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艷
摘 要:對于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來說,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和思想性,具有職業能力和職業品質雙重培養價值,這是其他課程所不具有的特質。文章分析語文與職業素養培養的對應關系,指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時,要明確目標指向,找準內容切入點,采取適宜方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語文教學;職業素養;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G658.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1-0016-02
高職院校主要培養學生職業素養,這個目標應是高職院校每門課程都要視為綱領且需有效落實的。但是當前,高職院校的一些公共基礎學科教師普遍認為培養“職業素養”與己無關,這顯然是對學科教育職能的一種偏解。就語文學科來說,它不僅能培養職業素養,而且具有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培養價值。
一、語文與職業素養培養的對應關系
所謂職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個體行為的總和構成了自身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是內涵,個體行為是外在表象。它既以工作目標的完成度為衡量標準,也以個人在職業中的發展為標準。職業素養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但從大的框架上說,就是兩類:一是內在素養,二是外在素養。
內在素養是指人思想意識方面的品質,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等。再具體一些,諸如從業心態或專業心態、工作及交往誠信、對行業和企業的忠誠度等。比如本校是幼兒師范專科學校,那么,學生是否喜歡和尊重自己將來要從事的這個職業,是否具有尊重自己未來工作對象(幼兒)的品質,是否擁有為國家培養未來人才的責任感……這些,都屬于內在職業素養。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其教學內容大多與精神思想、意志品質、價值觀念等相關。因而,就培養學生的內在職業素養來說,語文是與之相對應的。而且,通過語文對學生進行內在品質素養的培養,其過程和形態傾向于熏陶、浸染,不生硬且有“煙火”氣,比起思想政治類的課程,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和認同。
外在素養是指一些可以在職業行為中直接體現出來的能力。這方面會呈現出較明顯的專業特征,如建筑專業的制圖、識圖等專業技能,交通運輸專業的交通工具駕駛技術、交通管理能力等——這也是一些基礎學科教師認為職業素養教育“與己無關”的依據。而其實,外在素養雖然有較強的專業指向,但一些公共基礎能力也包含在內。如本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除了需要掌握舞蹈、音樂、幼兒護理等方面的專業技能之外,還需要具有溝通表達、統計記錄、計劃制訂及總結等幾乎所有專業都需要具備的能力。就語文學科來說,它具有很明顯的交際工具屬性,因而,也具有培養學生職業外在素養的重要作用。比如學生將來怎樣與語言表達能力尚不完善的幼兒進行交流;怎樣為幼兒編寫童謠、兒歌;怎樣寫教學計劃、工作匯報和經驗總結……有的學生會有困惑:“我學一些基本的語言表達就可以了,讓我學古文有什么用?”其實,編寫童謠、兒歌大多需要對仗、押韻,沒有較好的文言文功底怎么可以?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語文學科與職業素養培養具有極大的相關性,而且與職業素養的兩大方向都有對應關系。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的職業素養培養具有極大的優勢,是其他學科所不具有的。而且在語言和文字的工具性上,語文具有特定的、專屬的培養價值。
二、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策略
1.明確目標指向
作為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應基于本校學生的專業特征,為他們量身定制培養目標。有了清晰明確的目標,不僅課程容易組織開展,而且能夠真正滿足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根據語文學科對職業素養培養的作用,目標應在保證語文教學任務完成的基礎上,從內在素養和外在素養兩個方向設定。
在內在素養上,利用一些具有精神品質、價值觀念特征的文章,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理念、意識等進行引導,而且應有意從文章中挖掘與幼師專業有關聯性的思想精神元素。比如,在教學戲劇《趙氏孤兒》節選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忠義”精神引申到今天的忠于祖國、忠于事業,進而聯系“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個幼師應該必備的精神品質上。
在外在素養上,教師主要在“聽說讀寫”這四個基本功上對學生進行重點培養。比如,帶領學生賞析中國古典啟蒙讀物,訓練學生將語言表達清楚準確并富有表現力;通過訓練聽的能力,使學生善于傾聽,從關鍵信息中聽懂幼兒不完整表達的“言外之意”;在寫作上,可以根據幼師職業的實際需求,對學生進行詩歌創作、實用文體寫作(如反思、匯報、工作總結等)的專項訓練。
2.找準內容切入點
高職語文教材是通適性的,并不指向某個專業。這就需要教師深度挖掘文本中的內容、思想,并具有將其與學生專業進行對接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專業素養有精準、系統的把握。如幼師專業,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康的心理、溫和陽光的性格以及觀察、組織、交流等專業技能。教師只有把這些培養內容、方向爛熟于心,才能真正從教學內容中找到對應的教育切入點,從而有針對性地施教。比如,上面所說的《趙氏孤兒》的案例,教師將作品的思想內涵進行指向性的引申或遷移,就是基于培養目標的指向性設計。例如,在教學古詩時,教師除了挖掘詩歌中的思想主旨對學生進行精神品質的引導之外,還特別注意考慮能否利用古詩的韻律、對仗等特征培養學生編寫、誦讀童謠、兒歌的能力。如在教學《春江花月夜》的時候,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拋去作品略顯惆悵的思想情感,根據幼兒教育的需要,你能不能從詩歌前半部分寫景中獲得啟示,借用、模仿詩歌中的韻腳,創編一首旨在培養幼兒親近大自然的兒歌呢?”有位學生寫的“江水平,明月生,祖國處處月兒明;白云飄,楓樹搖,我駕小船穿小橋……”就很有古韻詩意,非常適合幼兒誦讀。
3.采取適宜方法
在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不同的內容以及不同的方向,需要教師采用最適合的教學方法,并要根據實際來靈活把握。這里,強調兩個方法的使用——拓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