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摘 要:中職語文教學應用探究式教學形式,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思考、質疑,對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產生極其濃厚的興趣,從而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教師應營造輕松愉悅的語文課堂學習氛圍,精心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指導學生問對、問好問題,利用比較教學,引發學生探究質疑,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探究質疑能力;問題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1-0070-02
以往的“精講多練,以練促學”的語文教學形式較為枯燥、死板,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極為不利。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對中等職業院校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文學科學習的基本特征進行有效結合,重視培養學生探究質疑的意識及創新精神,指導學生主動展開思考、學習,從被動接受語文基礎知識轉變為自主學習,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的獨特魅力。本文主要闡述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怎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究質疑。
一、營造輕松愉悅的語文課堂學習氛圍
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只有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下,學生才能調動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創造力,從而更好地學習知識。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授課形式不能拘泥于傳統的單一式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而要走到學生中去,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還應善于靈活應用提問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課本劇表演、聯系生活等多種教學方式,使課堂豐富多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體味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另外,教師應用自身的教學語言、教學態度,營造寬松、和諧、進取的課堂氛圍,積極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使學生的個性得以發展,學習效率得以有效提高。
二、精心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
在上課之前對知識點進行預習,是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學生快速吸收新知識,充分把握教師所講授的重點、難點。而在預習過程中,細化的任務更能使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預習,提高預習效果。學生帶著問題認真地讀課文,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有助于理清課文的條理,找出課文的重難點。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和語文課文重難點相關的問題以及一些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將要學習的課程內容。在預習過程中,學生能夠發現問題,說明已經對教學內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預習時將文章中的重點、難點以及疑點進行特殊的標注,也可讓學生對文章主題的概括、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歸納、句子的理解、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進行探究,鼓勵學生自主查閱與之相關的課外資料,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信息搜索和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習慣。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激發學生的課前預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針對學生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教師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也可以讓學生進行交流、探討,讓學生在探究中解決疑問。
三、指導學生問對、問好問題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對不理解的問題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疑問。但課堂教學時間較短,語文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為學生傳授更多的語文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將自己的疑問表達清晰,并針對有代表性的問題鼓勵學生一同展開思考、探究,對一些學生沒有發現的問題,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探討與交流。第一,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在預習過程中,學生會產生一些疑問,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無論問題有多么淺顯和幼稚,教師都應耐心回答,使學生都能參與課堂。對那些與教學重難點相關的問題,教師應著重講解,展開具體分析與歸納,使學生充分理解課文。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自由探討,并對所得出的結論進行匯報,這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第二,通過題目引導學生提問。語文課文的題目是對整篇課文的高度概括,對題目進行深層次思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課文中的核心內容。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課文題目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講解《裝進套子里的人》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課文題目有效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探究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據課文題目提出自己的疑問,如“為什么要將人裝進套子里”“課文之中的主人公有什么樣的特征”“課文主要揭示了什么”等。這樣,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就會帶著問題探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第三,利用課后練習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課后練習題通常會涉及整篇課文的知識要點,而且具有總結性。解決這些問題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文章主旨,明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因此,教師可讓學生參考課后習題的提問形式提出自己的疑問,使學生在提問過程中深入探究課文,掌握課文的中心思想。
四、利用比較教學,引發學生探究質疑
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比較是一切理想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較是人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基本思維形式,是人們認識、鑒別事物的一種方法,它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揭示事物的相互關系和差別。在語文教學中,對比教學是較為常用的一種教學形式。通過對兩篇課文進行比較,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明晰兩篇課文的不同點,這也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一種教學形式。而學生聯系課文提出自己的疑問,讓教師解惑,還具備提示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比較不同點,讓學生透徹理解課文。例如,諸葛亮的《隆中對》與《出師表》這兩篇課文是諸葛亮在不同的處境下創作出來的,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對這兩篇課文進行比較。學生通過比較,可以了解諸葛亮在不同時期的心路變化。《隆中對》是劉備三請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對當時時局發展方向的判斷,而《出師表》是諸葛亮為了幫助劉禪鞏固政權,出師之前寫的。多年的政治生涯,使諸葛亮多了一份穩重,少了一份意氣風發,責任也更加重大。通過比較對課文進行探究,學生能夠產生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訓練想象和聯想思維,并形成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有效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