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傳》是研究春秋史最重要的一部文獻,書中真實地呈現了春秋時期物質與精神文化風貌。立足于《左傳》,通過對書中提及次數最多的玉器“璧”的使用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不僅可以了解春秋時期“璧”的易物、請降、命名、祭祀、示好、送別、賜臣、獻君、明理等功能,還可以充分認識到“璧”具有神靈、財富、身份地位、祈福等特殊的文化寓意。總而言之,《左傳》中“璧”的用例充分展現了春秋時期“璧”的多重功能與文化內涵,顯示了春秋時期人們用“璧”觀念的時代特點,亦使我們了解了“璧”在春秋時期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
關鍵詞:左傳;璧;功能;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 I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768(2021)02-0023-05
在古代,璧是一種重要的玉器,其使用范圍之廣、年代之長、品種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關于“璧”的解釋,古書也多有提及。《說文解字·玉部》:“璧,瑞玉,圜也。從玉,辟聲。”[1]11此種解釋極為簡單,只說明其整體形狀是圓的。《爾雅·釋器》中將“璧”與“環”、“瑗”作了區分:“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2]226“肉”是指器物的玉質部分,“好”是指中間的孔,“肉倍好”即玉質處的寬度是孔的直徑的兩倍。結合《說文》與《爾雅》,可知“璧”的特點是圓形、中間有孔并且孔的直徑要小于玉質處的寬度。但有關“璧”中間孔的形狀如何,又存在異議。《白虎通·瑞贄》里說:“璧者,方中圓外,……內方象地,外圓象天也。”在這段話中“璧”被說成是方孔。清代陳立給此處作疏證時指出:“尋繹諸經所載璧制,無內方外圓之形”“此本逸《禮》為說,故與雅訓異。”[3]351顯然陳立不同意“方孔”之說,因為他遍尋諸經,發現所載的“璧”都是“圓孔”。周南泉先生在論及中國古代的玉璧形狀時,根據古代文獻與出土遺物證明“所謂的玉璧,是用玉做的一種體扁平、外周圓形、中央有一圓孔,且孔徑小于肉寬,即‘肉倍好的器物。”[4]
“璧”字在《左傳》中共出現了29次,分別見于桓公元年(1次)、桓公十年(1次)、僖公二年(1次)、僖公六年(2次)、僖公七年(1次)、僖公十五年(1次)、僖公二十三年(2次)、僖公二十四年(2次)、文公十二年(1次)、成公二年(1次)、襄公十五年(1次)、襄公十七年(1次)、襄公十九年(1次)、襄公二十八年(1次)、襄公三十一年(1次)、昭公元年(1次)、昭公四年(1次)、昭公十三年(3次)、昭公三十二年(1次)、哀公十七年(4次)。下面我們將從功能與文化內涵兩方面來考察《左傳》中“璧”的用例情況。
一、從《左傳》的用例看“璧”的功能
春秋時期社會生產力發生重大變革,鐵器的使用促進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迅速發展,這也促進了這一時期玉器“璧”在用途上的進一步拓展。
(一)以璧易物
根據交換事物的不同,《左傳》中“以璧易物”可細分為以下四種情況:1.以璧向他國假田。《桓公元年》記載:“元年春,公即位,修好于鄭。鄭人請復祀周公,卒易祊田。公許之。三月,鄭伯以璧假許田,為周公、祊故也。”[5]88“祊”是周宣王賜給鄭桓公作為周天子祭祀泰山時的助祭湯沐之邑,而“許田”是周成王賜給周公作為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時的朝宿之邑。在魯隱公八年,鄭莊公決定放棄祭祀泰山而改祭周公,于是拿泰山附近的祊田換取魯國的許田。可能由于祊小而許田大的緣故,當時魯隱公雖然接受了祊地,卻沒有將許田交給鄭國。直到魯桓公即位,與鄭國修好。鄭莊公再次請求重新祭祀周公,完成與魯國交換祊田的事,魯桓公答應了。于是鄭莊公以增加“璧“作為條件,換取了魯國的許田。這是《左傳》中第一次記載玉器的事情,通過這件事情可以看出“璧”在國與國之間的領土交易中起到了抵償的作用。2.以璧向他國假道。