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輝 王興敏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媒體融合為高校教學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多元化的沖擊。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應重視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更新教育理念,拓展高校文化教育與培養渠道,搭建高校思政課與專業課培育的橋梁。本文結合媒體融合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特點,探尋以文化自信為導向的高校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媒體融合;大學生;文化自信;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7-0247-02
一、堅定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時代意義
(一)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使命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1]。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使命,是“四個自信”的踐行者。作為伴隨互聯網發展的一代,新時期的大學生由于年齡小,社會閱歷少,在面對多元文化沖擊時,不能有效分辨優劣,尤其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缺乏深入的認知,不利于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形成正確全面的文化自信思想。高校的文化教育亟須建立一套完整的培養體系,不能單純依靠思政課程理論的教材教學,應積極探索拓展文化自信的培養渠道,結合專業課與通識課協同發力,學校、家庭與社會三維環繞,思想與行動雙管齊下,優化創新培育路徑,激發大學生主動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堅定文化自信。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通過多渠道、多方法了解和掌握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內核,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記于心、外化于行,利用新媒體時代的高新科技產物,做優秀文化的傳播與發揚者,做社會主義社會的“四有”青年。少年強則國強,新時期大學生的成長發展應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刻緊密聯系,通過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學習,領悟和認同優秀的民族精神,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擁護者與傳承者。
(二)高校文化意識形態安全的保障
文化是意識形態的載體和具體呈現,文化與意識形態具有內在統一性,文化安全是意識形態安全的屏障和“防火墻”[2]。調查顯示,大部分大學生的文化信仰存在薄弱區,例如對于優秀傳統文化不愿意主動學習,對于外來文化的沖擊沒有辨別能力,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知半解,對于外來娛樂文化全盤接收,甚至以此為傲。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發展,甚至有學生陷入拜金文化的困境,消費觀念畸形,價值觀扭曲。高校作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對大學生文化意識的培育迫在眉睫。高校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應立足于意識形態安全的大格局,為大學生文化意識培育提供有效指導,奠定穩固基石,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能理性辨析識別外來文化,堅定認同、執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被動吸收到主動傳承,利用新媒體,擔當起優秀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播者,守護優秀文化,建設文化強國,保障意識形態安全,鍛造民族精神核心力量。
二、媒體融合背景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徑
(一)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現狀及困境
當前高校的文化自信培育主要依賴以教材為主的思政課程,培育路徑單一,教學資源與社會發展脫節,教材的選取與內容不能及時跟上經濟社會發展。這就造成了學生不重視思政公共課程,得過且過,單調重復的教學內容也不能使當代大學生對民族精神產生深刻的認識,課堂講授與常規應試考試限制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實踐操作能力,他們很難將課本上的民族精神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這種教學模式切斷了思想價值層面與物質言行層面的有效關聯,一旦遇到誘惑或者不良文化的侵蝕,大學生就會陷入價值觀念沖擊困惑的兩難層面,甚至會誤入迷途。日常的校園文化活動大都限于主題班會或固定體系化的活動范圍,而文化意識形態靠的是循序漸進逐漸滲透的引導過程,校園文化活動需要在實踐中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尋找主題與優秀文化之間的聯系,不斷挖掘校園文化活動新思路、新主題、新方法。此外,社會與家庭也應自覺響應文化自信的宣傳,一些社交媒體平臺為了吸引流量,有意傳播一些虛假信息甚至是突破底線的文章視頻,嚴重違反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娛樂泛濫的媒體環境過分鼓吹明星效應,對青少年的成長發育產生巨大的影響[3]。而家庭中的文化教育則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過分關注學生的成績和升學,忽略了日常引導和培養,使學校的思政教育變得更加被動和受到束縛。因此,現階段高校在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中不僅沒有與社會、家庭形成良性的互動,更缺乏對自身培育路徑的改革與創新。
