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飛
【摘? ? 要】職業幸福感源自于教師工作時的狀態,通過自身不懈努力,堅持鎮守崗位,得到多方的肯定和贊許,成為當前中職教師主要的教育教學目標,同時也是教師所重點關注和面臨的主題。目前部分教師的幸福感并不強,并且幸福感缺失問題較為嚴重,不利于中職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鑒于此,本文主要對中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現狀進行詳細的介紹,重點針對中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獲取途徑展開深入研究,致力于中職教師幸福感的提升。
【關鍵詞】中職教師? 職業幸福? 現狀? 途徑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9.047
中職教師作為職業學校建設的具體實施者,承擔著培養數以千萬計技術勞動者的重要任務。目前,中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總體現狀不容樂觀,提升中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從分析中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現狀問題談起,提出相應的獲取途徑,以供同仁參考。
一、職業幸福感的涵義
職業幸福感,是指主體在從事某一職業時基于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力量得以增長所獲得的持續快樂體驗。職業幸福感來源于和諧溫馨的團隊、自我成長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中職教師的幸福感就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時候感受到這個職業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并且能夠產生愉悅感。
二、中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現狀分析
(一)中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現狀
第一,中職教師工作成就感低,工作熱情不高。特別是基礎課教師,由于教育教學資源受限,中職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部分學生是“手機控”“低頭族”,學生對基礎課,比如語文、數學、思想政治等這些理論基礎課的認識存在偏差,認為學好專業課就行了,課堂上成了教師一個人自導自演的舞臺。同時,教師要花大量時間與精力管理學生的厭學情緒,糾正學生的各種不良行為習慣。重要的是,教師的付出往往得不到學生的理解,更別提用成績來回報了。而課堂教學一旦管理不到位,教師就要面對學校壓力,稍不注意就是教學事故,對此,很多教師都感到心力交瘁,沒有成就感,繼而產生挫折感,遠離幸福感。
第二,中職教師在工作環境條件、職務、崗位晉升和管理領導崗位等方面的滿意度較低。在經濟浪潮的沖擊下,很多教師思想不穩定,職稱晉升嚴格、班主任工作年限、教學比賽獲獎、年度考核優秀、科研論文指標等條件成熟也需要一個較長周期的積累。另外,高成本的招生投入和畢業生就業層次低的現狀也成為中職學校發展的瓶頸,特別是招生給教師們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少教師在夾縫中生存。教師們面臨巨大的招生壓力,很多中職學校都把招生當作考核教師工作業績的重要標準和硬性指標,這使得許多教師感到失望無奈,情緒消極。
第三,教師的身體、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由于工作任務重,教師長時間面對電腦辦公、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大部分教師人際圈子和業余生活單一,過著“家—教室—辦公室”三點一線的生活,休息娛樂運動時間少,很少參加集體活動,造成心理上的孤獨,很多教師有職業病。
(二)中職教師對學生的管教存在一定的困惑
第一,政策方面對教師管教學生存在一定的限制。我國《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規定“禁止體罰學生”。《教師法》第三十七條規定,“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要給予教師“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五條也明文禁止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我國《民法通則》也規定,公民享有人身權。《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公布,其中明確規定教師可以有批評、罰站之類的懲戒權。所以教師體罰學生是違法的,教師沒有權利體罰學生。能否批評、罰站也需要法規來明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校教育的窘迫環境。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下,加之家長、學生對上述政策的不正確理解,對教師的管教誤解成體罰,現實中中職學生部分不愛學習,沉迷于手機游戲,教師對學生在校期間使用手機進行限制,常引起學生不滿,甚至有的還會打市長熱線投訴。所以教師們不敢管,不愿意管,懲戒很容易被歸為體罰,惹來麻煩,教師對學生的管教處于管還是不管的邊緣徘徊。
第二,網絡、輿論環境因素對教師的某些管教方式形成了一定的扭曲誤解。學生的“權利”在放大,而教師的“責任”在加重。媒體上,教師體罰學生的事例比比皆是,其中一些關于體罰的報道讓人膽寒,媒體輿論放大了一些負面事件的影響范圍,自社會上對教師的負面評價極大地影響了教師的心理狀態。
