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高職英語也開始受到重視。對于當前的教學環境下,需要注重對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就目前的高職英語教學而言,存在著一定的教學問題,需要進行適當的教學改革。進而提升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質量。本文就新課改背景下的高職院校英語教學進行探究,意在提高對英語的教學發展,保證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時有更好的體驗效果。從而有效推動高職英語教學質量,保證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新課改;高職英語;教學探析
相比于傳統的英語教學,新課改背景下的英語教學對于學生的英語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教學作用。高職院校注重培養專業型人才,在日后的相關工作上,需要過硬的技術水平。因此,傳統教學模式下培養的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不能很好的發揮自身的優勢。所以在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對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進行創新,滿足學生的實質需求。并且依據社會對需求,進行教學培養,保證學生學習的內容更加夯實,進而在未來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進行應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一、高職英語加油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方式過于傳統
現階段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往往以當前的教學需求對學生進行教學。并沒有進行對其他內容的拓展教學。語法有效保證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且對學生的教學方式一直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并沒有進行創新,對學生整體教學水平而言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二)教學資源有限,教師水平層次不齊
一般情況下,很多高職院校對于英語教學都不夠重視,無論是教師團隊還是教學設備。所投入的時間、精力等方面都沒有非常有效的教學效果。從而導致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教學提升。
(三)學生缺乏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很多學生一直對英語的學習有一定的誤區,認為學習英語沒有什么作用。但是就當前的英語教學趨勢而言,學習英語對工作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學生卻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
二、新課改教學背景下的高職英語教學策略
(一)將教學方式進行創新
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符合當前的教學需求,因此應該注重對于學生對英語教學培養。在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應該注重對教學方式對創新,保證以合理的教學角度,增強對學生的引導教學,保證提升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質量。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和實力生活情況對學生進行教學。可以適當進行一些英語的活動,加強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英語的學習當中。比如,舉辦一些英語競賽,采用獎勵機制,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更好的進行英語的學習培養。
(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教師是學生對教學引導者,因此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對學生的整體教學能力有一定的幫助。在當前的教學形式下,高職院校應該投入一定的資金用于英語的教學中,并且對教師進行適當的教學培訓。保證教師通過適當的學習可以不斷提高,對學生的英語水平的提升。學校可以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教學培訓,針對當前的一些教學問題,進行探討和改善,保證用有效的教學方式來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加強對教師的教學評價,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對學生時候的教學培養工作可以順利進行。
(三)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應該采用正確的教學方式,使其學習到更多有效的內容,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應該明確學生的學習地位,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對學生進行英語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進行教學結合。保證通過當前的教學形式來提升對學生的教學幫助。用最為有效的教學形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有效性,進而有效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素養。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應該從學生的角度進行出發,作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來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遵從對學生的教學引導,保證從合理的教學角度,加強對學生的英語教學培養。比如,對于一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時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教師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鞏固,像運用微課的方式,讓學生將自己不會的知識點通過微課的學習進行鞏固。微課的每節課的時間很短,學生能隨時進行學習,非常方便。這種結合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在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需要面臨很多的問題。并且在當前的教學管理環境下,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培養教學,采用良好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到更多有效的內容。從而應用到時候的工作當中,積極參與對學生的教學改革,通過創新的教學方式,增加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進而更好的應用到以后的工作當中。新課改是一種教學要求的創新,符合當前的教學需求,對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有所提升。有利于加強學生的英語學習素養,對學生的整體水平的提高有些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燕靜君.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8(02):96-98.
[2]劉潤清.關于英語教學大綱改革——從分離式教學大綱到統一的課程標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06):403-404.
作者簡介
潘曦寧(1990—),男,漢族,廣西桂林,大學本科,助理工程師,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教師,主要從事學生德育、國際貿易類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