(二)探索文化自信培育的多維模式
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育應堅持以高校教育為核心、輔以社會與家庭的三維環繞合作的培養模式,尤其是重視日常專業課程中先進文化的植入和講授。學校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教師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力軍,日常專業課堂對于先進文化的傳播與融入具有更持久的優勢與條件。
校園教育應著力拓展思政課堂的主渠道,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挖掘多元資源,反思自身,以問題為導向,看到問題的兩面性,借力使力,對外來文化引進議程設置進行有效篩選,把反面教材作為典型案例進行輿論引導。擺脫傳統思政課堂單向傳輸的弊端,加強與專業課程、校園主義文化的交融,促進培育形式的迅速轉型,借助新媒體平臺,建立大學生更容易接受的媒體使用平臺,進行精準定位,有目的、有效果地引導大學生自主轉發和分享,增強和提高在優秀文化傳播中的體驗感和參與度,在不斷試探的改革中摸索適合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徑與方法。
三、發揮高校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
高校思政教育應致力于凈化大學生日常網絡空間環境,加強整合多媒體平臺的建設和管理工作,保證信息資源的內容導向正確積極向上。合理利用互聯網資源的優勢,探索更多的文化自信培育方法。例如在全民抗疫期間,進行正面引導,合理宣傳和培養民族精神,組織學生觀看抗疫紀錄片;利用互聯網平臺挖掘抗疫真人真事,講好中國人民自己的故事;鼓勵學生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參與抗疫志愿者活動,用實際行動為抗疫大戰奉獻力量。引領學生從災難中學習,在感動中成長,將愛國主義情懷根植于學生成長學習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勇做時代的建設先鋒。打造學生自己的融媒體平臺,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發布抗疫視頻、書法等文藝作品的有獎征集活動,搭建起大學生互助自學的網絡交流平臺,在網絡學習模塊中還可以搜集海量網絡素材,建立思政課程的素材庫。
四、利用融媒體平臺積極探索教學改革策略
(一)利用翻轉課堂刺激知識獲取需求,重構教學方式
在修訂課程大綱時,要充分發揮媒體融合的優勢,利用互聯網龐大的信息資源,重構教學方式,促進教育過程的智能化改革。重點在于課堂授課的交流互動,引入移動課堂、啟發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新型授課模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從而完成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目標。“翻轉課堂+網絡教學模式”是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將網絡教學與面對面教學相結合,將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在課堂上“理解、識記”和課后“創造、評價、分析、應用”,轉換為課前“理解、識記”和課上“創造、評價、分析、應用”,從而實現教學模式的優化和立體化。翻轉課堂的教學側重于應用實踐,通過每次任務的布置實現知識的傳遞。以編導類專業課程“電視節目策劃與營銷”為例,對于電視新聞節目策劃章節的講授,發揮翻轉課堂的優勢,課前布置新聞短片的室外拍攝作業,要求學生課前完成小組形式的3分鐘校園民生新聞。學生在準備期間需要關注校園新聞時事,選取合適的新聞選題,撰寫采訪綱要,完整把握新聞節目的運作規律。在課堂上,通過新聞視頻作業的展示,鼓勵學生交互評價,依據教材內容討論的評分標準,教師在課堂上對每部新聞短片進行歸納總結,帶領學生完成理論知識的二次提升飛躍。
(二)采用非標準化考核模式,推進優秀文化傳承
非標準化考核從課堂目標入手,不拘泥于傳統試卷形式的期末考試,推行多種考核形式,結課目標定位于開課之前,使日常多形式任務檢測貫穿學習過程。每次系統性作業的布置杜絕紙上談兵,推進課程考核與相對應的社會化能力水平考試接軌,完成人才教育培養全面閉環。每次考核任務之間具有水平邏輯關系,為之后的課堂教學和作品完成打下基礎,鍛煉學生的小組協同與主持能力,不論是技能操作、方案設計、作品制作等都應結合學生的可接受程度,與學生實際能力相匹配,做到循序漸進。根據課程的可操作性,專業課程教學可以結合本專業學科特點建立融媒體工作室,提供定制化的實踐培訓基地,促進產教融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前提,鼓勵學生創作更多符合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優秀作品,利用專業優勢,在過程性的任務考核中既完成理論知識的積累,又在實踐操作中提高自身的精神文明素養。
五、結語
媒體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應借勢而為,結合互聯網平臺的資源整合優勢,與專業課程雙管齊下,探索文化自信培育的多維模式,從教學課程改革入手,拓展高校培育文化自信的渠道,多元協同,整合發力,守好文化自信的主陣地,發揮高校教育的優勢,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53.
[2] 潘汶奇.新媒體時代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問題探究[J].新聞愛好者,2020(05):79-81.
[3] 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183.
作者簡介:楊亞輝(1992—),女,河南民權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
王興敏(1992—),女,河南獲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土地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