《僖公二年》記載:“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6]307晉國想要攻打虢國,可如果要進攻虢國就必須經過虞國的領地,怕虞國不同意,于是晉國大臣荀息提出用屈地出產的良馬和垂棘生產的璧來賄賂虞國國君,向他借路行軍以攻打虢國。“璧”在這里成為國與國之間行軍借道的重要手段。3.以璧換取他人的尸體。《襄公二十八年》記載:“既,崔氏之臣曰:‘與我其拱璧,吾獻其柩。于是得之。”[7]1271橫行霸道、狠毒殘忍的崔杼死后也未能得到原諒。齊景公派人四處求取崔杼的尸體,準備戮尸,可是沒找到。過了不久,崔杼的家臣提出以崔杼的大璧來換崔杼的棺柩。齊景公答應了,于是找到了崔杼的尸體。4.以璧換取性命。《哀公十七年》記載:“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與女璧。己氏曰:‘殺女,璧其焉往?遂殺之而取其璧。”[8]1911衛莊公蒯聵殘暴無道,役使匠人,長久不讓他們休息。又想要驅逐國卿石圃,結果石圃先發制人,聯合匠人攻打衛莊公。一心逃命的衛莊公竟沒頭沒腦地逃進仇人己氏家中,為求活命的衛莊公用璧來誘惑己氏,結果己氏不僅沒有答應,反而殺了衛莊公并獲得他的“璧”,可見衛莊公視玉如命,逃跑時還隨身攜帶璧。
(二)以璧請降
春秋時期戰爭頻繁,投降是戰爭的結果之一。戰敗投降既可以讓戰勝的一方以較小的代價獲得較大的利益,也可以讓戰敗的一方減少更大的犧牲以謀求今后的發展空間。《左傳》中明確記載了以璧請降的例子有兩處:一處見于《僖公六年》:“冬,蔡穆侯將許僖公以見楚子于武城。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绖,士輿櫬。楚子問諸逢伯,對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啟如是。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焚其櫬,禮而命之,使復其所。楚子從之。”[6]343-344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衛、曹等國軍隊攻打楚國的盟友鄭國。為了救援鄭國,楚成王率領軍隊包圍齊國的盟友許國,后來許僖公在蔡穆侯的帶領下到武城去見楚成王。許僖公兩手反綁,嘴里銜著璧玉,大夫穿著孝服,士抬著棺材,向楚國請降。楚成王聽從逢伯的建議,接受了許僖公的投降。另一處見于《昭公四年》:“遂以諸侯滅賴。賴子面縛銜璧,士袒,輿櫬從之,造于中軍。王問諸椒舉,對曰:‘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王從之。遷賴于鄢。”[9]1387-1388楚靈王率領諸侯的軍隊要滅掉賴國。賴國國君兩手反綁,嘴里銜著璧玉,士袒露著背、抬著棺材跟從賴子,向楚國請降。楚靈王聽從了椒舉的建議,接受了賴子的請降,把賴國遷移到鄢地。從《左傳》的記載來看,賴子的請降禮是效仿許男的,而許男又是效仿微子啟的,他們三人在行投降禮時都含有“銜璧”這一儀式。為什么要“銜璧”呢?筆者認為其因有二:一是因為口含“璧”為死者之相,微子、許男、賴子嘴里含著玉璧,表示承認自己犯了死罪,將受死。二是因為“璧”在古代是用來禮天的玉器,只有國君才享有禮天的特權,于是“璧”又成為王權的象征。投降方的國君把自己用來禮天、代表自己王權的玉器“璧”作為贄禮送給受降方的國君,表示希望對方代替自己成為本國的國君。從受降方來說,勝利國的國君面對戰敗國國君“銜璧”的舉動時,總是“受其璧”,即接受對方的投降。
(三)以璧命名
春秋時期王公貴族有時以璧為名,如《僖公十五年》記載:“穆姬聞晉侯將至,以大子罃、弘與女簡、璧登臺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绖逆。”[6]391“簡”與“璧”是秦穆公的兩位女兒的名,秦穆公以“璧”為他的女兒命名,既突出了其尊貴的身份,又表明秦穆公很看重這位女兒。
(四)以璧祭祀
