呢?”通過該種方式,引導學生更加深入的學習掌握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
二、設計梯度性的問題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問題設計具備一定的梯度,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歷史知識。如果教師設計問題過于簡單,并不能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自然無法達到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如果教師的問題難度過大,學生則會產生畏懼感,進而失去思考的動力和意愿。因此,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應符合學情,并有適當的難易梯度,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思考。
比如,教師在開展“秦統一中國”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問:“秦始皇采用了哪些措施統一了中國,分別有什么作用?秦始皇的暴政導致哪些后果?你怎么評價秦始皇?”前兩個問題實際上是對秦始皇功過的分析,最后一個問題則指向對歷史人物進行客觀評價。通過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幫助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的深化,顯著提升學習效果。
三、設計辯證性問題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包含具備辯證思考特征的問題。《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歷史課程的實施,必須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充分結合學生實際,設計辯證性問題,將其作為歷史教學活動的起點,并引導學生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深入討論,力求更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人物和事件。
比如,教師在開展“隋朝的統一與滅亡”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已有的關于隋唐時期的歷史知識掌握情況入手,提問學生:“隋煬帝被認為是歷史上的暴君之一,對歷史發展并無積極貢獻,在評價時應對其全盤否定,你怎么看待這一觀點呢?”以問題為起點,學生結合教材、教師提供的不同角度的史料等,開展討論,學會辯證地評價隋煬帝及其歷史影響,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唯物史觀核心素養。
總體來看,在開展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時,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有助于提升學生思維的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此同時,教師要不斷加強同學生的溝通力度,深入反思所提出問題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并及時進行改進,以此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力,為課堂教學高效開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小榮.初中歷史課堂層次式提問研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18):69-70.
[2]廖秋萍.學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解于問——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策略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20(19):62-64.
[3]劉志洲.運用多種提問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課堂提問與能力培養[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02):143-144.
[4]王紅梅.聯系“主導”和“主體”思維活動的重要紐帶——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22):19-20.
[5]高金辰.學問并進? 教學相長——初中歷史課堂提問技巧探析[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Z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