還有社會對教師的高期望也對教師造成了較大的壓力,比如“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名師出高徒”,不僅是社會判定教師的尺度,也成為教師之間競爭、自我定位的高度。傳統的教育方法被否定,面對“問題學生”,教師在教育時顧慮重重,一旦出現問題,家長、社會輿論往往問責于教師,許多案例讓教師心有余悸。
三、中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獲取途徑
按照馬斯諾需求理論,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是做“自我實現的人”,人將自身所具備的潛力切實發揮出來,才可能從心理上獲得滿足,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的心理滿足狀態,那么便會很容易擁有幸福感。中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獲取途徑如下。
(一)教師的幸福感來源于對職業理想信念的追求
教師的職業理想信念是一個好教師的根本,是教師專業化的首要因素,是教師不斷挑戰自我、有所作為的根本動力,是獻身于教育工作和增強職業幸福感、努力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關鍵。
我們發現人的抱負層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人活著,一定要有生活的目標,因為有職業理想的人生才是幸福且充實的人生。對于有職業理想信念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重復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我們中間有許多教師,他們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有著十分明確的奮斗目標,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成就著自己。“時代楷模”張桂梅老師扎根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立志教書育人,教育扶貧,實現了自己作為人民教師的初心和諾言。中職教師應該教學生會學習、會生活、會選擇、敢挑戰。當學生學會一項技能、一種方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時,當學生參與各種競賽獲得成功、取得優異成績時,當學生為集體爭得榮譽時,學生快樂,教師也覺得幸福,對職業理想信念的追求也有了一定的回報。思想有多遠,人的路就有多遠,理想決定高度,夢想成就未來。思想一旦懈怠,工作就會止步不前,那么職業幸福感也無從談起。教師的職業規劃、職業理想信念,不僅意味著自己的事業,也更加說明了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為社會、家庭、學校也做出了貢獻。
(二)教師的幸福感來自于教師專業水平
閱讀是學習之本,是立教之根,是生存之道。閱讀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不斷追求的事情。一名教師,沒有淵博的知識,何以去引導學生、升華學生呢?金庸先生有一句名言:“只要有書讀,做人就幸福。”幸福的教師都明白只有多讀書,方可重新認識自己,保持頭腦的清晰,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文學大家茅盾把《紅樓夢》一字不落地背誦下來;巴金把《古文觀止》連續背誦了幾遍之后,再加上生活就寫出了《家》;陶繼新老師49歲時背誦《論語》《中庸》《大學》等經典,陶老師說“讀書破萬卷,教學如有神。”
每名教師都應該愛上讀書,特別是經典閱讀,因為讀書和教師的思維方式、話語系統、生命狀態、幸福指數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當你有了豐富的文化底蘊之后,你就會形成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話語系統。你再看教材的時候,不正確的地方就可以得到糾正,你再談起某些知識的時候就是分享屬于你自己的見解,課堂上如魚得水,既得到學生的青睞認可,自己也快樂幸福。“打鐵還需自身硬”,若是教師自身的能力差,就難以獲得快樂和幸福。只有自身的知識淵博,教學技能精湛,能夠克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心理素質強大,身心健康,給學生答疑解惑,才能夠得到學生的愛戴感、教學的成就感、探究的新鮮感、成功的愉悅感。
(三)教師的幸福感來自豐富的教育教學手段和靈活多樣的技巧
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一位合格的教師,必須具有靈活的教育技巧,善于處理各種偶發事件和教育過程中的其他問題,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獨具慧眼、隨機應變、順應學情、鎮定寬容,不能以體罰學生來發泄自己的感情。
對學生既要尊重信任又要嚴格要求、防微杜漸;既一視同仁、面向全體,又區別對待,因材施教;既重視學習,又注意品德、身心的發展。這樣才能與學生、家長和諧共處,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進程,創造融洽的課堂環境,才能找到教師的自我存在感。
與此同時,中職教師要結合當代中職學生的發展需要、就業需要有效創設適宜的教學方案。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扎實掌握專業課程知識,有效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行,積極開展高質量、全面性教學活動,為學生深入、高效發展做好鋪墊。