璧可以通神。在《左傳》中“璧”用作祭祀神靈的禮器,共有兩種情況:一是沉“璧”祭祀黃河之神。春秋時期往往把黃河之神視作盟誓的見證者,為了確保盟誓的可靠性,古人多會祭河起誓。《僖公二十四年》記載:“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6]451重耳將璧投于黃河,請河神作為自己誓言的見證者與監督者,以此來取信于舅舅子犯。兩軍交戰,為了保證最終的勝利,古人多會祈求祖先或神人保佑,進行“戰禱”。《文公十二年》記載秦晉河曲之戰,“秦伯以璧祈戰于河。”[6]645秦康公用璧祈求河神保佑,希望能夠獲得勝利。二是群望用“璧”。《昭公十三年》記載:“初,共王無冢嫡,有寵子五人,無嫡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請神擇于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見于群望,曰:‘當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誰敢違之?既,乃與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齋,而長入拜。”[9]1497“望”是古祭名,指遙祭山川、日月、星辰。楚共王沒有嫡子,有五個寵愛的庶子,無法確定由誰繼承王位,于是楚共王“以璧見于群望”,祈求神靈幫助自己選擇繼承人。
(五)以璧示好
《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公子重耳游歷到曹國,曹共公對其無禮。曹大夫僖負羈在自己妻子的勸說下,“乃饋盤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6]445。重耳接受了飯食,歸還了玉璧,表明他重禮不重財。
(六)以璧送別
春秋時期王公貴族還以璧作為送別之物。《僖公七年》記載:“初,申侯,申出也,有寵于楚文王。文王將死,與之璧,使行。”[6]345當初申侯居于楚國時,受到楚文王的寵信。楚文王臨死之時,送給申侯一塊璧,讓他離開楚國。又有《僖公二十四年》記載:“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負羈紲從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猶知之,而況君乎?請由此亡。”[6]450-451子犯認為自己在隨從重耳流亡列國的途中,對重耳多有冒犯,所以當重耳準備渡過黃河返回晉國時,子犯給了重耳一塊玉璧,請求離開。
(七)以璧賜臣
《左傳》中“以璧賜臣”的情況有兩種:一是國君賞賜本國之臣。《昭公三十二年》記載:“十二月,公疾,遍賜大夫,大夫不受。賜子家子雙琥,一環,一璧,輕服,受之。”[9]1691魯昭公身染重病,預測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于是遍賜大夫,大夫們不肯接受,只有子家子接受了。在魯昭公賜給子家子的物品中就有“璧”。一是國君賞賜他國之臣。《襄公十九年》記載:“晉侯先歸。公享晉六卿于蒲圃,賜之三命之服。軍尉、司馬、司空、輿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賄荀偃束錦,加璧,乘馬,先吳壽夢之鼎。”[7]1150齊國進攻魯國北部邊境,以晉國為首的諸侯聯軍幫助魯國重創齊國,之后邾國又進攻魯國,晉國人拘捕了邾悼公,并劃定了魯國與邾國的疆界。魯襄公為了表達對晉國的感謝,設享禮招待晉國的六卿,賜予他們貴重的禮物,在給晉國大將荀偃的禮物中特地增加了“璧”,凸顯了魯襄公對荀偃的重視。
(八)以璧獻君
春秋時期在戰場上見到敵國之君,往往要行一定的贄見禮,以此來表達對敵國之君的尊敬。《成公二年》記載齊晉鞌之戰中,當晉國將領韓厥追上齊頃公,“韓厥執縶馬前,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10]867面對戰敗者齊頃公,韓厥并未加以凌辱或輕視,不僅行“執縶”、“再拜稽首”、“進酒”等通用之禮,還通過加獻“璧”來強化自己的尊敬與誠意。
(九)以璧明理
《左傳》中“璧”有時還成為說理的依據,共有兩處:一處見于《桓公十年》記載:“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獻,既而悔之,曰:‘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賈害也?乃獻之。”[5]138另一處見于《襄公十五年》記載:“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其所。”[7]1126“璧”的明道功用表露無遺。
