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林芳
摘 要:初中階段是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道德與法治課作為初中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對學生的思想行為以及價值觀念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將實踐活動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素材中,能為教師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以及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帶來增益效果。基于此,文章介紹了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活動的概念及內涵,論述了將實踐活動融入教學素材的意義,并提出了有效的原則和方法。
關鍵詞:實踐活動;道德與法治課;融入;教學素材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選材多以學生的學習、生活為基礎,在貼合當前時代特色的同時,又注重弘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以此來塑造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但僅僅利用教材進行教學,讓學生只從理論上對知識進行認知,還達不到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理論認知和實踐應用同是十分重要的學習方式。因此,將實踐活動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素材中,將學生熟悉的社會現實生活引入教學過程,能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認知基礎,是道德與法治課重要的教學手段。
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活動的概念及內涵
實踐活動是以新課程規定的教學目標為依據,以社會活動或社會實踐為方式對某個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或圍繞某個教學內容開展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實踐活動屬于對知識進行應用的實踐課程,包含著廣泛的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依據》中指出,教學中教師應豐富課程資源,并主動對它進行開發、應用,使其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活動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內容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旨在引導學生運用實際的生活經驗理解課堂知識,其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教育即生活”,主要特征是將教學內容生活化,通過活動將抽象晦澀的理論知識形象地呈現出來,讓學生獲得某種實際體驗,從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并內化知識。
二、 實踐活動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素材的意義
將實踐活動的相關內容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素材中,對提高教學的感染力和成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實踐活動可以對道德與法治課的教材內容進行完善和補充。實踐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可以對各行各業的前沿成果進行揭示、對最新科技創新的應用進行探索、對傳統的文化和歷史遺跡進行參觀、對先進人物的事跡進行宣傳以及對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進行整理等,這不僅讓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容得到了豐富,還能對課本中的抽象理論進行更多的實踐注釋;其次,實踐活動能提高教學的成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涉及的教學內容主要由國情國策、道德法治、生命教育和社交關系等版塊組成,學生在學習時普遍感覺十分抽象,如果在教學中能大量開展實踐活動,教學就會更有感染力,也會對學生更有吸引力,比如在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進行講解時,就可組織學生對一些歷史博物館進行參觀,通過實例講解改革開放前后人們生活的變化,這樣的實踐活動說服力強,能有效提高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成效性;最后,有利于帶來更大的教學價值。道德與法治課重在正確塑造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教師既是知識內容的傳授者,更是思想工作者,要做好思想工作則必須深入實踐,將教育教學的主題進行挖掘,帶著問題和學習目的去開展實踐活動,并通過實踐活動挖掘出其中的育人元素,從而將現有的教學素材重新整合搭配,帶來更大的教學價值。
三、 選擇實踐活動作為教學素材應遵循的原則
教學素材即教師在教學時使用的各類教學資源,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完成教學目標和講解教學內容的依據。教學素材的功能是能夠詳細說明教學內容,作用是有效輔助學生理解、認知知識,因此在選擇實踐活動作為教學素材時,應注意以下原則。
(一)實踐活動的開展應與課堂教學目標一致
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活動與普通教學活動的開展有一定差別,因為它既要以活動的形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又承擔著將理論知識在實踐中踐行以及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有效培養的責任。當教師圍繞某個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時,該活動不僅要對課堂理論知識進行有效延伸,還要起到總結課堂學習的作用,這樣的實踐活動才能在“知”與“行”之間搭起溝通的橋梁,并最終引導初中生在活動踐行中內化各種道德和法律規范。因此,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和結果都應與課堂教學的培養目標一致,實踐活動的各環節都應緊扣課堂教學內容的主題,從而確保實踐活動結束后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實踐活動應具有較強的實踐性
在教學實踐中,教育活動的開展是以教師對學生的教學作為主要形式,教學活動具有明顯的實踐性特征,實踐活動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教學手段,也必須彰顯實踐性強的特征:首先,學生所參與的實踐活動必須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并與現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認知水平相符合,也即教師應根據生產、生活中的真實情境來設置活動,使得活動能對學生有所啟發;其次,學以致用,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應用,實踐活動的開展應以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目的,旨在通過活動讓學生形成一定的實際經驗,為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積累知識儲備。
(三)實踐活動應具有可開發性
可開發性指實踐活動的內容、環節以及結果均能開發、轉換為課堂教學所使用的素材。一方面指開展實踐活動后,教師應對其主題、主旨等有效元素進行提取,從而形成相關的理論知識,這屬于一種教學創新;另一方面指將已提取出的元素與現有的教學資料進行有效整合形成新的教學素材,從而帶來更大的教學價值,這樣的整合實則是對教學資源的再創造。在實際教學中,實踐活動不局限于教學大綱的限制,其開展方式是十分多樣的,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將實踐活動進行開發利用,從而實現對原有教學資料的完善和更新。
四、 實踐活動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有效策略
(一)以教學內容為依據合理組織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