比如,教師要借助“幸福感”一詞,幫助中職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與方向,讓他們了解不斷發展與努力學習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充分認識自我成長的重要性,進而有效激發中職學生跟隨教師進行提升的決心與欲望,增強中職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全面體現中職教師“幸福感”育人的價值,提升中職學生的個人核心素養。
(四)教師的幸福感來自自身廣泛的興趣
教師應該憑著自己的職業良知,將滿腔的熱情和聰明才智投入到工作的每一分鐘,同時擁有自己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教師應培養廣泛的興趣,多參加各種業余活動,做到勞逸結合,放松自己,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壓能力,包括下棋、釣魚、打球、健身、繪畫等。當出現職業倦怠感時,既可以緩解壓力又發展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可謂一舉兩得。如果語文課堂上教師能根據課文內容在課件里配上相關的插圖,或黑板上畫上相應的圖畫,既能讓課堂教學變得有趣生動也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才華展現出來。
教師擁有某項興趣愛好還能更好地促進教學,自身特長發展帶來的贊譽與成就感更能幫助教師實現自我價值,學生都喜歡這樣的教師。因此,教師要通過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技能,增強學生課程學習核心競爭力,使學生在學習發展中全面提高核心素養,強化學科認知能力,保證學生在實踐學習中有效培養學科核心競爭力,促使中職學生在教師的感染與熏陶下,成為有責任、有擔當、有技能、有德行的“四有”新人。與此同時,中職教師要使自身幸福感惠及學生身心意識,讓學生在教師的鼓勵與幫助下,逐步提高核心競爭力,為自身綜合全面的發展奠定基礎。
(五)教師的幸福感來自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質
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態會直接影響其職業幸福感,健全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是構成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發點和首要原則。一位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溫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松愉快地學習。“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教師也有煩心的事情,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與苦惱,比如:家庭關系、收入差距、職稱競聘、工作成效等,都會影響到教師的心理狀態。沒有一個學生愿意看到一個怒氣沖天的老師,這就需要教師保持一顆平常心,保持心理的平衡與自在,學習蘇軾的淡泊名利與曠達樂觀,陶冶情操,才能更好地體會人生的快樂境界,只要教師永葆健康心態,善于調適自己,幸福感就會悄然而生。
(六)教師的幸福感來自學校的關懷
學校要加強自身的發展壯大,讓教師覺得在單位有一種安全感和自豪感。學校管理者要更多地給予教師人文關懷,不斷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提高工作待遇,努力創設寬松自由的氛圍,給予教師更多的主權。學校管理者應該多與教師談心溝通,真誠地傾聽教師的訴說,以達成共識,發揮他們的特長,盡量安排合適的崗位,給予專業自主權。學校領導能夠主動關心教師的生活,滿足教師正當需求,給他們以撫慰,那么學校就會充滿一種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就能營造出一種細水長流的幸福氛圍。融洽的人際關系,民主環境的感受,合作對比競爭、鼓勵對比責備的工作氛圍,不僅能夠廣泛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還能夠讓教師活得快樂、高貴、有尊嚴,有意義、有價值,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就會大大增強。
(七)教師的幸福感來自正確的輿論體系
樹立正確的教育輿論導向,建立積極的社會輿論體系,科學的輿論導向會喚起人們對教育事業的積極支持,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錯誤的輿論導向則會給教育工作帶來干擾甚至消極的破壞性影響,我們應當重視社會輿論對中職教師行業的影響,從而促進我國中職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教育行政部門要多關注教師,以人為本,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關心教師的身心和諧發展,從認知角度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總之,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來源于教書育人的工作,如工作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稱心如意。教師在工作中實現了自己的職業理想和目標,感知到“教書育人”的價值,體驗到“桃李滿天下”的成就。中職教師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價值,用心體驗和品嘗工作的美好,用幸福的態度對待教育,就會在重復的教育活動中獲得生命的發展和專業的提高,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獲得更多的職業幸福感。