二、從《左傳》的用例看“璧”的文化內涵
作為古代玉器之一的“璧”是華夏民族的藝術瑰寶。古人對“璧”的熱衷和喜歡,不僅是因為“璧”自身優良的物理屬性,還因為“璧”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
(一)神靈的寓意
上古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無法解釋,便認為有神靈統治世界,因此崇信鬼神,崇尚祭祀。《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者。”[1]10古人認為玉是石之精華,聚天地之靈氣,含山川之精華,質地堅硬,不易變形,溫潤瑩澤,色彩美麗,由此衍生出對玉的崇拜之情,同時也賦予了玉的神性,用玉來祭祀神靈。《說文解字》中對“靈”的解釋是“巫以玉事神。”[1]13進而玉制的器物也被看作侍奉神靈的圣物,在《左傳》中就用“璧”來祭祀河神與群望。此外“璧”不僅僅用來當作祭品,神靈也會選擇“璧”作為其寄身之所,“璧”是神靈旨意通曉眾人以進行人神交流的必要工具。比如楚共王沒有嫡子,有五個受寵愛的庶子,無法確定由誰繼任王位。楚共王便用玉璧遍祭楚國的名山大川,祈禱神靈從五子之中挑選一位繼承人。事后楚共王將這塊玉璧埋在祖廟的庭院里,讓五個庶子按長幼之序進入祭祖。看誰能跪拜在玉璧上,誰便可以繼承王位。顯然楚共王把“璧”作為溝通神人的媒介,借助“璧”來取悅神靈,希望神靈可以聽見自己的祈禱。同時楚共王還認為神靈的魂魄會通過“璧”凝聚并附于“璧”上,因此那塊祭祀之后的“璧”在楚共王的心中便成為神靈的化身,是神靈物化的體現,所以他采用“當璧而拜”的方式來確定繼承人,這充分顯示了春秋時期“璧”蘊含著濃重的神靈意識。
(二)財富的寓意
《白虎通義·瑞贄》:“璧以聘問何?璧者,方中圓外,象地,地道安寧而出財物,故以璧聘問也。……璧之為言積也。中央,故有天地之象,所以據用也。內方象地,外圓象天也。”[3]351“積”指蓄積財富,可知“璧”具有財源滾滾的寓意。正由于“璧”是財富的象征物,春秋時期人們以璧為寶,如晉獻公在聽到荀息建議以良馬與美璧賄賂虞國國君時,心中十分不舍,說:“是吾寶也。”[6]308《左傳》中記載了幾件以璧為交換條件順利解決問題的事例,如晉國用良馬與美璧成功解決借道問題;隱公八年鄭莊公想用祊田換取魯國的許田,遭到拒絕,而在桓公元年特地加上了璧,才解決了換地問題;齊景公起初找不到崔杼尸體,后用璧成功獲得。甚至還有索要璧、偷盜璧的情況發生,如《襄公十七年》記載宋國華臣派人殺死了大夫皋比的家宰華吳,殺手幽禁華吳的妻子,并對她說:“畀余而大璧。”[7]1135殺手向華吳的妻子承諾只要她交出家中收藏的大玉璧便放了她。《襄公三十一年》記載魯襄公在楚宮去世,“叔仲帶竊其拱璧,以與御人,納諸其懷而從取之,由是得罪”[7]1310,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璧”確實是貴重的珍寶,足以勾人失足。
(三)身份地位的寓意
《禮記·王制》:“有圭璧金璋,不粥于市。”[11]184圭、璧、金、璋是尊貴之物,不準在市場上買賣。之所以不允許買賣,是因為“璧作為禮器,是統治者所專用的一種身份證,在‘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情況下,一般老百姓是絕對不能用的,用了便算犯罪。即使在統治者中使用,最初也有很嚴格的界限。”[12]筆者對《左傳》里面“璧”的持有者與受贈者進行了調查統計,發現在“璧”的持有者中,國君有11人(鄭莊公、晉獻公、許僖公、楚文王、秦康公、齊景公、魯襄公、賴子、楚共王、魯昭公、衛莊公),大臣有4人(微子啟、僖負羈、子犯、韓厥)、家宰(即宋國華皋比的家宰華吳)。從“璧”的受贈者來看,國君有4人(虞公、魯隱公、魯桓公、齊頃公),大臣4人(荀偃、子家子、己氏、申侯),公子1人(重耳),家臣1人(崔杼的家臣)。這充分說明“璧”只供給統治階級專門使用,平民無法接觸。倘若平民擁有了“璧”,反而會帶來不幸,如《桓公十年》記載:“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又《襄公十五年》記載:“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璧”作為上層階級身份與地位的物化體現,自然就成為送給具有特殊地位的貴族的禮物,并且這種饋贈行為有時起到了尊顯受璧者身份的作用,表明受璧者在饋贈者心中是與眾不同的。如魯襄公在賞賜晉國將領荀偃時,通過加賜“璧”尊顯了荀偃的主帥身份;韓厥追趕上齊頃公之后,通過加獻“璧”尊顯了齊頃公的國君身份;僖負羈在禮遇重耳時,通過飯中置“璧”尊顯了重耳的晉國公子身份。由于“璧”掌握在統治者手中,統治者也“以璧為信”,即把“璧”視作自己身份與地位的憑據,所以衛莊公在逃亡時還隨身攜帶足以證明其身份與地位的“璧”。
