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
摘 要:在當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學技術的發展創新被視為第一發展力大力發展。與此同時,人文素養的養成和鍛煉則處在一個無人問津的狀態,這是不正確的。高中語文是培養和鍛煉學生人文素養和語文能力的一個決勝時期。大學課程面臨大類分科的處境,許多理工科的大學課程里并不包含語文這一學科。因此,在全員參與的高中語文教學當中,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關鍵時期,對塑造高中生們完整的人格狀態具有關鍵的意義與不可磨滅的影響。文章探索了高中語文的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人文素養;教學策略
新課改逐步推行的當下,各個學科對于學生人格塑造的作用都被重視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境地。但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仍在人們心中縈繞不去。這就導致了高中語文在國家要求重視的情況下并沒有得到其應當得到的重視,相反,這對于語文這一學科并不卓有成效。因此,高中生會占用語文的學習時間對其他學科進行學習。更有甚者,完全不重視語文學科的高中學習,想著大學里也沒有這一門學科不會再深入探討,于是對其不多花費心思。這種情況是大錯特錯的,高中語文不僅作為一門學科,更是作為一門塑造高中生人格成熟的一個渠道理應受到應有的重視,無論是從高中語文教師還是高中生們的角度來講,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中的有效渠道。
一、 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
在理工科至上的當今時代,許多高中生不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反而把課外的時間全部都用在理科學科的刷題上面去,導致自己人文素養較差,語文知識非常薄弱,陷入一問三不知的境地,十分尷尬。理科做題的水平提高了,但是與人交談的過程中卻經常出現不知所云的情況,有些簡單的文學常識沒有一些積累與理解,就會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陷入非常難堪的境地。
比如在學習《詩經·衛風·氓》這一文言文過程中,許多同學理解不了文言文的實詞含義,導致對整篇課文有理解偏差,甚至理解錯誤。這不僅在考試中是十分危險的行為,在平時的交流過程中,以及一些必要的文書閱讀過程中也會造成十分嚴重的障礙。此時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提升高中生的語文基礎知識積累,不僅包括字音字形,還要包括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意思,詩歌以及作者所處的朝代以及這個時候所處的處境。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同學們對高中語文知識進行語文學科內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幫助同學們在以后閱讀文書的過程中更加順暢,更能理解文書的中心含義與思想,而不是僅僅看到一堆摞在一起的文字而已,不明所云。除此之外,課外閱讀也是積累語文基礎知識的渠道之一,高中語文教師有必要有意識地引導同學們去進行一些課外閱讀的理解和積累,可以考慮在課堂上進行古文閱讀的交流,可以在課堂上找特定的同學們以演講的形式為其他同學們展示自己最近的閱讀知識以及理解感悟。其他同學在聆聽的過程當中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有演講的同學來為之講解。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升高中生的閱讀積極性,還能夠在閱讀匯報的互動過程當中促進同學們人文素養的養成以及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和鍛煉。除此之外,對同學們的課堂匯報的能力有一定的鍛煉,對其他同學上課專注聽講也有一定的好處。
二、 提升同學們的作文素養及寫作能力
高中生被強制要求要掌握不同文體的作文書寫,一方面是為了鍛煉高中時期的應試能力、命題作文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高中生以后撰寫文書等文字資料奠定基礎。但是目前情況并不樂觀,一方面是高中生們沒有主動想要提高寫作能力的意識,另一方面是想要提升寫作能力,卻沒有相應的積累與題材學習,因此在寫作的時候會感到非常痛苦,力不從心,從而嚴重打擊了自己的自信心,于是又回到了舒適區,極少寫作。
比如在進行議論文題材的作文訓練時,高中語文教師有義務讓同學們理解議論文這一題材的整體構造和目的所在。議論文就是給一個中心論點,而同學們應用自己所知道的論據對這一中心論點進行剖析和辯證,旁征博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來達到這一最終目的,比如說,可以設置很多層級論點,層層遞進地來證明這個中心論點的正確性;其次就是可以設置很多的分論點,分別證明這幾個分論點的真實性,最后共同來證明總論點的正確性。除此之外,議論文也不僅僅是干巴巴地說理,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在語文能力訓練的過程中,給同學們灌輸文學素養的體現。文學素養既可以體現在論據證明論點的論據當中,提升整個文章的文學底蘊與人文色彩,也可以體現在寫文章的語言之中體現出作者的文化底蘊和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醒同學們關注所給材料的立意與審題,這決定了同學們論文分數的高低,也預示著同學們未來在閱讀文書中的理解能力與在這理解能力的基礎之上寫成文章的能力與藝術。立意的高下,可以決定一篇作文的品格高下,而審題的精確是立意高下的基礎。
三、 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和鍛煉
在新課改逐漸推行的當下,高中語文教師應當著重將注意力放在閱讀理解這一常見題型的鍛煉與培養能力上來。因為同學們平時很少會接觸到與閱讀理解類似題材或相同風格的文章,同學們在應對閱讀理解的時候常常會感到身心無力。歸根到底就是同學們對閱讀理解這一能力技巧不熟悉且疏于鍛煉的結果。因此,高中教師必須有目的地鍛煉同學們理解問題與回答問題的能力和技巧。
比如在講詩詞鑒賞的這一部分相關內容時,語文教師需要有意識地讓同學們在課外去閱讀一些類似詩歌,以及相同風格的古文。與此同時,還要重視文學基礎知識的積累,這樣才能讀懂古文和詩歌,在不同的基礎上才會有鑒賞與理解一說。現代文閱讀也是如此大同小異。首先同學們拿到一篇文章,要關注的是作者的中心論點和主體思想,作者寫這一篇論文,文章的目的和意義是在于什么?是想要描寫一個人還是敘述一件事?從寫人和敘事的這一角度是想反映當下存在著怎樣的社會問題,還是揭露人性的弱點,以及周圍的人際關系。不同時代,不同的金錢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搞懂了這些之后,再讀到作者的寫作手法,文章立意就比較清楚了。因為寫作手法與文章底蘊都是圍繞著作者的中心思想展開的。整篇文章,為了一個中心思想和中心目的鋪設開來,相互聯系,最終還是為了證明論點或者展現社會關系以及人物倫理等。掌握各種寫作手法的特點及作用,這對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推動的作用。與此同時,也對同學們在答題的過程中有有效指引的作用。因為每一種寫作手法的特點,其作用較為具體和方便記憶,在文中的體現也比較明顯,高中語文就是以此為突破點,培養和鍛煉同學們的踴躍努力,是非常有效且事半功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