(四)祈福的寓意
《周禮·春官·大宗伯》說:“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13]281先民一直有著天圓地方的原始觀念,所以祭祀天所用的玉器為圓形的“璧”。人們用“璧”向天祈福、求取平安,于是“璧”被賦予了“平安”的意蘊。既然“璧”可以祛邪免災保平安,古人把它當作送別之物。《左傳》中提到楚文王深知申侯貪得無厭,在楚國招致眾多怨恨,擔心自己死后,申侯不容于楚,臨終之時給了申侯一塊璧,囑咐他逃走。楚文王以璧送別申侯,就是希望申侯以后能夠平安順遂。又有子犯準備離開重耳時,也拿了一塊玉璧送給重耳,是希望重耳平安回國,成就大業。現今大眾所喜愛的“平安扣”在造型上就有源自“璧”一說。
三、結語
縱觀《左傳》全書,我們發現“璧”的使用有以下幾個特點:1.“璧”是祭山川、河海及神靈的重器;2.“璧”的持用者與受贈者都是男性;3.“璧”是身份與地位的標志,供具有一定等級地位的貴族專用,平民不能受用;4.“璧”是一種貴重的財物;5.“璧”是平安的象征。總而言之,《左傳》中“璧”的用例充分展現了春秋時期“璧”的多重功能與文化內涵,顯示了春秋時期人們用“璧”觀念的時代特點,亦使我們了解了“璧”在春秋時期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胡光奇,方環海.爾雅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陳立撰.白虎通疏證[M].吳則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4]周南泉.論中國古代的玉璧——古玉研究之二[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1(1):76-88.
[5]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一)[M].北京:中華書局,2016.
[6]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二)[M].北京:中華書局,2016.
[7]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四)[M].北京:中華書局,2016.
[8]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六)[M].北京:中華書局,2016.
[9]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五)[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0]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三)[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1]王文錦.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2]張勛燎.古璧和春秋戰國以前的衡權(砝碼)[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1):86-97.
[13]楊天宇.周禮注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黃康斌]
收稿日期:2021-01-14
作者簡介:季琴(1976-),女,江西南豐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中文系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